朱戴维与朱胡安 ——中国舒马赫兄弟进行时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朱戴维与朱胡安 ——中国舒马赫兄弟进行时0( 朱胡安、朱戴维两兄弟与父亲朱志军 )

在北京通州新港卡丁车俱乐部的跑道边,一身红色和蓝色专业赛车服打扮的朱戴维和朱胡安兄弟正蹲在各自的赛车旁,用心倾听引擎发出的咆哮声,并不时凑到技术人员耳边,不厌其烦地做出各种各样的指示。实际上,这条1200米长的标准赛道就是朱戴维自己动手设计的,刚刚考取了清华大学汽车工业系的他在这里创造了54秒的单圈最快纪录。“对职业赛车来说,方程式是基础。普通的卡丁车爱好者大概在这里能够单圈跑到1分25秒左右。”朱戴维告诉我们。对两兄弟来说,3月的最后几天已经是2009年最后的清闲时光,因为他们马上就要分别启程去参加日本雷诺方程式大奖赛与亚洲宝马方程式2009赛季的比赛,“马来西亚、中国澳门、新加坡,最后一站定在中国澳门,今年的赛事全部跑完,就是11月了”。

在两兄弟的父亲、新港卡丁车俱乐部老板朱志军的回忆里,两个孩子走上赛车之路纯粹是偶然:2002年,带兄弟两人去通州看赛马,结果马场旁边有一个卡丁车场,纯粹出于好奇的戴维和胡安上去试了一把,“就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8月,在启蒙教练、今天中国方程式赛车另一“神童”范高翔之父范海龙的指导下,训练了不多时的朱氏兄弟,就参加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场比赛——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少年组大赛,结果分获第三和第四名,自此开始了少年得志的赛道生涯。2007年,分属太平洋人寿和米其林车队的兄弟两人包揽了亚洲吉利方程式锦标赛(AGF)的冠亚军。对于这一成就,许多汽车媒体已经把“中国舒马赫兄弟”的光环套在了他们头上,

“哥哥的偶像是迈克尔·舒马赫,我的偶像是汉密尔顿,还有哥哥,他是我心目中的榜样。”朱胡安带着少年老成的口气对我们说,“我们的比赛风格也不同,他比较冷静沉稳,我比较有冲劲。”据回忆,两兄弟唯一一次争执发生在去年夏天,全国卡丁车锦标赛上海站的比赛中,胡安想在弯道处超越哥哥,结果两辆车发生相撞,一向对弟弟胡安和颜悦色的戴维终于发了一次脾气,“当时一下车他冲着我就过来了,嘴里大声嚷嚷着,感觉跟平时的他完全不一样。”朱胡安说。

尽管如此,而且有时比赛过后,父母必须在向兄弟中的一个道贺后去安慰另一个,但在父亲眼中,两个孩子的竞争始终是良性的。按照戴维的话说,就是“我想把所有东西都教给他,如果他超过我,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不过在父亲眼里,19岁的戴维反而更脆弱。“打心眼儿里说,如果兄弟两人同场竞技,我还是略微有些希望戴维拿冠军。”朱志军对我们说,“因为他更好胜,2007年亚洲吉利方程式最后一站的排位赛,爱国者车队在一开始时就选错了胎压,导致赛车整体表现失常,戴维没有拿到第一杆位,就一整天不高兴,可胡安就没有那么大的反应。”

为了赛车,朱戴维与朱胡安已经牺牲了许多同龄人的乐趣。朱戴维表示,自己为了练车,以前的爱好——游泳、骑马与滑雪“已经基本放下了”,而朱胡安也只能拜托在新港俱乐部的停车场旁边安置一个篮球架,以便在练习之余活动一下,“在家,就连上电脑玩电子游戏的时间都没了,所以在学校,就数我的视力好”。

朱志军向我们介绍说,由于比赛经常是在周末,两兄弟坐飞机回到北京通常已经凌晨一两点,“回家睡一会儿,早晨就要去上学”,甚至生日都很难聚集在一起庆祝。对两兄弟来说,职业车手的生活单调而规律,与媒体公众的想象大相径庭。“平时的训练安排就是健身,然后上赛道练车。要是方程式赛车的练习,还要特意去外地,比如上海和珠海。”朱戴维告诉我们,“毕竟两种比赛区别很大,卡丁车视野宽广,方程式赛车车手只有头在外面,视野相对狭窄。而且方程式赛车有挡位,车手要做到顺利转型首先要尽快适应挡位的变换,熟悉方程式的驾驶风格,包括油门刹车离合器等。”

除了驾驶技巧,体能对车手来说,也非常重要,2007年参加马来西亚宝马方程式大赛的时候,17岁的朱戴维是最年轻的车手,深感和那些来自国外的年长竞争者相比,力量不足所带来的劣势。“天气又湿又热,赛车服刚穿上,里面就已经被汗水湿透了。”朱戴维回忆说,“无论训练还是比赛,一坐上赛车,至少两个小时不能下来。而且颈部的力量很重要,因为方程式赛车的转向力度比较大,又没有助力转向,F1赛车手转弯时颈部要承受5个G的压力,而宝马方程式这一级的比赛,转弯时车手颈部的受力也达到两三个G。”有鉴于此,兄弟俩都在青鸟健身房里请了私人教练,“训练内容主要是锻炼协调性和肌肉深层耐力。”朱胡安说,“主要用TX器械,杠铃基本是不举的。”

朱志军说,自己之所以有时候对是否继续兄弟俩的职业车手发展游移不定,有两个原因,第一就是安全。对朱氏兄弟来说,赛车事故已经是家常便饭,“最危险的一次是在2007年宝马方程式大赛,最后一站珠海的比赛。”朱戴维回忆,“我当时的时速已经达到180、190公里,结果前面一辆赛车出了故障,我踩了一脚刹车,然后感觉整个赛车就垂直竖立起来了,然后连人带车在空中打了一个转才落地,开始没什么感觉,后来被诊断出是轻微脑震荡。”

相对于突发事故,对两兄弟赛车事业的昂贵投入更是一个持久的困难。虽然朱志军经营的汽车4S店生意不错,但仍然感觉“赛车是个烧钱的买卖”。新港俱乐部落成的时候,正赶上奥运会期间,成本比较高,很多原材料价格都翻了一倍,总共算下来超过千万元。朱志军回忆说:“这不仅是因为10月1日就要投入使用,承办全国卡丁车锦标赛北京站的比赛,而且是让孩子们终于有了一个能定期练车的地方。”

除此之外,兄弟俩在马来西亚上过来自国外方程式车队教练主持的专业培训课,不到10小时的课,费用是1500欧元。幸亏2007年,戴维和胡安因为出色的成绩,总算有了美国“冠军”(Champion)火花塞和汽车防盗器品牌“傲卫”两个赞助商,但朱志军仍然感觉杯水车薪,“现在就中国职业赛车来说,参加房车赛事是能赚钱的,但方程式是赔钱的”。但朱志军仍然没有建议两兄弟去参加有利可图的房车赛事,“方程式是中间驾位,房车不是左舵就是右舵,方向盘是2比1制式,而方程式赛车的方向盘都是1比1制式的,一旦开了房车,肯定要对方程式驾驶的技巧有阻碍”。至于一些媒体热炒的两兄弟将不日留洋进军F1的说法,朱志军也感到颇为无奈:“想法肯定有,但是真的很难,一是缺乏沟通的渠道,其次就是如果再想往上发展,投入会更大,绝对不是靠单个家庭或者企业支持一下就行的。”

说到底,两个孩子对赛车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投入,是朱志军最持久的动力。“以前这两个孩子在北京没有条件训练,只能去上海的曲阳卡丁车赛场训练,结果正好赶上2008年的一场大雪,两个孩子就自己拿着铲子,花了一天时间,一点点把赛道上的积雪清理干净,那一刻确实让我感觉到,所有付出是值得的。”■ 兄弟胡安进行舒马赫戴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