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介子推
作者:朱伟最早《左传》中用介之推,从《庄子》后都用介子推,东汉蔡邕辑成的《琴操》中变成介子绥。介子与介之词义不同,推与绥的字义也不同。介本意是善,介之强调善的介入,《诗经·大雅·板》中由此有“介人维藩,大师维垣”句。介人就是善人,藩是篱笆,垣是墙,师是众。此句意思,善人可成国家篱笆,善众可成国家城墙。介子是庶子,不能僭越宗子,是等级身份。宗子是长子、是士;庶子在嫡系外,是大夫。绥的原义是拉车的绳索,引申为安抚,强化牺牲的含义。
《左传》中的介之推,是独善其身的典型。晋公子重耳因恐惧骊姬掌握生杀大权而出逃,随从有狐偃、赵衰等5位,未提介之推。出逃后在母国狄住了12年,随后从卫国到楚国,所有经历,都无介之推割股事。等到结束长年流浪,成为晋文公,回国后赏赐随行者,介之推不提禄位,晋文公也未想到他。介之推就说,晋文公成功,是“天未绝晋,必将有主”的结果,“二三子”以为是自己之力,是无中生有,窃人财是盗,况贪天功以为己有?在下以此罪过为合理,在上再给犒赏,这是上下相蒙,我难再与相处。他母亲就问他,你何不也去求赏?这样无声无息,怨谁呢?他说,知错而仿效,是罪上加罪,况且我说过不要俸禄。他母亲又说,也该让他知道知道,如何?他说,告诉他,就如展示身上的文饰,连身都要隐去,还需要文饰吗?他母亲说,如果这样,我就与你一起隐去,母子于是一起隐居而死。晋文公求之不得,就封绵上为介之推的封地——“以此记载我的过失,表彰善人。”
之后,《庄子·盗跖》中,“之”改成了“子”,以突出他非士、本不在犒赏内的身份。这一章描述孔子试图劝善,盗跖却以嬉笑怒骂,给予伦理道德尖锐的批判。跖字本义是脚跟,引申义就是践踏,介子推是盗跖评论的6位不得好报的贤士之一。他尽忠到割下腿上的肉供文公充饥,但文公最后却抛弃了他,使他怒而走,最后抱木而被烧死。跖说,这些贤士无疑是为祭祀被屠宰的狗、为牺牲被沉河的猪、拿瓢要饭的乞丐,重名轻生,不顾惜本家性命。明显把意思颠倒了过来。
再之后,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介立》中,出现了《龙蛇歌》。介立是特立独行,吕不韦沿用介子推名,但给予他一种清高。他先感叹,重耳当年出逃时,又穷又贱,介子推紧随不去,“有以有之”;等晋文公回国,万乘相随,介子推却离开了,“无以有之”。他说,晋文公能患难,不能富贵,由此力能霸,德却不能为王,然后描述,介子推不受赏,赋诗为,“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返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悬书公门,而伏于山下”。这里的桥是槁,古字桥、槁通用,是枯槁而死。晋文公听到后说,“嘻,此必介子推也”,就下令,得介子推者封上卿,赐田百万。有人由此在山中见到背柴戴竹笠者,问:请问介子推安在?答:介子推不想见而想隐,我又如何知道呢?遂背影而去,“终身不见”。很具文学意境。
吕不韦后,汉文帝时的博士韩婴在《韩诗外传》中,改变了《龙蛇歌》的味道,说庆功酒喝过三巡,介子推奉觞而起,沉吟道:“有龙矫矫,将失其所。有蛇从之,周流天下。龙既入深渊,得其安所。蛇脂尽干,独不得甘雨,此何谓也?”晋文公就说,寡人之过,马上封你爵,赐你田。介子推就说,我听说君子之道,求得之位不居,争得之财不受,遂隐去介山之上。
司马迁《史记·晋世家》叙述这段故事比较详尽,他先强调重耳逃亡时身边有5个贤士,介子推只是“其余不名者数十人”之一。介子推没有割股,倒是赵衰与咎犯把重耳灌醉,强迫他离开齐国的安乐窝。重耳醒后大怒,欲杀咎犯,咎犯说:“杀我成你,正是狐偃之愿。”重耳说,“事不成,我食舅氏之肉”,咎犯与狐偃都是他舅舅,咎犯就说:“事不成,犯肉腥臊,何足食!”后来,秦缪公送重耳渡黄河回国,咎犯对他说,臣随君周旋天下,过多矣,臣犹自知,况君乎?请从此去矣。重耳就把璧扔到河中说,回国后若不与你同谋,河伯见证。介子推由此笑道,咎犯以己功要价于君,足够羞耻,吾不忍为伍!就此隐去。最后是他的随从可怜他,悬书宫门,《龙蛇歌》为:“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司马迁后,刘向的《说苑》在卷六“复恩”中,以《史记》晋文公过河时与咎犯的对话,嫁接了《左传》中介之推“二三子者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的观点。刘向记载,也是介子推退隐后,随从将《龙蛇歌》悬书宫门,但内容为:“有龙矫矫,倾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八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又不同。
应该说,到蔡邕的《琴操》,介子推故事的前因后果才更清晰。《琴操》中,《龙蛇歌》变成“有龙矫矫,遭天谴怒。卷排角甲,来遁于下。志愿不与,蛇得同伍。龙蛇俱行,身辨山墅。龙得升天,安厥房户。蛇独抑摧,沉滞泥土。仰天怨望,绸缪悲苦。非乐龙伍,惔不眄顾”。安厥房户,厥是助词,房户是门户;惔是火烧,眄顾是斜眼一瞥;更突出忠臣与君王的悲伤关系。《琴操》最后记载,晋文公焚绵山而求,介子绥抱木烧死,晋文公哀之,令民五月五日不得用火。到范晔的《后汉书》中,才有民俗寒食为纪念介子推禁火的记载。范晔已是南朝宋人了。■
(文 / 朱伟) 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