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五峰:“采花毛尖”的地理传奇

作者:吴琪

湖北五峰:“采花毛尖”的地理传奇0  宜昌五峰的渔洋关镇,是江汉平原进鄂西的咽喉,历史上曾是当地“宜红茶”出口贸易的聚点。沿宜昌一路向西,进入鄂西南的边陲地带,高山深壑。满眼翠绿间,蜿蜒起伏的白色链带,要么是山间或大或小的溪流,要么是沿山逶迤的公路。近4小时的车程后,便到达属于云贵高原东延部分尾翼地带的武陵山支脉——五峰县。

  春天抢“早茶”

  采花乡的太阳是从早上9点开始的,太阳在山坡间移动,不同朝向的坡度被晒出了不同的光影。虽然天亮得并不晚,太阳却躲在高山间的云雾里,迟迟不肯现身,所谓“高山云雾出好茶”正是如此吧。采花街是唯一从五峰县通往采花乡的一条水泥公路,距离五峰县城50公里,成了乡里最热闹的所在。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总部生产基地就在街边,春茶时节来临,将近1公里长的街道几乎聚集起了全乡所有与茶叶有关的人,不同茶叶品牌的专业冷藏车往来穿梭。白天本地茶农赶着来卖茶,车间夜里开足马力生产,远处的经销商跑来看货色,希望多抢些早茶。

  一大早,只要天微微看得见光,绿色的群山间就有了蚂蚁似的采茶人,多半戴着草帽,斜挎着轻巧的花布棉包,手指麻利地在低矮的茶树上“跳跃”。当地人说,这春茶“早采三天是宝,晚采三天是草”。五峰境内高山绵延,森林覆盖率超过80%,清江的各种小支流在峡谷间流淌,窄窄的水面并不湍急,几乎听不见声响。与平原或丘陵地带田间的密集劳作不同,即使到了采茶的繁忙季节,撒在山间的茶人包裹在了自然里,显得多了几分悠闲。

湖北五峰:“采花毛尖”的地理传奇1  何时采茶是个学问。五峰县茶叶局副局长邬运辉带着工程师付本兴住到了茶厂里。茶叶是五峰县最大宗的农产品,全县20万人口有着16万亩茶园,因此县农业局专门设置了一个茶叶局,技术专家亲自督阵确保春茶生产。邬运辉告诉本刊记者,“开园”的时间根据每年的气候温度而有所不同,当茶园里有5%~6%的茶树开始发芽时,就可以开采了。这样既能抓住早茶的时机,又不至于等到茶树全面发芽时忙不过来。

  采花乡今年3月8日刚刚“开园”,早春第一道采的是芽茶,芽尖采摘后,过两天又会抽出新芽,“就像给奶牛挤奶一样,挤了还会有”。照顾得好的茶树,春季里能采摘20多个轮次,但是要保证顶级茶的品质,这芽茶下雨天采摘不行、大太阳时采摘也不好,叶子的鲜度会大受影响。于是一年下来,只有清明前后的二十来天是名茶的最好采摘季节。

  本刊记者到达采花乡的3月14日,采花乡的茶农正为一场不期而遇的“倒春寒”伤脑筋。头两天下了一场雨,夜间的气温低至零摄氏度以下,刚吐出的芽茶受了冻。宝贵的春茶季节最怕下雨,一下雨就得停止采摘,“春雨贵如油”的说法对于茶农可并不适用。3月15日的下午,茶农拿着新采的芽茶到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卖,收购员有些拿不准鲜叶的品质,公司老总便请邬运辉来鉴别。

  刚一走进厂门,邬运辉就被茶农们围住了,纷纷拿出自家的鲜叶。只要是清明前的“明前茶”,一斤的价值相当于夏茶秋茶的100倍,万一采下来的芽茶厂里不收,茶农就得心疼死了。邬运辉将芽茶抓起一小把放在掌心里,另一只手细细地扒拉着,“你们看,这个茶叶的脊背处有深红色的痕,是冻伤的”,有些芽茶的根部发黑,也是明显受冻过的痕迹。冻过的鲜叶颜色不够鲜绿,香气成分也会受损,做不了上等名茶的原料。一旁有经验的茶农议论道,这冻过的芽茶让它自然老去,过两天新芽就又冒出了。采花茶叶公司的孙总和唐总赶紧带上邬局长与付工程师,开车到其他几个分厂的收购点去,“由你们专家出面跟农民讲讲,他们容易接受,这样的叶子我们要不得”。

  山区里由于所处海拔不同,农户们各家的茶园情况不一。就采花乡的地势而言,由东往西顺势而高,茶园沿着峡谷地带山环水绕的格局高低错落。距离采花街往东7公里的星岩坪村,处在峡谷间的缓坡地带,一座座山坡好似盛开的花瓣,村落点缀其间。村内人家的海拔高度从300多米到1000多米不等,春季来临,茶园因为海拔由低至高依次开始采摘。

  五峰县73岁的茶叶专家许锡亭告诉本刊记者,海拔500米至1000米的地带最适合种茶。42岁的褚帝宜住在星岩坪村的褚家岭,一片海拔400多米的平地里有他家的茶园。星岩坪村的好多人家1997年开始种植新的茶树品种,茶价这些年越来越好,将田地改为茶园的人也越来越多。像褚帝宜这样的4口之家,3亩茶园给他们带来将近2万元的年收入,收益远比种粮食高。星岩坪村如今被称为“楚天名茶第一村”,由于地形气候适宜,全村绝大多数人口都专事种茶,将鲜叶卖给茶厂制成“采花毛尖”等名茶。

  海拔更高些的前坪村,距离星岩坪村往西十来公里,这里的茶园3月15日才开园。没想到第一次采摘就碰到头几天的倒春寒,一些茶农14点来到采花茶叶公司的收购点,带着茶叶来探探行情。20岁的王永星和妈妈两人上午10点开始采茶,到午饭后采了7两半,“我们的茶卖了45元一斤,还行吧”。他家的茶园海拔700多米,主要供应茶叶公司的顶级毛尖,6亩多茶园再过十来天就到了高产期,一家人出动还不够用。

  茶叶公司与茶农的及时收购关系比较有趣。春茶特别强调“鲜”,因此从采摘到加工最好都当天内完成,茶农们忙着采茶,采到一两斤的分量就赶紧去附近收购点卖掉,以免叶子变得不新鲜。偶有摩托车在田间穿梭,卖茶回来的农民就成为众人打听的对象:“你的茯苓大白卖了多少钱一斤啊?哪个点收购价更高?”

  采花茶叶公司在不同的分厂都挂着相同的牌子,写上当天的收购价,比如:“今日鲜叶收购价:本地品种50~40元/斤,六号45~35元/斤,大白35元/斤。”茶农们拎着各自的两三个巴掌大小的花布袋,原本采茶以女性居多,如今每家老少齐上阵,只是从布袋鲜艳的花色依稀看得出以前女人采茶的传统。布袋子必须透气,茶农小心翼翼地把茶叶倒进收购站的塑料盆内。有经验的收购员具有相当的权威,他们看一眼或者用手扒拉两下,就报出一个价格,茶农基本没什么争议,双方便成交。于是每个茶农拿着不同花色的花布袋,站在铁栏杆外等着自家茶叶的报价。卖完茶叶的农民,很快就能在旁边的财务室领取现金。茶厂在财务室上头挂着提示:“请各位茶农保管好鲜叶收购毛票分红联,年底时将根据交付的金额,参与公司分红。”茶农们舍不得喝极品的茶,往往是等春季末尾的普通绿茶出来了,到茶厂去买些便宜干茶喝。

  收购站依据茶叶种类,放在不同的大竹筐里,竹筐透气,但茶叶只能薄薄地铺上一层,以免挤压损坏鲜叶。这些白天收购来的鲜叶,当天夜里就进入车间加工,第二天一大早,毛茶就喝入了专家们的嘴里进行评审。

湖北五峰:“采花毛尖”的地理传奇2  成为名茶的理由

  47岁的五峰县茶叶局副局长邬运辉是这样开始他的一天的。一大早起来先进入湖北采花茶叶公司的评审室,公司总部和各个分厂将连夜加工出来的茶叶,泡给他和付本兴这样的专家品尝定级。73岁的五峰县茶叶局老专家许锡亭老人偶尔也来品尝,对新茶提提意见。下午茶农开始卖茶,邬运辉看看茶叶,指点茶农如何采摘。晚饭后便一头扎进车间,对加工的各个环节进行指导,有时候忙到天亮。

  从安徽农学院毕业的邬运辉是五峰本地人,研究了20多年的茶,他越来越感觉到茶叶的灵性,“茶是造物主赐给人类的一个神奇物种”。唐代的茶痴卢仝一生未婚,唯嗜茶如命,他的“七碗茶诗”形容茶喝下肚的感受是:“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古文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邬运辉说:“这可是我心中真正的茶人,他把喝茶从生理到心理上的感受都给描述出来了。”

  怎样口感的茶才是好茶?邬运辉说他天天品茶,“好茶的茶汤在口中轻快流畅,经过喉咙时非常甘凉、回味微甜,吞咽之后唇齿留香”。邬运辉喝上一口茶,就能判断出茶叶生长的大致区域、海拔高度,以及茶树长在什么品质的土壤里。好的茶叶香味清淡、口感鲜爽,“上品的东西往往有种高贵淡雅的气质,滋味不会过于浓烈”。轻微栗香的茶叶属于中上等,还不是上品的滋味。后味回甜的茶是沙壤中长成的,采花乡90%以上的土壤是以砾质岩为成土母质,非常适合上等茶树的生长。

  至于不同海拔的茶树,香气也有所区别。邬运辉说,海拔600~800米这样半山腰种出来的茶叶,香味特别突出,这样的海拔是茶叶香味与滋味的最好结合。植物在海拔低的地方,由于温度高而生产过快,内含物成分就少;海拔过高的地方,植物容易受冻和生病,茶叶的苦涩味重。于是海拔过低的茶叶滋味不错、香气淡;海拔上千米的茶叶,香气好但是滋味苦涩。五峰县大部分茶园海拔在500~800米,因此茶叶香气突出。

  在五峰放眼望去,除了星岩坪这样的“楚天名茶第一村”,一般的高山上看不到成片的茶园。工程师付本兴告诉本刊记者,好多领导来五峰视察,觉得奇怪,怎么茶叶之乡看不到很多茶园呢?“其实这正是五峰茶叶优质的一个原因,我们这里是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五峰的森林覆盖率高,山间开辟出来的茶园,被天然林分隔成不同的小区域,高大的乔木半遮着小乔木和灌木茶树。“山林形成了自然的隔离带,茶园横向纵向都被隔开了,这样病虫害不容易影响茶园。”付本兴说。那种平原或丘陵地带满眼的茶园,为了抵御病虫害要喷洒大量农药,但是五峰的茶叶因为天然林的阻隔,基本不用农药,只需要少量植物源或矿物源农药。并且茶叶喜欢湿润但是害怕积水,五峰一年中降雨天数有165.3天,云雾湿润但是坡地茶园又不会积水。茶树最喜欢漫射光,云雾中的阳光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

  记者原本以为来到茶乡,会看到满山遍野的白色茶花,一打听才知道,茶树是10月份开花,但是如今的茶园,已经看不到漫山开花的情景了。邬运辉说,植物的营养生长好,生殖生长就会受到影响。古人不太追求茶叶产量,让茶树自然开花结果,但是现在需要不断采摘鲜叶,茶树的营养必须旺盛,因此很少再开花结籽,“免得消耗了营养成分”。

  湖北五峰所在的纬度,与安徽黄山、陕西紫阳、浙江湖州等一样,同属北纬30度优质茶产区带。北纬30度的气候条件加上当地特有的土壤,成为茶叶内含物出色的客观条件。茶要求土壤酸性的PH值在4.5~6.5之间,邬运辉介绍说,上等好茶的土壤酸性应该在PH值4.5~5.5之间,采花公司出品的毛尖王就属于这种土壤。五峰茶区基本上是以砾质岩为成土母质,页岩也是砾质岩的一种。这样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养分全面,茶树内含物丰富。

  水浸出物是检测茶叶的一种指标。它是指茶叶用水浸泡茶叶后留下的干物质,一般茶叶的水浸出物在35%~38%之间,而五峰茶叶达到43%。邬运辉说,水浸出物里边含有多酚类、氨基酸、咖啡碱、微生物等多种人体能够吸收的物质。茶的香气物质主要是氨基酸,“味精是从粮食里提炼出来的氨基酸,茶氨酸就是茶叶独有的氨基酸”,高山茶叶的氨基酸含量高,因此茶叶的香气也高。据检测,普通茶叶的氨基酸含量刚刚超过3%,五峰茶叶的氨基酸达到5%,本地良种的氨基酸含量则超过7%,仅有浙江的安吉白茶等少量品种才能达到7%的含量。

  五峰处在高山地区,河流交汇,高山云雾气候明显,即使晴天也能看见云雾。邬运辉强调,温良的气候适宜茶树生长,五峰的年平均气温13.1度,有利于香气物质和滋味物质的积累。“气温高的地方,植物呼吸作用强,会消耗掉一部分营养物质。”比如云南的大叶种做成的绿茶,香气就远不如北纬30度地带的绿茶。而云南红茶好,关键在于红茶的茶多酚含量高,茶多酚是茶叶最重要的滋味物质。但是由于香气物质含量低,口感会略感苦涩,香气不高。绿茶最重要的指标是酚氨比,也就是茶叶中茶多酚与氨基酸的比值,比值越低,绿茶的品质越好。

  整个五峰县海拔最低331米,最高峰白溢寨海拔2320米。所谓“无山不绿、无坡不茶”,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13.1摄氏度,日照率35%,属于典型的高山云雾气候。生产出来的采花毛尖条索细秀均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香气高而持久,滋味鲜醇回甘,汤色清澈明亮,叶底嫩绿匀齐。

  “制茶大师”的传奇

  五峰虽然是土家族自治县,但是如今单从当地人的生活习俗或语言上,几乎看不出与汉族区别。沿着盘山公路,两侧已经很少能见到木头搭建的吊脚楼了,只在偏远的大山深处,土家族还穿着传统的对襟褂子。五峰单独建县的历史仅能追溯到300年前,但是此地在土司制度下产茶的历史却跨越千年。

  在湖北采花茶叶公司的大门内,挂着一个“英商宝顺合茶庄”的大牌匾,是清代时英国人在此地开茶号留下的字号,也是五峰境内为数不多的与茶有关的遗迹。民间谚语说,“生在青山叶儿尖,死在凡间遭煎熬,世上人人爱吃它,吃它不用筷子拈”,可见当地人对茶叶的依赖。

  唐代被誉为“茶圣”的陆羽在《茶经》开头写道:“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州有两人合抱者。”据考证,唐代的峡州全称峡州夷陵郡,包括今天五峰、长阳、宜都、宜昌、鹤峰等县。本地的土司田泰斗曾有诗曰:“双手捧着顶天柱,文武官员尽低头,万颗珍珠一碗水,呼吸长江水倒流。”容美土司向清朝皇室进贡茶叶的故事也有记载。五峰的地名还留着历史上不少传说的影子,比如“采花乡”、“撒花台”。本地有个传说,某皇帝久病不愈,便有村姑自告奋勇赠与皇帝一包茶叶,喝下即病愈,皇帝再也寻不见献茶的村姑,称此人为“水仙女”。当地人为了向皇帝进贡,便每年让未婚的女子用牙齿一颗颗地把茶叶的芽头咬下来制成茶。前些年五峰研发了名为“水仙春毫”的绿茶,就是借用了这个传说。

  清道光前后,是五峰茶叶的发展盛期。这时,广东茶商林志成、钧大福、泰和合等商人,带领大批江西制茶工,在五峰采花、水尽司、渔洋关等地设立茶号,制作精致红茶出口。渔洋关是江汉平原进入鄂西的咽喉,茶商林志成为了把生意做大,方便运茶出山,投入巨资在采花修筑骡马运道。在高山上,偶尔还能寻见当年“骡马大道”的踪影。上世纪30年代,五峰渔洋关生产的“香艳”牌宜红茶在全国工夫红茶中名列第二。当时中国出口的“滇红”、“川红”、“祁红”等几种红茶中,五峰地区的“宜红茶”以“香高、汁浓、汤碧、味纯”为特色。

  对本地茶叶史颇有研究的邬运辉说,抗战之前汉口是中国最大的茶叶口岸,宜红茶通过水路和陆路两种方式外运。俄国是当年宜红茶最大的进口国。五峰在长江三峡以南一两百公里处,东南与湖北宜都、松滋、恩施接壤,南边与湖南石门等相邻,北边接壤长阳。五峰的土匪在历史上曾经相当猖獗,据说最高峰期土匪手里有1000多条枪。因此当年的英国人、俄国人或是外地人,可谓不远万里跑到这个土匪出没的蛮荒之地,看中的全是茶叶带来的利润。

  付本兴介绍,茶叶根据多酚类氧化程度的不同,分为6种:多酚类不氧化,制成绿茶;多酚类适度氧化,根据程度不同分为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红茶则是多酚类完全氧化的结果。白毫是茶叶的嫩度指标,也是品种特征,有白毫说明茶叶非常嫩。而茶叶的鲜与嫩正相关,绿茶要求滋味鲜爽、味道鲜浓。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五峰本地人喝“白茶”,出口的则是“红茶”。67岁的汪盛元十几年前从海拔高的楠木桥村搬到了采花街上,他还记得土家族以前喝白茶的习惯——将茶叶放在袋子里用脚踹、挤干水分,放在铁锅里用手翻炒,土瓦罐在火上烧得将将红,扔进茶叶,再用铜壶煮沸的水冲泡进去,非常香。

  邬运辉说,这种喝茶传统其实有相当的科学道理。用干柴烈火烧茶,这样的明火没有烟,茶叶就不会有烟气。土瓦罐吊在火上边炒边转,这样的旋炒让茶叶受热均匀,是对茶叶重新提香的过程。土家人喝的白茶其实就是今天绿茶的前身。

  让人略感奇怪的是,五峰虽然历来产茶,由于出口的红茶需要长成的大叶子,茶叶多由江西人加工,本地人对制茶的传统工艺并不是十分了解。土家人喝的白茶,只是相对低档的春茶加工的,因此本地人对名优茶的制作并没有太多传承。

  1911年出生的五峰渔洋关人黄足三是个例外。他是五峰有史以来第一个本籍的茶号大包头和制茶技师,经历传奇,老人家于2000年左右去世,邬运辉曾与他有过交往。民国年间,渔洋关有中兴昌、同顺昌、恒信、民生等9家茶号,源泰资本最为雄厚。所有茶号大包头(即制茶技师)清一色江西人把持,制茶技术性的精细活儿多为外地人包做,粗重活由本地人负担。茶号大包头,人称“不出股资的老板”。大包头不仅对茶号的毛茶品质、加工质量、成品茶质量,甚至对成品交易均有决定权,对茶号盈亏起着重要作用。

  黄足三从最基础的毛茶收购、筛分、半成品加工等做起。半成品分筛要求茶师根据茶的不同级别和条索的大小、身骨轻重,选择不同型号筛具,要求脑灵眼快、手腕身臂灵敏配合,运用顿、抖、圆、闹、飘、劈等筛技,将茶按照不同级别的技术工艺要求,分离出来,配制半成品或成品。从湖南迁徙到渔洋关的刘祥兴开办了民生茶号,第一次请本地人黄足三为大包头。1937年黄足三执掌大包头后,民生首批“香艳”牌宜红功夫茶成为汉口洋行的抢手货,每担同级比其他茶号多卖5两银子。

  解放后黄足三在中国茶叶公司中南区公司工作,当时宜红产区的原料,全部调汉口茶厂精致加工,拼配出口。黄仅凭感官就能将茶叶水分含量辨别出来,并精确到0.3以下误差。

  1955年黄足三调到广东省茶叶公司工作。公司接到一笔出口业务,并将对方贸易样品和拼配比例要求,通知黄拼制加工出成品小样。黄按照要求拼配出来公司反而赔钱。黄经过拼配,将外商要求云南茶占50%,湖北、江西茶各占20%,湖南占10%,改成云南20%,湖北、江西各占30%,湖南20%,通过技术处理加以改进,最后成本适中,质量也通过了审核。以前在五峰茶叶圈内的人有一种说法:汉口、上海、广州的公司,审评单上只要有“黄足三”3个字亲笔签名,原级照收,概不开箱复验。因此黄足三成为中国制作红茶的一代名师。

  “采花毛尖”与茶人精神

  比起今年第一次开机生产春茶的紧张劲儿,湖北采花毛尖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沈厚锦现在轻松了许多。由于春茶一年只生产一个多月,即使是有经验的老师傅,第一次开机前也有些手生。于是所有的技术人员、分厂厂长等都会一起参加第一次茶叶生产。虽然现在绿茶生产已经基本上是机器操作,但是如何掌握温度和时间,也大有讲究。第一批绿茶杀青后,火候过了,“弄出来的茶像一堆棉花”。不过很快技术人员就琢磨了一套方法,生产出了好茶。

  3月17日夜里,本刊记者在湖北采花毛尖的生产车间,看到了春茶的生产过程。技术人员拿着一个电水壶一样的“电脑水分测试仪”,将茶叶放进去,便立即显示出水分含量。邬运辉说,杀青后茶叶的香味就基本出来了,这时含水量保持在56%~58%最好,茶叶的青草气消失,散发出清香和嫩香。这天加工的是极品茶,杀青后呈现出嫩绿色,邬运辉说叶子越成熟杀青后要求手感越软,春茶里的极品茶杀青后反而有轻微刺手的感觉。杀青的温度在80~90摄氏度之间,80摄氏度以上茶叶里的酶就钝化了,不会再氧化;但是如果接近100摄氏度,茶叶里的滋味物质就体现不出来。

  杀青后的茶叶在传送带上晾凉,再进入到揉捻程序,接着到了干燥程序。采花毛尖的等级分为极品、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极品是以全芽为原料,特级为一芽一叶初展,芽长于叶,多白毫,芽叶长为2.5厘米;一级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二级为一芽二叶。

  顶级的“采花毛尖王”则全部采用手工制作,做出来的每包茶叶,一经冲泡就成为两层,上层茶叶被串成了菊花状,一经水分滋润立即充盈起来,成为立体的花朵。下层的底茶滋味上等。由于这种奇特的设计,采花毛尖王被赋予了一个诗意的名字——“一花一世界”。采花毛尖公司的孙总对本刊记者介绍说,只有4个师傅掌握了毛尖王的制作手艺,并不外传。如何让上层的“花儿”浮起来而底茶不受影响,经过了很多次的研究试验。

  如今新成立的采花毛尖公司,由五峰县原本各自鼎立的几家公司合并而成,2007年宜昌国贸大厦集团进入,又整合了30多家小型茶叶公司,五峰县做茶的名人基本也被集合到了一起。在合并之前,“采花毛尖”、“天麻剑毫”、“水仙春毫”等本地品牌各占一方市场。红渔坪茶厂原厂长毛开吉,凭借着身居深山多年与天麻、茶叶打交道的经验,异想天开把天麻和细嫩茶叶混在一起,与儿子毛方琴在1989年研制出了“天麻茶”,但是含有较重的土腥气。52岁的沈厚锦是采花乡红渔坪人,后来任厂长时与武汉同济医科大的专家合作,“光是小白鼠就用了2000多只”,将天麻、枸杞、绞股蓝和茶叶配在一起,既有保健功能,也不影响茶叶的滋味。

  过去几家公司抢着收农民鲜叶,最高价出过100多元收一斤鲜叶,但是价格经常一天几变。每年春茶开园后,沈厚锦派人到采花毛尖的茶场周围,收购采花毛尖公司的鲜叶。“采花毛尖”的王诗典也派一名司机开着大卡车,堵在天麻剑毫公司大门口,以每公斤高0.2、0.3元的价格,抢购天麻剑毫的原料。

  销售中的竞争更残酷,为了争夺大客户,双方互相拆台,“你公司要求现款结算,我公司就提出可以赊账。结果,2004年采花毛尖公司通过赊账销售出去的茶叶占到总销量的80%”。一直到2005年6月,湖北省评选“茶叶名茶第一品牌”的风声传出,当五峰县政府把两家茶叶老板召集在一起时,原本以为需要大费周章,没想到两家老板仅用7分钟就握手言和,县里的3个品牌都归属湖北采花茶叶有限公司。

  当时根据湖北省农业厅的调查,2005年湖北省有大小茶厂5000多家,茶叶注册商标300多个,但是有一定规模的龙头企业不到50家。湖北的农产品还没有一个像“西湖龙井”、“东北大米”、“金华火腿”这样响当当的品牌。这样导致湖北的茶区普遍成为外省知名品牌的廉价原料供应地。比如江苏茶商每年在英山采购的鲜叶制作成碧螺春,“市场价值不低于3亿元”。新成立的采花毛尖公司聚集了当地的大部分资源,生产湖北的“茶叶名茶第一品牌”,产值早已过亿元。

  “现在中国喝绿茶的人相当多,但是真正懂得品尝的人不到1/10。”做了一辈子茶生意的沈厚锦对本刊记者感慨道。在本地创出品牌“向师傅茶”的向光泰说,他非常自信五峰的茶叶品质好,但是茶文化还需提升。

  邬运辉对日本的饮茶文化感悟颇深,日本茶道讲究“和、静、清、寂”,茶室根据不同季节配有不同花朵,但是花香一点不能影响茶香。茶室的门仅3尺高,让喝茶人低头进门,保持对茶的谦逊之心。“这种感悟提升了茶文化,饮茶甚至可以成为人的一种精神信仰。”邬运辉盼望着有一天,中国顶级绿茶有了相配的茶文化,顶级的制茶大师手工制茶,不同的大师能让茶叶带上自己独特的味道。“唐朝的饮茶大师,不管劝诫他人什么事情,都会说‘你吃茶去’。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品茶找到答案。” 茶五峰五峰毛尖地理毛尖绿茶黑茶湖北茶叶杀青种植业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