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罗九和“雾里青”:一种名茶的诞生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詹罗九和“雾里青”:一种名茶的诞生0( 茶研究专家詹罗九 )

在农业专家眼中的茶叶,和一般人心目中有什么不同?

安徽农业大学的詹罗九教授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名茶开发的课题,他告诉我,“卫星都能上天了,创造名茶还不太容易?”他只看重茶叶产地的生态环境和制茶技术的好坏,不看重千奇百怪附会的名声,可是一般人重视的往往是后者,“我把名茶开发出来,再由人去增加它的名声,可是一般商人太笨,做出来好茶,他们不会宣传,结果那茶叶又死了”。

眼前的詹教授穿着粗布衣服,不修边幅,一点看不出他是中国茶叶界数得着的权威。他退休后就落户安徽石台县,到现在已经很多年,“现在回合肥很不习惯,觉得车怎么那么多”。

上世纪90年代他就开始在安徽的茶叶产地转悠,那时候,安徽很多县都想创造出自己的名茶,安徽农大因此有了“名茶生产”的课题项目。“我有很多学生,分散在各个县城各个乡镇当领导,都想发展当地经济,看来看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自己当地的茶叶变成名茶,结果我被到处请着去。”

去了才知道,那么多山林中都有好茶种,尤其是黄山山脉,“不同的山脉分布,不同的山坡朝向,加上不同的制造工艺,都能有自己独特的好茶。肯定不会比那些出名的茶叶差,我刚开始也信心倍增”。那些山坡上的茶叶林很多处于半野生状态,生态环境特别好,远远优于一些传统的产茶地区。

詹罗九和“雾里青”:一种名茶的诞生1( 仙寓山的茶林完全处于半野生状态中 )

而且转一个山头就有一个小环境,周围植被都不同,“茶叶这东西非常奇怪,现在也不清楚其芳香从何而来,只知道不同区域生产的茶叶的芳香系统变化很大”。

那么好的茶叶,“只要稍微精细加工,送出去参加比赛就能得奖”。所谓精细加工,“就是和农民吵架,当地农民都有自己的加工法子啊,他们一般都不愿意浪费,不愿意采摘芽头,做出来的东西不好看,要不就是火候问题,最后出来的都是粗枝大叶”。那种茶叶一看就不会得奖,做过无数次名茶评比评委的詹罗九就和他们喝酒,告诉他们该怎么做茶,怎么做才有可能得奖。

“那时候我特别推广芽茶生产。”当时黄山地区不流行只采鲜芽进行加工,“觉得口感太淡,不经泡,是一种浪费,而且农民们习惯一年只干1个月的采茶活”。可是詹罗九那时候研究农业经济,觉得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肯定会上升,将来不可能一年只采1个月的茶叶,要把采茶期延长,延长的方式就是采茶季节提前,先采芽,再采第二道、第三道。

“说是不耐泡,可是芽茶好看啊,最香甜,不好喝也好看,要不孔府菜里怎么有看菜一说呢。”好在请他来的他的学生很多是乡村领导,结果他的研制新茶工作大获成功。一时间,他研制成功并且参加比赛的茶叶有10多种,在全国评比中得奖的就有4种。

可是很快他就发现,自己研究出来的名茶,没两年就恢复到寂寂无名的状态中去了。他在一个石台县的铜岭坡上发现了一种特殊的有桐蒿香味的茶叶,去的时候农民就已经很会制作了,而且还请著名的茶叶泰斗命名为“蓬莱仙茗”。“可是没有用啊,后续生产跟不上,农民始终是小生产模式,无序分散,一家几十亩茶田产个几斤好茶,还不能保证他一直按照你规定的工序去做。我知道,全国历来评选上的有1000多种名茶,可是最后形成生产规模、并且一般能推广到大城市的只有几种。”

詹罗九不肯把他研究出来的那几种名茶的故事细说出来:“都是伤心事,花两三年研究出来,得到最好的口感和外观,也评上奖了,结果没有支持力量,然后就又默默无闻了。”

他在石台县研制做“雾里青”,开始也是一样的遭遇。这片生长在仙寓山的半野生茶叶林,要耗费几小时车程才能从县城赶到,掩映在各种花木之间,在他看来,是皖南山脉中最好的茶叶林。“本来这里靠近祁门县,茶种也是祁门大储叶种。可是这里山太高,茶叶全部在1000米之上,人又太少,茶树全部处于半野生状态,农民们基本不施肥,更不打农药,结果这片茶林成了尤物。”

我们看见的这片茶林果然与众不同,从被当地人称为大小龙门的山林中走过去,就是大片的山茱臾和野樱桃,还有当地人也叫不出名目的树林,顺着山坡一路爬上去的茶园因为无人照料,显得有些荒废。照说1000米以上的海拔对茶园不利,可是大片茶园藏在山窝里,吹不到寒风,加上终年云雾缭绕起到了保温效果,“所以芽特别肥嫩,茸毫明显,香味和黄山毛峰有相似之处,可是细细一品又不一样了。它有兰花香,细品又像野花,更有一种清气息”。而且,因为高山的昼夜温差,芽比一般茶叶长,要到2厘米,很符合他做芽茶的理想,“说到底,芽茶就是一种奢侈品”。

当地乡长是他的学生,专门请他来研究名茶开发,“当年就做出来一种名茶,叫雾毫”。

如果不是天方茶叶有限公司的郑孝和出现,“雾毫”可能和那些名茶一样,开发出来无法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然后就此宣告失败。可是郑孝和是有办法的人,这个安徽省著名的民营企业家当年靠八宝茶起家,对石台的丰富茶叶资源很了解,听说了詹罗九的故事后,他主动找上门。“他的经验非常丰富,正想操作高端品牌,知道我研究成功了这么好的高山茶,当然不会放过机会。”那时候有策划专家告诉郑孝和,可以按照山地的高低,给自己的茶叶重新分出等级。

之后的故事就像一个通俗的商业故事,郑孝和抓住了一次非常好的商业机会,让“雾毫”改名为“雾里青”,并且扬名天下。

2006年,“哥德堡号”仿古船从瑞典起航,穿过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最终于当年7月到达中国广州,这是一次纪念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行。

1745年,“哥德堡号”满载茶叶和丝绸从广州起航,不幸在靠近瑞典时沉没。200多年后,瑞典的海洋考古学家进行打捞工作,海底挖掘最惊人的发现,是沉船底部里面的青花大瓷坛里包裹的数以百计的小瓷罐,里面包裹的都是茶叶,而这些茶叶由于包裹严密,并且与空气隔绝,居然还可以饮用。

这些茶叶是哪里出产?质量究竟如何?从“哥德堡号”向中国起航起,就有若干茶叶商人去进行争论,最后郑孝和取得了胜利。他声称,这些茶就是当年安徽石台县淹没已久的名茶“雾里青”。他们从1997年开始组织人重新进行生产,并且把远洋船上的瑞典水手们请到了石台这个偏僻的县城参观,并且做了形象大使。

一时间,关于“雾里青”是否就是哥德堡沉船上的茶叶论证个没完,尽管人们承认,这种高山茶喝起来口感很好。

“黄山山脉出产的茶叶说自己在“哥德堡号”上肯定没错,要是江西茶叶也硬要这么说,就不对了。”詹罗九教授大笑着告诉我。18世纪,安徽绿茶确实是经过当地人的驮运进入水路,最后到广州进行集散再发往欧洲,“绿茶当年是最畅销的徽州货”。现在的仙寓山上,还有保存完整的出山的古道,是当年“徽骆驼”们一步步将茶叶驮出山的明证。“说白了是郑孝和脑子灵活,当年大多数茶叶商人都还没有品牌意识,他比别人醒得早。”■ 诞生名茶詹罗九雾里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