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被“闲置”的村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从2008年开始,中央决定用5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但是,笔者却发现,在一些地方,通过层层选拔的大学生村官,几乎成了“闲置设备”。
笔者所在的乡镇来了两个大学生村官,大学生A虽然住到所联系的村里去了,但一直未见有何“工作动静”。大学生B却整天无所事事,偶尔骑单车到村里去“兜兜风”,既不与群众“打成一片”,也不“轻易”与干部交流。大学生村官下到基层,既不隶属乡镇约束,也没有专门监管的职能部门。大学生村官到基层首先在生活上就遇到很多难题。每到双休日,大学生B就为吃饭的问题一筹莫展,因为乡镇食堂“停火”了。就是下村,干不了多少事,还得返回填饱肚子,而长期在农家吃饭肯定要支付费用。笔者与B交流得知,他每月仅获得1000元的补助款,光是吃饭、交通、通讯就难以维持,每天不得不减少外出。此外,大学生开展工作也遭遇许多困难:其一是上面既没有工作任务也没有工作计划安排,更没有指导实践的人,完全是把他们扔进“茫茫大海”,让他们自己去“玩”。面对本就复杂的农村工作,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们感到一片茫然,不知道如何着手;其二是“大学生村官”这个头衔本身就有点“不伦不类”,既不是村民,又不是村官。对村级事务的管理没有监督建议权,更没有组织管理权,“身份”的限制使他们很难“有缝插针”。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当“村官”,旨在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培养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干部后备人才,对农村来说是一大好事,地方政府不能只注重“严格选拔”,忽略“后续管理”,应帮助大学生村官走出“闲置”状态。(文 / 蒋曙辉) 大学生村官村官大学生闲置农村
上一篇:
我在为谁炒股
下一篇:
环球要刊速览(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