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庞耐与中国艺术品
作者:李晶晶( 齐白石作品《不倒翁》 )
“她就坐在小而高的明式家具旁,头发撩起泻在颈后,穿着日本相扑力士送的和式浴袍,身上佩戴的是碧绿的翡翠,谈论的话题总离不开中国艺术品。”曾经到过Kleykamps画廊的收藏家这样形容庞耐。
庞耐(Alice Boney,1901~1988),是与卢芹斋(C. T. Loo)、戴润斋(J. T. Tai)等人同时代齐名的纽约重量级古董商。可以说她是美国第二代中国通的关键人物。曾有人评价说:“因为庞耐的出现,美国才能以不到50年的时间,了解到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也许这话有些夸张,但不可否认,在国际艺术收藏界,谈到庞耐是众人皆知。尤其是她在东方、中国美术上的专长,令许多后进对她感到尊敬与佩服。
如今活跃在国际古董市场的英国顶尖古董商艾斯肯纳齐(Giuseppe Eskenazi)曾向庞耐请教学习中国艺术品知识;上世纪90年代在纽约享有“中国古董教父”之称的安思远(Robert H. Ellsworth),之所以会购藏中国家具、乃至出版美国地区第一本中国家具专业书籍《明和早清中国硬木家具实例》,主要也是受到庞耐的启蒙教导。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总计有18间以欧文夫妇命名的展览厅,要知道,从1968年欧文夫妇和庞耐初次见面,到1988年她过世为止,庞耐一直都是欧文夫妇的首席中国艺术顾问,她极大地影响了夫妇二人的艺术收藏品味。
“1924年那时候,美国人很少了解中国,尤其对中国的艺术菁华,更仿如根本没人想要跨过的门槛。而我就在那种情况下,开了美国最早一家经营中国艺术品的画廊,它的名字就叫Jan Kleykamp。”1924年庞耐开始了她的艺术事业,那时年仅22岁。画廊是以庞耐荷兰籍丈夫Kleykamp的名字命名的。画廊成立初期困难重重,没有现成的顾客,必须去建立客户,包括写信、打电话给老朋友和一些有钱人。刚开始的时候,不管庞耐如何向对方介绍,中国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未来是多么有潜力,可人家都会抱以怀疑的眼光,甚至有人说:“她很迷人,但她什么都不懂。”
但是渐渐地有些画廊、美术馆及私人收藏家开始接受了她,因为庞耐的眼光和选出的东西和其他艺术品经纪人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她会从上海商人手里取得一批墓葬品,包括骆驼、马及各式各样的人物肖像。当时西方没人知道这是唐三彩,所以庞耐在推荐这批古董时碰到了很多问题。但在历经四五十年后,唐三彩现在已是全世界都知道的陶瓷艺术品菁华。庞耐眼光的独到,随着她经手古董的数量与品质不胫而走。
( 齐白石作品《柴耙》 )
庞耐虽然出生在一个还算优越的家庭,但家族的财力并没在她事业上扮演重要角色,相反,从22岁开始,她所凭借的只是眼光与胆识。“眼光是上帝给的,是与生俱来的,如果没有眼光的话,是不可能成为重要收藏家或经纪人的。”这是庞耐对眼光的诠释。她曾在过去的采访中说道,她的婆婆在荷兰所主持的皇家艺术画廊,最辉煌时曾拥有52个展览室,而且每年都赞助艺术的展览。当时曾有机会买下一批凡高的作品,而且价格很低,不过,就因为婆婆没有听过凡高,甚至无法接受其作品的风格,失去一次很好的机会。“当然,这一切只能怪她自己没有眼光。”
凭借着独到的眼光,庞耐成为中国艺术品及美术作品的最大赢家。二次世界大战后,庞耐继兰登·华尔纳(Langdon Warner,1881~1955)步伐前往亚洲。兰登·华尔纳是美国第一代中国通的代表人物,上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所有蜚声国际的东方艺术史家,几乎都是华尔纳的学生,包括任职纳尔逊艺术博物馆馆长达40年的劳伦斯·西克门(Laurence Sickman,1906~1988)。庞耐亲自访问日本,先后结识获盟军统帅麦克阿瑟聘任的、为维护东京文化遗产和文物史迹部门的艺术史学者霍华德·霍利斯(Howard C. Hollis)和舍曼·李(Sherman Lee,服务克利夫兰博物馆)等人,全面接触到泛亚(Pan-Asia)艺术名品。在这段时间内,她从日本收藏家伊藤手中购买到大量齐白石的作品,其中包括齐白石绘于1927年的名作《柴耙》。
( 庞耐收藏的清乾隆玉玺 )
柴耙即农具之一,取之入画,恐怕仅有童心未泯而不拘一格的白石老人!他笔下了无挂碍,一道长柄柴耙直立画中,别无配衬;纯施净墨,亦欠颜色点缀;用笔势劲凌厉,速度疾快,长柄直下的效果纵贯画面、一气呵成,可见写时神完气足、顺畅无阻。两侧配以长题,令画面顿见平衡,构图不沦单寡。构思之妙,不与俗类。这幅作品在白石老人作完后送给了日本好友收藏家伊藤。
齐白石初抵日本未受重视,1922年,陈师曾把齐白石的画介绍到东京,参加中日联合会绘画展览会,结果大受欢迎,全部以高价卖出。但当时在国内,他的画作价格却很低。有些日本藏家更是渡海涉洋到北京求画,在华日本人更是争相定制,伊藤也在其中。从传世画迹所见,伊藤在上世纪20年代晚期至30年代晚期居住或活动于北京,可能因为定画的缘故与白石老人逐渐熟络。《柴耙》题款曰“伊藤先生”,后有作品称谓则改为了“仁弟”,可见交情渐进。在1931年至1939年间屡见白石老人画给伊藤的作品,皆倾力为之,毫不马虎。而伊藤所喜好的又在特别命题外,较爱热闹和活泼的作品,生动具趣味,《柳牛》、《柴耙》和连屏的《菊花鸡》均属这类。目前北京画院藏有另一幅相同的作品,取名为“画此柴耙第二幅”,由此可知,《柴耙》是这项别开生面题材的首作。
( 齐白石作品《中流砥柱》 )
这次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书画部分推出“重要私人收藏齐白石精品”,这幅《柴耙》也在其中。在庞耐之后,它们又被香港著名收藏家杨永德收藏,并曾经展出于台北国父纪念馆齐白石大展上。庞耐收藏的齐白石大部分作品,在上世纪80年代被香港收藏家张宗宪购得。2002年在上海老锦江饭店举行的“张宗宪中国书画珍藏展”和2007年香港苏富比秋拍推出的“张宗宪珍藏中国近代书画”(第二部分)专场拍卖,共50多件齐白石作品,基本都来源于庞耐。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Kleykamp画廊聚集了许多世界知名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或艺术顾问,大都会美术馆东方艺术部门馆长艾伦·普里斯特(Alan Priest)、前苏富比中国书画部负责人张洪都是当时的座上客。由于该画廊几乎已成为美国地区中国收藏家重要聚会场所,所以在后来差不多10年内,流通于拍卖市场上的中国古董,有很多是出自庞耐之手。而庞耐一生都在引领着西方探索中国艺术品的菁华。■
( 齐白石作品《长年大寿》 ) 画廊齐白石庞耐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