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中的岁月
作者:李晶晶( 《京剧人物:盗御马》 )
海勒夫妇(Monsieur and Madame Helle)的客厅里,有一张林风眠的油画,颜色浓郁、热烈。画框和海勒夫妇一样,有岁数了,少许的斑驳,倒显得画中的穆桂英越发的娇媚、英气十足。
“去年8月,我们欧洲的同事接到消息,说有一批林风眠的作品愿意拿出来拍卖。看到这幅画时,真的是出乎我们意料。林风眠虽然早年多画油画,但大多已散失,晚年始终未再画过(油画作品),现在市场上出现的大部分是他的彩墨画。这幅《京剧人物﹕穆桂英挂帅》是现今所见林风眠戏曲人物油画系列中,唯一的一幅三人构图作品。”香港苏富比20世纪中国艺术部主管李亚俐告诉本刊记者。
1950年,林风眠辞去杭州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教授的职务,移居上海。不久,他的法籍妻子携女儿离开中国,前往巴西。孑然一身的林风眠,除了美协组织到农村、山区、渔场深入生活外,他就闭门作画,也不常见客了。这个时期,林风眠已经不太画青春少女,而是以花卉、静物和风景居多。1960年海勒夫妇来中国,任职挪威驻上海领事馆总领事,在朋友介绍下结识林风眠,随后经常到南昌路一幢二层楼的法式寓所去拜访林风眠,并直接向他购藏精彩作品。海勒夫妇能够经常造访,想来必定是大家对艺术有着共同语言。海勒夫妇在中国任职的6年时间里,收藏了林风眠油画与彩墨画总计15幅。同时汇集5幅林风眠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油画作品,其中4件为京剧人物油画:《穆桂英挂帅》、《盗御马》、《杨门女将》和《秋江》。
受20世纪初西方前卫艺术运动影响,林风眠在京剧人物的创作中,以简洁优美的构图和丰富缤纷的色彩见称。其作品集东、西艺术美学元素,互相呼应,并结合毕加索与布拉克的立体主义,以及剪纸、皮影戏等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精华,淋漓尽致地把中国京剧的戏剧动感、抽象场景等特质,自由挥洒于油彩与画布之间。对林风眠来说,京剧不单是娱乐,更赋予他探索画面构图、排列组合和创作新灵感的泉源。林风眠在作品中,特意将不同的时空画面并列在同一幅画布上,呈现出京剧的连贯性,趣味盎然。
吴冠中曾借用京剧的腔来说明林风眠的艺术特色。他说,林风眠的腔是独特而鲜明的,他寓圆于方。他基本采用方形画面,追求最大的扩展与最严谨的紧缩,在胀与缩的矛盾搏斗中构成力的平衡,裸女、古装仕女、修女、缩颈的乌鸦、猫头鹰等等弧曲之美的形象都谱入了林风眠的唱腔。但他又不仅仅局限于圆,在使用圆这个盾牌的同时,不断挥舞长矛:锋利的苇叶、飘拂的柳丝、横斜的枝叶……
( 林风眠作品《京剧人物:穆桂英挂帅》 )
1966年海勒夫妇返回挪威,此后失去了与林风眠的联系,而那些画作则一直与海勒夫妇相伴近半个世纪,未曾公开于世。如今夫妇二人皆已年逾90,家中除了那幅《穆桂英挂帅》陈设于厅堂中,其他油画以及彩墨画则被精心收藏在书房内。“当时我们见到其他画作的时候,它们是被平摊着放在一个箱子内,箱子收放在书柜最里面那一层。很显然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画从来都没有被装裱,没有上过墙。我们找来专家,对这些画进行适当的处理,毕竟有年头了,绷画的时候需要格外小心。”李亚俐说。
“海勒夫妇珍藏的这些作品,由于收藏时间超过50年,因此在办理出境手续的时候,程序比较多,耽误了一些时间,所以15幅作品不能同场拍卖,但是会在今年内分3次拍卖。很巧的是,在我们与海勒夫妇洽谈具体拍卖细节的时候,又接到两个消息,说有林风眠和常玉的作品要送拍,让我们去家里看看。”李亚俐笑着说,“这两位藏家家里都只收藏了一幅作品。我们觉得很奇怪,后来了解才知道,这两位藏家都曾与艺术家建立了深厚的友情,画作是艺术家当时赠与他们的。”
( 《京剧人物:秋江》 )
林风眠于1950年后期至1960年初的重要创作之一《渔获》,收藏在原丹麦驻中国大使毕德森先生(Ambassador Lorenz Petersen)家中。毕德森1960年出任驻华大使一职。
“几年前老先生已经去世,这次是他的夫人委托子女联系我们的,因为觉得自己年岁已高,随时都有可能追随毕德森先生而去,孩子们不能体会他们与艺术家之间的那种友情,对画也无法了解,所以希望拿出来拍卖,给画找到一个好归宿。”
( 《京剧人物:杨门女将》 )
林风眠早年画过中国画。在法国时,受到国立第戎美术学院院长耶希斯的启发,抛弃了自然主义的西方框格,注意从东方艺术元素中,吸收灵感。他自由地把中国绘画传统中的散点透视、墨和笔触的丰富表达力等与西方绘画中的色彩和光感、画面的层次细致等巧妙结合在一起,再加以他喜欢的青春、轻盈的美感,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渔获》描绘了充满喜庆节日气氛的渔村中,共10名妇女和小孩渔获丰富之欢愉情景。50年代中期,在新中国政府的鼓励下,包括林风眠在内的艺术家开始亲身体验农村生活,当中点点滴滴的经历和过程,正好成为林风眠这段时期农村系列作品的创作源泉。毕德森大使夫妇在北京工作期间结识了林风眠并成为好友。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毕德森大使离开北京,并把《渔获》一同带回丹麦。
( 林风眠作品《渔获》 )
来自“欧汀格夫妇珍藏”的常玉《盆中牡丹》,也是在市场上首次出现。《盆中牡丹》充满中国盆景艺术的古朴美,优美雅致,完整地流露艺术家创作时的率性,同时巧妙地糅合了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以及中国精神内涵的形式特质。法国欧汀格夫妇(Monsieur Jacques Oettinger and Madame Denyse Oettinger,即《盆中牡丹》现藏家的父母),于1945年在瑞士结识了常玉,彼此成为好友,相互的友谊延续了近20年。他们经常拜访常玉位于巴黎的画室,一次造访中,夫妇察觉墙上的《盆中牡丹》是新作,一见倾心,常玉最后把这幅画送到欧汀格的居所,一直被收藏至今。看着这些精彩的画作,听着传奇故事,也许对正处在调整期的市场来说,来源的精彩能让买家们兴奋起来。■
( 海勒夫人与林风眠 ) 岁月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