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牛和母牛和……
作者:王星曾经说过,作为牛的一种,“bull”的确切定义是:“牛亚科,特别是牛属中家养的、未经去势的成年公兽。”从这套繁杂的定义中可以约摸看出,肯定还有其他的“牛词”与它并存。
尽管被“bullshit”的泛滥搞得有些灰头土脸,平心而论,就“牛”的范畴讲,“bull”还真算得上很有尊严的。按照现代英语的定义,“bull”是没有去势的公牛,去了势的公牛无权再享受这一称号。后者在发育成熟前被称为“steer”,之后变成“ox”。但是,如果是在年纪较大时才被去势,它就只能被称做“stag”。
公牛这边“名号”划分如此严格,母牛那边当然也不能乱了章法。与“bull”相对的是“cow”,所谓“牛属中家养的成年母兽”,与“bull”一样,“cow”也逐渐扩展用于其他的大型四足动物的母兽。“cow”始见于公元900年以前,在古英语中的形式是“cu”,源自日耳曼语的“kwon”,据说是模仿牛鸣的声音。虽然在非正式的用法中可以泛指任何年龄的母牛乃至任何性别的牛,但“cow”的确切定义应该是“生育过的母牛”,未曾生育过的母牛是“heifer”。“heifer”古英语作“heahfore”,起源不明,但有猜测可以拆分为两部分:“heah”(高)在古英语中很常见,带有“体型巨大”的含义;末一部分可能与古英语的“faran”(走)有关。连在一起勉强能凑出“高大的行走者”之意。作为“cow”与“heifer”间分界的小牛倒是没有性别之分,只要是在一岁以下,全都可以放心地称做“calf”。
除此以外,单数形式的“ox”从不用于家养的母牛,而复数形式“oxen”却可用于并称家养的公牛与母牛。但所有这些区分都只适用于家养牛。当提及野生牛时,“ox”泛指公牛与母牛。再追究下去,更学术的牛还有现行动物分类法中的“bovine”,它源自拉丁语的“bos”。在拉丁语中,牛的亲戚名号问题解决得简洁明了:公牛是“bos”,母牛是“bos femina”,小公牛是“buculus”,小母牛是“bucula”。全都可以“望词生义”,确实有生物分类专用语言的风范。
《旧约》中出现过所谓“wild bull”(野牛),但据考证它实际上是“oryx”,为羚羊中常见的一种。《圣经》中更常用的是“cattle”,这是《圣经》中对所有家养四足动物的统称。这层“畜养”的含义后来甚至给“cattle”带来了一个略带贬义的衍生意:“人类”。“家畜”意义上的“cattle”始见于1175~1225年,中古英语为“catel”,源自中古拉丁语的“capitāle”(私有财产)。这或许是因为早期社会中牲畜占据着一个人财产的主要部分。至于“taurus”,在天上它自然是金牛座,在地上、在现代英语中,就动物含义而言,“taurus”完全等同于“bull”。金牛座的来历基本都认为与欧罗巴的传说有关,也即宙斯化身的那头牛飞上了天,偶尔也见有说金牛座来自被宙斯变成牛的伊娥。英语版中赋予这两头牛的词分别是“bull”(宙斯)、“heifer”(伊娥),而且希腊语中“未曾生犊的母牛”被称做“taura”,由此比较,天上的理应是宙斯化身的那头公牛。
在原始宗教中,公牛(bull)以其强健和传种能力而被崇拜,后来,公牛又逐渐成了“力量”与“忍耐”的象征。在早期基督教著作里,公牛不仅是《启示录》中象征四福音书的作者的四种动物之一,而且代表了基督的献身,与羔羊具有同样的性质。作为献祭的牲畜,公牛曾出现在《新约》“洁净圣殿”的场面中。然而,从英语俗语“The whiter the cow,the surer it is to go to the altar”(越白的牛越要上祭坛)上看,用于献祭的似乎又该是母牛。
无论是公是母,用于献祭的该是神圣的牲畜。至此倒不妨对比一下几种牛在象征意味上的差别。“bull”无须多言,指魁梧结实的人,也指容易惹麻烦的、危险的人;俚语中是“警官”的代名词。既有“shoot the bull”(扯淡),也有“bull one's way”(力争)。“cow”虽然有“高大、肥胖、懒散的女人”这样的贬义,但其动词和“bully”一样强悍,表示“以威胁或暴力恐吓”。“cow”的“威慑”含义始见于1595~1605年,有说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kūga”(施压),也有说与“cow”易于放牧有关。“cowboy”始见于1725年,原意为“看管cow的男孩”。联系起“cow”易于放牧这种说法,看来早期的牛仔多少带有“恃强凌弱”的味道,与1849年后出现的西部英雄形象大相径庭。
英语中显然对母牛有偏见,同样是头上长角,在母牛就是“curst cows have curt horns”(恶牛生短角),在公牛却成了力量的象征——“take the bull by the horns”(直面困难)。更有偏见的还要数德语。德语中“bull”的对应词“Bulle”被保护得很好,除了嗓门大点没太多贬义。污浊的事全丢给了母牛:骂“Kuh”就是骂对方是笨女人;“Kuhhandel”是肮脏的政治交易;英语中属于公牛的“bullshit”在这边也成了“母牛屎”(Kuhfladen)。性别相同、代替“Bulle”承担骂名的是德语与“ox”相当的“Orchse”。“ox”在英语俚语中也有“笨拙”的含义,而且不合群的牛“off ox”也被视为“蠢人”,但还远未像它的德国伙伴那样完全成了“笨蛋”的同义词。一句“So ein Orchse!”(大笨蛋!)以正宗日耳曼底气呵斥出来,那真称得上痛快淋漓。不过,在面对“犹豫不决”这种说法时,德国人却在选择公牛还是选择母牛上犹豫不决了。“Da stehen wie der Orchse vorm Berg”和“Da stand wie die Kuh vorm neue Tor”同样有“呆立无措”之意,不同的只是前者呆站是“像头公牛面对大山”,后者是“像头母牛面对新圈门”。山与新圈门哪个更考验智商,这确实是个难以判断的问题。■
(文 / 王星) 母牛公牛古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