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千里跃进大别山

作者:李菁

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千里跃进大别山0( 1947年沙土集战役中,华野西线兵团通过藤县境内的沙河,向鲁西南进发 )

“我打过不少仗,研究了一辈子军事,我认为,在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就是挺进中原。”为了研究父亲刘伯承,刘蒙曾采访过当年的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

在郭汝瑰看来,大的战争有这样一个规律:第一阶段,是对手的全面进攻;第二阶段,是对手不得已而转为重点进攻;第三阶段,是双方的战略相持;第四阶段,是战略反攻。

1947年是解放战争的关键一年,国民党军队倚仗装备精良、兵力较多的优势,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了延安。毛泽东此时下出了一招险棋: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铰”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同时将主攻方向指向敌人战场上最敏感而最薄弱的地区——大别山。刘蒙说,毛泽东同志提出这一设想的时候,刘伯承给予了积极支持,并愿意领受这一任务。

“进军大别山,自断后路,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的确是一步险棋。但一向以全局为重的父亲毫不犹豫执行了这个任务。”1947年8月7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命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

刘蒙透露,刘、邓大军的电台曾经消失了20天,“这是父亲不想过早地暴露战略意图”。而在挺进大别山之路上,几次遭遇险情。

最辉煌的军事行动——千里跃进大别山1( 1947年12月,陈、粟大军和陈、谢大军联合发起了陇海、平汉铁路破坏战 )

1947年8月25日夜,当刘伯承率野战军指挥部和第6纵队到达汝河北岸准备渡河时,他们发现,汝河南岸渡口已被敌吴绍周的85师占领。河上船只,已被敌人搜砸一空。这时,在后面尾追野战军的3个师,距汝河北岸仅五六十里,不用一天就可赶到,情况十分紧急。如果让敌人赶到,他们被夹在中间,不仅影响战略跃进,而且有全军覆灭的危险。“此时不容许半点犹豫。”刘伯承把指挥部前移到6纵司令部,在河口附近一间小屋里,他与邓小平召集6纵干部召开紧急会议。

当时6纵的将士在日后的回忆文章里都写到了这一幕:在讲完形势的急迫性后,刘伯承突然提高声调说:“自古‘狭路相逢勇者胜!’”他用拳头捶击桌面,更高声重复着:“现在要用进攻的手段来对付进攻的敌人,狭路相逢勇者胜!同志们明白吗?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打开一条血路冲过去!只要我们坚决勇敢,不怕牺牲,就一定能打过去!”

刘伯承和邓小平的进攻命令,通过电话立刻传遍了部队。午夜零点,部队开始行动。6纵指战员英勇奋战,终于在天亮前杀开了一条血路,突过汝河,占领了南岸阵地。但整个形势仍很紧张,敌人也拼命反击,意图堵住口子,阻止大部队渡河。担任打开道路、掩护全军渡河的前卫团,遭到敌炮火的猛烈轰击,炮弹不时地打到团指挥所院内。

天刚亮时,刘伯承、邓小平与参谋长李达出现在将士面前,这里离敌仅一两里地,是激战的中心。16旅旅长尤太忠回忆,敌人的炮弹正一阵阵在周围爆炸,弹片到处横飞,一颗炮弹落下,“气浪把我的帽子都冲飞了”。

后来担任武汉军区副司令的肖永银向刘蒙回忆,刘伯承当时站在一个高处指挥,敌人的炮火凶猛,周围人几次将他按倒,他又几次站起来:“炮弹不认识我刘伯承,此时此刻,司令部就在这里!现在要求你在敌人正面3华里,割出一个口子!”肖永银记得,刘伯承当时全身都沾满了敌人炮弹掀起的尘土。

亲临一线的刘、邓给了全体将士极大的勇气。当时敌我双方无论在人数还是装备上都悬殊极大,但凭着“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精神,经过整整一夜拼杀,他们硬是在敌人正面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大部队和直属机关在尾追之敌赶到前,全部渡过了汝河。此后,刘伯承又指挥部队徒步涉过淮河,率大军进入大别山区,像一把尖刀插进了国民党的心脏。

进入大别山后,严重的困难一个个迎面而来。

大别山位于淮河以南,以北方人为主的部队对这一环境极不适应。南方多雨,北方带去的布鞋经不住水泡,穿不了几天就烂透了。战士穿不惯草鞋,脚上经常磨得流脓淌血,又需连续行军作战,部队苦不堪言。另外,南方地区蚊子多、毒蛇多,部队没有蚊帐,不少人被蛇咬伤或患上疟疾,又没有药治,病死者不在个别。由于不服水土,腹泻、疥疮也是对指战员的一大折磨。

“大兵团作战转移,远离了晋冀鲁豫解放区,没有后方供给,这也让他们面临很多困难。”刘蒙说。在很多将士的回忆中,大别山生活之艰苦不亚于长征时红军过草地。部队不仅缺粮食少油盐,而且没有过冬的棉衣,还有人在回忆文章里提及刘伯承亲自教大家缝棉衣,用搪瓷碗教大家做衣领口。

另一重艰难是,白崇禧部队在此经营近20年,上到师团长,下到连排长,甚至老兵娶的媳妇都是当地的,因而统治基础十分深厚,由此,发动群众的工作极难进行。刘蒙说,所以那一段时间刘、邓对于部队要求极为严格,有一次下面的一支部队实在挨不住饿,抢了一些粮食,满心欢喜地送给刘伯承时,却遭到刘伯承严厉斥责。

不少刘伯承的部下在回忆文章里都提及,挺进大别山后,条件艰难、环境险恶,不少人有了情绪,发些牢骚。刘伯承向大家讲解,“我们这路大军在大别山‘啃骨头’,是帮助兄弟野战军在别的战场上‘吃肉’所起的作用”,让大家从全局整体上看问题。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里吃尽了苦头,却终于站稳了脚。刘伯承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釜底抽薪,这一招很厉害,但是不要怕烧手,“釜底抽薪要不烧手那是开玩笑”,而等后来成品字阵势的中原三军逐步会师,蒋军就陷入刘伯承所指出的“线线被切断、点点被包围”的态势。

“解放战争之所以能4年结束,是因为这是一场省略了一个半阶段的大的战争,从对手的重点进攻直接转入战略反攻。”郭汝瑰事后评价。在他看来,“从军事上讲,小部队穿插和奔袭是经常应用的战术,但是大兵团、无后方供给线、深入敌方的战争却是史无前例的。孙子告诫“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违反了战争一般规律的一次战略行动,没有胆大包天的勇气,谁也不敢下这一决心;没有心细如发的筹谋,谁也无法完成这任务”。

毛泽东对“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举动曾做出三种估计:一、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返回来;二、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在大别山周围坚持打游击;三、付出了代价,站住了脚,恢复了大别山根据地。当刘伯承胜利走出大别山的时候,毛泽东曾兴奋地说:“你完成得比我第三种估计还好!你创造了第四种可能性!”■ 历史中国近代史抗日战争马克思主义辛亥革命千里跃进大别山军事行动军事军事历史千里跃进大别山刘伯承刘蒙辉煌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