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弥赛亚
作者:朱伟《弥赛亚》首演于1742年4月13日,在都柏林,是一场由3个慈善组织共同赞助的慈善晚会,目的是为救济监狱里的罪犯。首演时合并了两个教堂的合唱团,共6个男童,16个男声。男童唱女高音,男声分别唱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因此是男童构成了合唱中感人肺腑的清丽。这次首演后,亨德尔生前,曾多次根据歌手更新、环境变化与他自己的喜好做过修改,这导致唱片录音遵循不同版本,会有曲目增删上的差异。亨德尔死后,莫扎特因喜欢这部作品,1789年将英文版改成德文版时,增加了配器,追求更加恢弘的感觉。
这部清唱剧完整的版本,总数应为53段左右,分“预言与诞生”、“救赎与牺牲”、“复活与荣耀”三部分,第三部分篇幅最短。歌词是著名音乐史学家詹宁斯(Charles Jennens,1700~1773)综合了《圣经》中关于先知的章节及英国教堂中的《公祷书》。这个詹宁斯为亨德尔写过不少清唱剧脚本,音乐素养高,当时家藏相当一个图书馆的各类乐谱,为亨德尔提供了灵感来源。《弥赛亚》之伟大,离不开唱词韵文与音乐的关系,可贵在其中讨论了牺牲、救赎与万民的关系,并非只崇拜一个万能普照的主。这也是它最后的合唱能回肠荡气、深入人心的原因。
《弥赛亚》的结构中,合唱占20段,第一部分最有名的合唱是“一个圣婴为我们降生”,那是在男低音叙述黑暗中行走的子民看见了光、满怀向往之后,女声在充满喜悦的节奏上,以轻柔传递给男声,慰藉在不断增强中变成一种被凝聚的力量。第二部分最有名是在男高音嘲笑外邦彼此争斗后,鼓号齐鸣,召唤万民团聚的“哈利路亚”。第三部分终结时,以血换救赎,救赎的概念非简单的上帝赋予,呼唤的是自我与彼此,由此是万民在圣光吸引下沸腾地觉醒。
独唱部分,女高音为首,亨德尔最初安排最起码是两位女高音,其中当时伦敦最有名的苏珊娜(Susanna Cibber)是戏剧演员西伯(Theophilus Cibber)的夫人,当年对她歌声的记载是,“充满情感的天然甜美”,“宛如细丝”。女高音在第一部分最好听的唱段是这部分结束前的“他将饲养他的羊群”,深情地叙述“他用臂膀聚集羊羔抱在怀中,慢慢引导那乳养的小羊”,就觉歌声如满天飘飞的温暖羽毛。第三部分中最好听的咏叹调则是开头的“我相信我的救世主活着”,它出自《公祷书》葬礼仪式的开场,是一种女性执著的真挚。在我听过的《弥赛亚》版本中,最漂亮的女高音还是抒情之王施瓦茨科普夫(Elisabeth Schwarzkopf),那是德国指挥家克莱姆佩雷(Otto Klemperer)在1964年指挥爱乐乐团与合唱团的版本,1964年施瓦茨科普夫已经49岁,在这个版本中,与她搭档的男高音是著名的盖达(Nicolai Gedda),当时他39岁,正是声音最漂亮的时候。
女中音部分,最感人唱段在第二部分开头那首“他被人藐视”,这也是这部清唱剧中篇幅最长的咏叹调,歌词是《以赛亚书》中的“他被藐视,被人厌弃,常痛苦忧虑”,一种无奈无法驱除的感伤。我听过的版本中,最漂亮女中音自然是瑞典人范欧塔(Anne Sofie von Otter),那是平诺克(Trevor Pinnock)在1988年指挥英国协奏团和合唱团的版本。这首咏叹调演唱时间一般在12分钟,范欧塔用较慢的速度,唱了13分钟多,沉缓着剪不断的情感厚度真是无人能及。之前,我听过德国名指挥家舍尔欣(Hermann Scherchen)于1959年指挥维也纳室内合唱团与维也纳歌剧院乐团的录音,女中音是梅里曼(Nan Merriman),美国人,速度极慢,居然逶迤了近15分钟,如凝冻一般,也令人难耐。
男高音从第一部分第一首宣叙调“安慰你们,我的子民”到咏叹调“一切山谷都要填满”,一开头就需要漂亮的音色亮相。第二部分的核心也主要由男高音担纲,诉说“辱骂刺伤了他的心,他指望有人体恤,却没有一个;他指望有人安慰,却找不着一个”的孤寂。我听到的最好男高音,还是盖达,他的声音真是充满了磁性。男低音精彩唱段,除第一部分的“黑暗遮盖大地”,还有第三部分的“号角即将吹响”,我听到最好的也是克莱姆佩雷版的海因斯(Jerome Hines),他是美国男低音。优秀的男低音是醇厚而非粗陋。
听《弥赛亚》究竟该选择什么样的版本,是一个挺困扰的问题。我的感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名家录音因为追求恢弘,无论合唱还是独唱,往往都是浪漫主义的趣味,色调太重。典型如英国名指挥比彻姆(Thomas Beecham)于1959年指挥皇家爱乐乐团、合唱团的名录音。这个录音即使第一部分那首轻盈的“一个圣婴为我们降生”,都唱到激情无法自制;“哈利路亚”更是豪气冲天、地动山摇。其实,包括克莱姆佩雷版,也还是太过浪漫效果,以致施瓦茨科普夫的声音都有些颤抖。巴洛克音乐重新回归它应有的味道,应该说得益于“本真运动”,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于1980年指挥牛津基督教会大教堂合唱团与古音乐学院乐团的录音,是典型追寻“本真”的结果。霍格伍德是剑桥出身,早期音乐研究专家,他用了两个著名女高音,第一女高音是纳尔逊(Judith Nelson),第二女高音柯克比(Emma Kirkby),可惜没用假声男高音。这个版本整体氛围好、结构严谨,合唱与几个独唱的声音都从辉煌转向了温馨中的含蓄优美,缺憾是把许多唱段合并了。我至今为止听到此剧最全面的版本,大约是麦吉根(Nicholas Mcgegan)指挥巴洛克室内合唱团与巴洛克爱乐乐团的录音,麦吉根也是剑桥出身,比霍格伍德小9岁。他的这个录音长达3个多小时,6位独唱者中除两位女高音,还有一位假声女高音,试图最接近亨德尔当年的趣味,一些重要唱段都附有不同声部的演唱。比如“他将饲养他的羊群”附假声男高音的演唱,我觉得比女高音唱得更情深意长;“他被人藐视”附第一女高音的演唱,因轻弱也更令人酸楚悲悯。■
(文 / 朱伟) 弥赛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