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ll惹了谁

作者:王星

在哈里·G.法兰克福教授那篇名为《论扯淡》(On Bullshit)的洋洋洒洒的大作中,“bull”可是倒了大霉。无论是在标题还是文中诸如“bull session”、“shooting the bull”之类的衍生用法里,“bull”都成了“无必要的例行任务或仪式,过分的规定,过分讲究整洁,官僚主义”的代名词。

然而,“bull”原本只是头老实巴交的牛。法兰克福教授太热衷于比对扯淡与谎话乃至废话、空话、蠢话、鬼话之间在哲学高度上的区别,忘了说清楚这头牛是怎么误入歧途的。“Bull”在古英语中曾有“bule”、“bul”、“bole”几种形式,其起源有两大派说法:一说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boli”,因而可能与日耳曼语的“bullon”有关,出自日尔曼语系意为“咆哮”的词干,而这一词干至今仍遗存在部分德国方言以及“boulder(响石)”等词语中;也有说源自古法语并可追溯至中世纪拉丁语的“bulla”,与印欧语系的词首“bhel-(充气、膨胀)”有关,正是这一词首造就了希腊语中的“鲸”。“Bull”的形式始见于1150至1200年间,当时的含意是指“牛亚科(bovine)、特别是牛属(Genus bos)中家养的、未经去势的成年公兽”,1615年后扩展用于其他的大型四足动物(例如大象、羚羊、美洲鳄,乃至鲸)的公兽。“Bull”进入股票市场上是在1714年,而且起初“bull”作为一种乐观的动词或形容词其用法并不止限于股票市场,也可指大豆、原油乃至花生等商品的市场。不过,在此之前,17世纪期间,“bull”已经成为了“扯淡”,虽然以“bullshit”的形式流行还要等到1915年以后。

“Bullshit”最初只见于美国俚语,二战后开始在泛英语世界流行。最早的“例文”之一据说是T.S.艾略特的诗作《扯淡的胜利》(The Triumph of Bullshit),虽然“bullshit”一词本身并没有在诗歌正文出现。艾略特生前不曾正式发表这首诗,结果艾略特是否拥有“bullshit”在文学意义上的发明或发现权本身又成了件扯淡的事。暂且放过艾略特不管,回过头接着清算“bull”的“沦落史”。中古英语时期“bull”就有“假冒”的名词与动词用法,然而,现代英语“bull”保留的另一层含意难保不令人怀疑其“扯淡”另有出处。《韦伯斯特字典》中对“bull”作为名词的最后一层含意的解释是:教皇印玺,始见于1297年。

教皇印玺通常以铅铸造,但在极其正式的场合也会使用黄金铸造的印玺。它代表着教会的缔造者使徒彼得与保罗,镌刻有“Sanctus PAulus”与“Sanctus PEtrus”的字样。铸造教皇的名字镌刻在另一侧。它加盖在由教皇以哥特体写在亚麻布或绸缎上,并签署以“a die Incarnationis(自道成肉身之日起)”核算日期的信件、布告、教谕、诏书等教皇文书上。自18世纪晚期起,铅制印玺逐渐被红色墨水印章代替,图案为以现职教皇姓名环绕的圣彼得与圣保罗的肖像。然而,在签发更正式的文件时,文件末尾使用的仍是传统的教皇印玺。尽管身份显贵,这些印玺的名称却很朴实。英语“bull”转自意大利语的“bulla”,因最初的目击者感觉它形似水中浮起的气泡而如此命名。“Bulla”本意为“圆形或球形突出物、气泡”,源自拉丁语“bullire(使沸腾)”。

《韦伯斯特字典》中也承认:“bull”在“教皇印玺”与“扯淡”间的关联也许源自一个自相矛盾的事实,也即教皇本身所应具备的谦卑与教皇印玺实际代表的独裁。“Bull”的意大利兄弟们似乎也名声不大好,譬如“bullo”是“花花公子,纨绔子弟;自以为是的人,自负的人;自负的,不害羞的”,“bolare(盖章于)”的引申意为“污辱;欺骗”,古代在犯人或奴隶脸上纹的印记也被称作“bollo”。但这倒不意味着意大利人对公牛有偏见。意大利语中“公牛”的正经叫法是“toro”,与它相关可大多是些好话,譬如“essere forte come un toro(强壮如牛)”、“prendere il toro per le corna(不畏艰险)”。

“Bull”所暗藏的“独裁”含意在历史上的最高体现该算是“金牛(The Golden Bull)”。它原本指拜占庭教廷自1136年起不定期颁布的一系列教令,后来转为特指查尔斯四世1356年颁布的那一部,后者确定了此后维持400多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的政教结构。所谓“神圣罗马帝国”其实中心区在德奥。德语的“bull”是“der Bulle”,不知是否有这层历史缘故,德语中的“bulle”,“凶悍”之意远多于“欺诈”。“Bulle”在德语俚语中为“军营里收入多的头儿或要人”,“bullenheisse”为“大吵大嚷的人,凶狠的人”。嗜好杯中物的德国人还给“Bulle”找了层更亲切的含意:在部分德国方言中,“bulle”通“pulle”,是酒瓶。在德语里,所谓的“牛屎”其实是属于母牛的:“kuhfladen”。

回归到英式“bull”上。“Bull”的另一个扯淡起源据信其实还在英国。亨利七世时期,伦敦有一名叫“Obadiah Bull”的爱尔兰律师,平时言语混乱,于是英语俗语中又将“Irish bull”等同于“bull”,“to make an Irish bull”也就意为“说荒唐可笑的话”。“Bull”彻底成为“扯淡”或许还与一种名叫“bull dog”的小狗有关。这种狗专门用于“逗牛戏(bull baiting)”,擅长以不着边际然而勇猛的吠叫激怒拴在树上的公牛。这种以“逗牛”比拼的赌博游戏盛行于17世纪之后,倒也与“bull”初始成为“扯淡”的时间相符。1712年,日后将成为英国人象征的“John Bull”诞生。等到二战前后“爱英主义”杂耍剧《海洋的子民》(Sons of the Sea)上演时,英国人已经毫无愧色地大声自称“boys of the bulldog breed”。由此开始,“bull”真的没法再好好当牛了。■

(文 / 王星) Bull

下一篇: 安全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