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名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有些祖辈们传承下来的名言,我们背得朗朗上口,用得随手拈来,其义烂熟于心,可许多名言多少年来一直都被误解、误读和误用。

如“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这句出于《礼记》中的名言,一直被理解为:“刑法不用于士大夫一类贵族,礼仪不用于一般普通老百姓。”其实这样解释一是违背了《礼记》的本意,二是把古文词的用法搞错了。句子里的“上”、“下”两字都是使动用法,直译为“刑法不使士大夫置之上,礼仪不使老百姓置之下”,意译起来应为“刑法不优待贵族士大夫,礼仪不排斥普通老百姓”。

还有一句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一直理解为:“老百姓只可以统治和支使他们,不可以让他们去懂得知识。”这样翻译和理解就与孔孟之道的“有教无类”大相径庭。其实,是我们把“句读”搞错了,正确的断句和理解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理顺了,翻译就完全不一样了:“老百姓优秀的,让他去搞管理去当官;不行的,让他去努力学习。”这样和孔孟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就不唱对台戏了。

还有一句叫“无度不丈夫”,以前我读、写都误为“无毒不丈夫”。其实,其前句“量小非君子”换成一句大白话便是:“气量小就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把“毒”放在后一句话中,那就不和谐不连贯了,只有放“度”才恰当。

造成名言的误解误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前人的误传和误读,如“无毒不丈夫”;二是特殊历史时期政治需要的误解,如“文革”时期对“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为适用“批林批孔”翻译的……我们只有独立理解和分析,才能不成为别人观点的跑马场。(文 / 袁小虎) 历史名言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