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援宁森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比赛打到第4节,王队员突然一脸兴奋,冲着场边一努嘴,说:“咱们的外援来了。”

场边站着一个白人小伙,胳肢窝夹了一个篮球,小脑袋宽肩膀细长腿。早听说有这么一号外援,中文名字叫宁森,能飞能扣的。宁森稍微活动了一下脚踝,急匆匆就上了场。我屡次传球给他,想让他扣一个,未果。也许是没活动开的缘故。不过,宁森还是显示了不俗的功底,“三威胁”动作很标准,突破也不错,而且,在篮下的夹击中投中制胜一球。

宁森是被辛队长从北京的大街上捡回来的。据说当时他在大街上,拿一个球在运。辛队长正在找热身对手,就上前用英语问:“你们有球队么?我们来一场比赛如何?”这小子用中文说:“没有球队。”于是,宁森就加入了球队。

宁森22岁,大约1.94米,在球队花名册中,宁森的籍贯是美国。他自己报的,后据辛队长说,当时他们骂美国太欺负人,宁森立即改嘴:“我是加拿大人。”宁森对中国很感兴趣,因为他有一个广东籍的女朋友。以前他来过北大学习中文,今年又来了。他的目标是好好学习,然后在中国找个工作,最想干的是金融业。宁森具有金融业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打完球,大伙儿约了去吃羊肉串,这小子老老实实地说:“我只带了15块钱……”

大盘鸡、羊肉串、新疆凉菜一上桌,宁森就显示出了对中国生活的适应,拿起一次性筷子,很熟练地将两根筷子放在一起上下刮,刮掉筷子上的毛刺。使筷子夹菜自然不在话下,甚至能伸出长臂,站起来夹我面前的拉条子吃。

啤酒是冷的,不用杯子,直接吹上几口,宁森的情绪就到位了。辛队长教了他老虎棒子的游戏,宁森来劲了,而且脑子不错,赢多输少,高兴坏了。然后互相瞎聊,伊拉克、萨达姆、次贷危机、美食、女人。我告诉宁森,我们所在的馆子,就是中国人的“吧”,我喜欢这个氛围,不比西餐馆子,太安静,不热闹。宁森点头称是,随即一扭脖子,字正腔圆地大喊一声:“服务员……”楼下应一声“唉”,宁森立即得意地捏起拳头曲起大臂,跟球场上得分了似的。“我最喜欢在中国的餐馆,可以随便喊‘服务员’!”他眉开眼笑地说。

离开的场景很像大学时光,一群人,打了球喝了酒回宿舍。宁森拿个球胯下身前背后地运,我骑个破车,胡秘书长、辛队长和王队员都踢踏着拖鞋歪歪扭扭地走。这群人里,有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辛队长做了总结陈词:全世界的老百姓都是一样的,没什么钱,有个小爱好,喝点小酒,吃个小饭,努力奋斗,找个工作,过一辈子。

不过打这以后,我们再也没见过宁森,可能回国了。现在闹金融危机,不知道他这个老百姓生活得怎样。■(文 / 木头) 外援宁森

上一篇: 心未动,身已宅
下一篇: 钟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