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重要成交纪录

作者:曾焱

( 瓷器 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在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中以6752.75万港元成交,创宋朝瓷器拍卖纪录 )

单以成交总额的数字变化,艺术品市场2008年秋季拍卖的整体局面给了我们一个不那么乐观的判断。以两大拍卖巨头为例:在上半年春拍中,香港佳士得的成交总额为22.84亿港元,是它1986年成立以来单季拍卖成交最高的一次。到2008年末秋拍,香港佳士得的总成交额下降为11.3亿港元,减幅50%。香港苏富比的情形大致相同,春拍总成交额为17.4亿港元,秋拍缩水为9.62亿港元,减44.7%。内地市场,各大拍卖公司在2008年11月、12月秋季拍卖中的成交总额也基本都少了一半,像被视为内地市场风向标的中国嘉德,春拍成交9.93亿元,秋拍只有3.6亿元。从2006年开始爆炸式增长的中国油画和当代艺术市场,2008年秋拍中遭受调整最为剧烈,抗压表现明显低于其他艺术品项类。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夜场拍卖,32件拍品中只有18件成交,总成交额6590万元,不抵它春拍中曾梵志单件作品的最高成交价6704万元。如果当代艺术市场能够因为被迫调整而回归真实价格,也算是一件好事情。

当我们列出2008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部分重要成交纪录,除当代艺术部分,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瓷器工艺品等项类中的年度最高成交价格仍然有近一半是在2008年秋拍中产生,全球金融危机对于宫廷和名人珍藏的高端艺术品似乎还没有带来寒流。香港佳士得的“戴萍英基金会珍藏”专场,内地匡时国际的“清代宫廷艺术品专场”、北京保利的“明清宫廷艺术专场”都达到70%以上成交率。对于高品质的珍罕书画和古董艺术品,藏家心态表现平稳。市场正在形成两极:高端和低端的艺术品都有比较正常的成交,中间价位流拍居多。

在全球金融危机成为艺术品市场观测点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一种相对静态但很可能在未来几年持续进行的改变,那就是亚洲在全球艺术品市场格局中的地位上升。2008年秋拍前,苏富比宣布撤销两年前高调打造的纽约亚洲当代艺术专场而将该项类拍卖全部集中于香港,证明香港作为全球艺术品市场中心的重要性正在被强化。苏富比亚洲总裁程寿康说过的一句话,可以看做对市场格局的旁注:亚洲的东西就应该在亚洲卖,没必要舍近求远。香港苏富比的当代艺术部门主管林家如解释为什么舍纽约而取香港的时候,特别提到近两年亚洲当代艺术藏家分布区域所发生的改变:2006至2008年,纽约苏富比共举行了5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位于成交价格前列的拍品中,44%被亚洲藏家购得,已经超过了欧洲藏家和美国藏家各占的18%。同样的改变也出现在中国古代工艺品拍卖中,据苏富比网站公布的买家信息统计,香港苏富比2008年春拍推出6个瓷器杂项专场,成交价格前10位拍品的买家中,亚洲藏家占了9席;成交价格前47件作品中,亚洲藏家的份额为53%。■

(文 / 曾焱) 2008苏富比香港中国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