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日本的中国瓷器
作者:李晶晶( 山中定次郎
)
保利拍卖在2008年秋拍中,推出“日本珍藏重要明清陶瓷”专场拍卖。46件拍品来自同一位日本收藏家。“这位藏家的收藏多为明代嘉靖、万历两朝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官窑作品,也有一些宋瓷的收藏,但这次并没有拿出来拍卖。这些瓷器大多购藏于1900至1945年。”保利拍卖瓷器杂项部经理李移舟向我介绍。
雍正粉彩过枝菊蝶九秋盘盘心9朵菊花姿态各异,盘外壁数朵秋菊横,翠竹穿插其间,盘上双蝶飞舞,细处妙入毫颠。粉彩牡丹蜻蜓碗,外壁彩绘牡丹吐萼含苞,桂花屈曲斜袅,各具意态,多情蜻蜓,欲落还飞,饶添野趣,画笔清秀细腻,设色淡雅逸丽,尽显“没骨”之妙。粉青釉观音瓶,釉面素洁温润,于穆穆之中透出一股尊贵典雅之气,令人有不能妄加增减一分一毫之感,设计甚得天然意趣,与粉青一色结合宛如天成……
“藏家告诉我们,这些瓷器大多是他和他的父亲购于‘二战’结束前,日本两大中国古董经销商山中商会和茧山龙泉堂。当时一些重要瓷器的购买,则会和山中商会老板山中定次郎直接洽谈。”李移舟说,“后来我们在这两家古董商遗存下来的销售记录中,查找到了关于这些瓷器的记载。‘二战’后,昭和二十八年(1953)和昭和四十一年(1966)有部分作品参加德川美术馆的‘中国清朝陶瓷名品展’和五岛美术馆的‘中国陶瓷名宝展’。有多件器物刊印在1953年由日本陶瓷协会刊出版的《清朝陶磁》一书中。此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光绪十九年(1894),山中定次郎到北京,在崇文门内开设山中商会北京分店。几年后,茧山松太郎在北京崇文门内麻线胡同44号,开设龙泉堂北京分店。这是日本古董界最早在北京开设的分店,主要为了收购中国古陶瓷器。龙泉堂及山中商会在北京的分店一直延续到1945年,时间长达50年。这期间,他们除了从北京、上海等地的古董店收购物品外,最大宗的购买,是直接参加逊清室内务府举办的拍卖会。
从1911至1924年,溥仪出宫前的十几年中,由逊清室内务府不定期地举行物品拍卖会,以维持巨额开支。拍卖的物品是清宫旧藏的瓷玉古铜物件,每场200到300件不等。这可能是中国由官方举办的最早的拍卖会了。当时拍卖会的地点设在紫禁城神武门内西配殿,内务府向京城内有资信的古董商号发请柬,中外不论,商家接到请柬,按指定时间缴纳保证金(相当于现在的参拍押金)。当时没有图录一说,但会分发拍卖物品清单,以“天字瓷器”、“地字瓷器”、“天字玉器”、“地字玉器”、“古铜”、“雕漆类”等分类。
是日,由内务府的管事带领承购商进神武门内物品陈设殿观看(相当于今天的预展),承购商在物品目录上写出欲购物件的自报价格后,交回内务府。10日后,内务府在景山西门筹办处宣布物品落槌价格及成交商号,然后交款取物。对于拍得的货品,古董商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配。如果谁能在拍卖中拍得宋元的瓷器,这也就意味着这一年的生意不用愁了。对于这些珍贵的宋元瓷器,古董商会单独通知大客户来看货洽谈,剩余的清代瓷器则放在古董店的门市出售。
虽然日本的很多文化源于中国,但在美感上,却有很大的隔阂。即使是日本历代积蓄下的中国文物,也是日本人依其传统美感选择的“一部分”的“中国文物”,日本人喜好的“中国文物”与中国正统文物相差甚远。日本在平安时代有了《源氏物语》,时间大约与我们的唐代平行。《源氏物语》问世以来,深刻地影响了日本文学,甚至为日本文学定了基调,那就是开启了“物哀”时代。所谓“物哀”,即人与自然之间不可避免、自然而然的一种幽怨玄清的情绪。这种情绪在日本古典文化中处处可见,只要留心一下便可感受到,音乐的清淡哀伤、舞蹈的迟缓涩滞、绘画的苍古无奈、园林的枯山瘦水……在《源氏物语》的影响下,日本民族形成了“物哀”性格,喜欢“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人生哲学。
唐代,中国人的饮茶习俗传入日本。到宋代,特别是南宋时期,两国海上贸易繁盛,宋朝的瓷器大量运到日本。宋代推崇平淡、平易的审美趣味,文学艺术基本没有出现华丽、绮靡的美学风尚,从上至下,宋代被经世致用的观念笼罩,这与日本兴起的“物哀”极其相似。这种思想也直接反应在瓷器上,龙泉窑、吉州天目盏、建窑油滴天目,无不追求单纯的釉色与简洁的线条。于是宋瓷成为当时京都平安王朝皇室贵族与茶道、花道人士争相追求的珍品。这种痴迷之情一直延续,始终没有改变。
清末民初的时候,日本好古堂的中村作次郎(也是古董商)巡游北京、上海、苏州、杭州等地,了解古董买卖情况。在逛完北京琉璃厂后,中村作次郎曾说:“总的来说,中国的旧货店虽然东西很多,不过适合日本的东西却很少。因为中国是个革命多发的国家,旧东西,如明代以前的陶器、宋元左右的好东西,日本反倒有,而其本国中国却甚少。当今北京那边的东西,主要是清朝的东西,因为这种情形,即使我们从日本来,想买些日本人喜欢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根本没有,这实在令人叹息。”在当时煎茶道流行的日本古董商看来,这些清代的东西过于艳俗,是“适合欧洲的东西”。
壶中居的创业者广田松繁的自传《我的路》,以及茧山龙泉堂第二代老板茧山顺吉的《感谢》中,都不约而同地记录过,清朝官窑在日本一开始就被人厌恶。宋瓷对日本的收藏家而言是收藏的最高境界。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涌现了一批因兴办实业而成功的企业家,由于他们对中国文物的喜爱,收藏了大批中国文物,其后他们或将其毕生收藏捐给国家博物馆,或自设博物馆。日本最著名的陶瓷收藏家安宅英一将其收藏的代表中国陶瓷美术精髓的作品,磁州窑绿釉黑花牡丹纹瓶、耀州窑青瓷刻花缠枝牡丹纹瓶、定窑白瓷莲纹洗、建窑黑釉油斑茶碗和吉州窑黑釉木汁纹碗等,捐赠给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这些都被列为日本国宝和重要文化财产。住友吉左卫门创立“泉屋博古馆”,其名根据住友家族在江户时代的商号名称“泉屋”和宋代徽宗下令编纂的青铜图录《博古图录》而起。
龙泉堂的创始人茧山松太郎就是凭着一件宋代青瓷鬲式炉,奠定了日后成为日本经营中国龙泉青瓷古董大商家的地位。他也因此在日本开起了他的古董店,为了纪念在中国因淘到至龙泉青瓷而发迹的历史,他将自己的古董店以“龙泉”命名。
这位委托保利进行拍卖的日本老收藏家,他的收藏可以说在当时日本的收藏中是一个很少见的现象。然而时过境迁,日本老收藏家捂了一辈子、不被本国同行看好的清代瓷器,终于因为有了一批新收藏家的涌现而扬眉吐气。这场拍卖46件拍品全部成交,内地买家占到七成,其余三成为港台地区的藏家。整场拍卖价格最高的雍正粉彩过枝菊蝶九秋盘据说是被香港的郭炳湘所买,蜻蜓碗(一对)则被山西的一位经营煤矿的企业家所得。■
(文 / 李晶晶) 唐代瓷器文物陶瓷中国文物来自清代瓷器日本瓷器中国瓷器瓷器日本中国源氏物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