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费波动期的陶瓷法则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中国市场环境对于手表的认识,并不像日本或者说英语的那些亚洲国家那样偏执于流行性的古典美,亚洲最传统的审美意识,让实用主义和收藏保值情绪找到了全球最大的人群土壤。”这是Hrwatche上一篇评述中的说法。实际上,从高档手表在中国的销量和品牌范围,不难看出一条近似分水岭的曲线,1万元以下和3万元以上,手表消费无形中形成了两极化倾向。与此同时,在手表款式上也出现了被瑞士《Europa Star》刊物诉说为“东亚审美”的腕表趋势。在《Europa Star》看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消费者对于手表材质的关心,甚至比品牌认同更苛刻。不需要另辟蹊径的搞怪式设计,那些历史上销量最高的手表款式肯定能够博得新一代消费者的广泛认同,经久耐磨与款式内敛,几乎成为最通用的亚洲手表法则。
这恰恰与瑞士雷达表全球总裁罗兰德·斯特罗勒(Roland Streule)对于雷达表的定义有些近似,在他看来:“我们所推崇的,不是一季或一年的流行,因为这过于短暂。我们带来的是一种恒久的经典的美,如同我们的材质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于是陶瓷无形中成为雷达表最核心的审美特色,借助1‰毫米的超纯氧化锆粉末,以及最高1600摄氏度的高温烧制,雷达表拥有接近2000维氏硬度的超高耐磨密度。雷达的陶瓷套路恰巧切合了亚洲人对于手表审美的主干道,在众多高档机械大铁表中间,找到了独特的商业空间,尤其是近似手镯的外形设计趋势,俘获了众多的女性消费者。就此话题我们采访了雷达表中国区副总裁白舸。
三联生活周刊:作为斯沃琪集团的子品牌,雷达表最早进入中国市场,从1974年参加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瑞士工业展览会至今,雷达表的市场表现如何?中国高档手表消费在过去30年经历了什么变化?
白舸:中国是雷达表全球第一大市场,年销售数字甚至超过了美国,从1978年正式销售至今,雷达表一直稳坐中国豪华表市场前3名,伴随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一同成长,也亲历了中国消费者对于手表的价值认同变迁。手表在过去30年内经历了从价值到品牌,从品牌到品质的理念循环。很明显雷达表的品牌渗入了中国消费者对于高档手表的潜意识,加之雷达表在外形设计和制造工艺上的特殊性,让雷达表在众多高档手表中明显与众不同。
三联生活周刊:在奢侈品商业圈内,对于全球金融环境危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奢侈品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另一些人认为影响深远,您管理的雷达表感受到影响了吗?
白舸:整个手表产业私下都在讨论这个问题,我觉得影响还是有的,不过根据地域和消费习惯的不同,影响幅度差别很大。中国相比全球其他地区要稳定得多,前两年股票好的时候,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雷达表热销,现在好卖的则是3万元上下的雷达表,群体消费热情确实在波动,不过依旧能够保持正增长。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包括天梭、浪琴等品牌都在强调万元手表的消费概念,1万元上下似乎正成为中国目前主流高档手表销量最大的空间,雷达表会不会为了销量而迎合这种趋势?
白舸:雷达表从1957年创立之初,就始终强调自己要引领朝代,而不是跟随者,这种思路不仅仅指手表技术和工艺上,也包括对于手表价格理解上。
三联生活周刊:从1986年开始雷达表第一次将陶瓷材料引入到制表业,包括此后著名的Ceramica整体陶瓷,雷达颇具特色的陶瓷手表已经有20多年历史了,这些年从工艺和设计上发生了什么变化,尤其是数控车床和电脑烧制的使用,给雷达表带来了多大的变化?
白舸:雷达表对于陶瓷的偏爱,似乎已经成为雷达表的标志特色之一。最新一代的雷达陶瓷表手腕部位以拱形构筑,以往机械打磨方式都是不行的,上下都是圆弧的,在设计时充分体现出陶瓷材质的整体效果。从雷达表色彩上的变化,就能充分看到陶瓷材料的技术变化,最早就是黑色和铂金色,90年代才有了白色和金色的陶瓷材料,金色最难烧制,让陶瓷烧制过程和化学颜料形成融合,非常难,尤其是让金色陶瓷保持稳定性更难。
以前烧制雷达陶瓷手表很考验工人的经验,他们来掌握火候和温度变化,早期每炉雷达表都有或多或少的细微差别,因为陶瓷不像金属材料或者皮革那样可以直接物理标准化生产,陶瓷太特殊了,也正是如此,增强了雷达表的收藏价值。现在利用数控技术相对要精确得多,烧制时间和颜色分子都可以精确控制。■
(文 / 尚进) 陶瓷消费波动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