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杭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08年10月16日,江苏邳州官湖镇官路口村,孩童坐在纸塑狮子头中玩耍 )
“改革开放后,我们就展开了一些民间的保护工作,但我国地大物博,仍然有许多主动的工作要做。”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对本刊记者说,“近年我们参与申报联合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对传统文化技艺保护的进程。”
我国现在有4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分别是昆曲、古琴艺术、木卡姆、蒙古族长调民歌。其中蒙古族长调民歌因为是和蒙古共和国联合申报,不占指标,所以我国成了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最多的国家。而目前遍布各省市的国家级非物质保护遗产一共有1028项。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有3个基本条件:艺术价值,处于濒危的状况,有一个完整的保护计划。认定主要根据它的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和民族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郑长铃博士告诉本刊记者:“这里面有个大背景、小环境问题。就大环境说,我们国家现在是在一个对传统文化回归的热潮中,小环境则是传统技艺传承人的发展和保护的意识越来越强,建立起自己的传承生态。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丢失了,但是在很近的地方又能看到它的影子,我们的工作主要是修复它的传承链、文化链、表现形式,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对传统的修复,实现真正的整体性的保护。”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系统中,有一项“传承人”制度。“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依靠世代相传保留下来的,往往是口传心授,一旦停止传承活动,就意味着死亡。”王文章告诉本刊记者,我国目前一共有777位“传承人”。
“京杭大运河文化之旅”的车队由宝马车主和4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专家们沿途在各地做了学术性的考察和研究。除王文章、郑长铃之外,贺学君和祈庆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在他们的讲述中,这次文化之旅成了体现我国传统文明失落和保护的一个“物质化”侧面。
杨柳青年画
大运河过了通州之后,与天然河道榆河合流向南流去。车队来到运河畔的城市天津,考察项目是杨柳青年画。“像《年年有馀》,一个胖胖的小子骑在鲤鱼上,车队很多小伙子看到后喜欢得不得了,他们都会买很多送朋友。”贺学君说。让贺学君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年画艺人霍庆有家的作坊,她被带去看一个仓库,“里面都是他从农村收购的年画古版,在两边摞得高高的,很惊人”。
“我的字号叫‘古一张’,‘每年古一张,不知乐在哪一方’。真正把正宗的民间工艺传下来的不多,我们家算一家,已经6代了。”霍庆有在接受电话采访中说。在天津方言中,‘古’是活的意思,霍庆有2007年成为杨柳青年画的国家级传承人4位中的一位,是不多的会自己刻版的年画艺人,“五大工艺我都能拿下来,自己制版、刷版,这些工艺都是传辈的。制版是个体力活儿,刀法是我们家家传的。我的两个姐姐干了50多年彩绘,直到现在,还在不断研究”。霍庆有的全家现在都参与到了年画作坊的生产,女儿、儿媳,还有以前当邮递员的儿子。能让霍庆有的儿子放弃公职的一个经济基础是,在杨柳青,一条文化商业链目前已经形成,以前被很多人遗忘的年画,现在像工艺品一样被镶在镜框里。“曾经很多作坊采用丝网印刷,但城里人的审美上现在出现了偏好原汁原味的趋势,新工艺越来越被否定。顾客都爱先问一句,你这是木版印的吗?”贺学君说。霍庆有不愿意透露他现在家庭的年收入,据贺学君了解,杨柳青比霍庆有的家庭作坊稍大一点规模的年画社,年销售额都在上百万元。霍庆有说,他从小受家庭熏陶热爱年画,自己闲时会去农村收购古版,最远到了山东。“有一些古版所能达到的工艺高度现代都达不到了,我想拿原来流失在民间的这些古版做个博物馆保护起来。”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高密剪纸
“我去拜访了一位剪纸高手,他能剪《红楼梦》里的所有人物、《水浒传》的108将,包括他们各自使用的独特的兵器。他一边跟我聊,一边就把画剪出来了。”贺学君说。在山东,出名的是“高密三绝”——剪纸,泥塑,扑灰年画。在明代,随着大批移民迁入高密,高密剪纸融合了江南的纤巧和江北剪纸的粗犷,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她所说的剪纸高手范祚信,1996年就已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但她有些感慨,在老人家里看到的却是清贫生活。
范祚信在接受电话采访中,也用浓浓的山东话告诉本刊记者,他的年收入仅1万多元,村里原来有10个会剪纸的,现在9个都不干了,就他一个坚持下来。他的剪纸最便宜的卖5块钱,最贵的需要花一星期剪,卖300元。问他平时有没有其他商业机会,他说有,但他说,“我不需要很多钱,这样挺好”。让他更津津乐道的是,到北京美术馆表演他的剪纸技艺,或者女儿曾经去哪些国家表演。范祚信和老伴现在稳坐家中剪纸,时而有收藏剪纸的人远道而来登门购买。他的女儿继承他的剪纸工艺,儿子在当地一个单位做机械方面的工作。他平时也带几个喜欢剪纸的徒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规定中,还涉及传承人的保护,除国家机构外,每个省市都有自己的机构。国家对777个传承人每年有经济补贴,主要用于鼓励他们多带徒弟,2008年发放的是每人8000元。不过,无论是霍庆有还是范祚信,在被确立为传承人后,都没有收到过任何补贴。
环县皮影与南京云锦
“名头该提的也提了,但一到了传承人身上,就做得不是很好。”李可研说,他接触的环县道行皮影是“非遗”首批试点之一,几年前,受皮影艺人艰难处境的触动,李可研安排了一位环县皮影的老艺人到“中戏”小剧场表演,“也请了文化部巡视员、艺术研究院的专家过去看”。李可研猜测可能是这个原因,环县道行皮影受到了政府的重视,来表演的老艺人后来被确立为“传承人”。“当地的政府有组织地为他开班授徒,教徒弟,发一点点工资,让他把这门艺术传下去。国家一保护,很多人就提出改良,地方上又着急看到结果,向上级汇报,形式大于内容。最怕的就是这种传承变成一种标本,得不到良好的传承。以前担心它的生存,现在我们老想,如何能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我有一个朋友,在年前的一个会上急了。他说,以前我们都说,东南地区是经济动物,我们少数民族是文化宝库。但我最近到广东转一圈后,发现变了,人家现在不是经济动物,也是文化动物了。我们现在却没有成为经济动物,文化动物也不是了。”祈庆富说,“文化遗产保护是某种程度上变了味儿,大家都想利用这个资源,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要有投入的。所以,‘申遗’最多的不是云、贵、川,而是浙江、福建、江苏和广东。”穿过齐鲁大地,中国京杭大运河进入江苏。南京云锦的发展境况让祈庆富印象很深刻。在南京云锦研究所1500平方米的大厅,一层是云锦生产工艺展示厅,13台多品种云锦大花楼木织机生产展示;二层是历代丝绸文物复制精品和花色战士,既有宫廷的,也有民间的,时间跨度从战国、明清至现代;三层是中华织锦村,展示少数民族的各种织锦机具和实物。
“在古代丝织物中,‘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现代已经很少能织出工艺那么精致的织物。龙袍上面都有孔雀的羽毛,非常薄地放进去,你可以想象,织出来的东西在阳光下也永远不会褪色。”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在接受采访中告诉本刊记者。南京的云锦走上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道路,是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将“生产性保护”贯彻得最好的项目之一。据分析,原因有3点:因其锦纹瑰丽美艳,宛若傍晚的云霞,南京云锦具有在任何时代都无可挑剔的精致;第二占了先机,周总理在1957年就嘱咐“南京的同志,一定要把云锦继承发扬起来”;第三,地处商业较发达地区,流通渠道畅通,近年更开始为法国的一些品牌提供布料。王宝林介绍,经济实力也保证了南京云锦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具有很强的复制和研发能力。云锦研究所一共有60多位研究员,他们中有些人的工作就是分析古墓中的丝锦织物织法和纹路,复制出来的产品,只在重量上有轻微差别。南京的云锦织造也使用起电脑编程来设计图案,织物被运用在家居用品和春节联欢晚会主持人的服装上。
邳州蓝印花布与无锡泥人
贺学君是社科院研究民间文学的专家,许多民间传说也是需要被保护的对象,《白蛇传》的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在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她很吃惊地看到他们收集来的200多个《白蛇传》的异文。贺学君说:“民间文学的保护跟其他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有所不同。我提出来的一个是基础性保护,基础性的保护就是必须把文本记录好,搜集所有能搜集到的口头版本,还有是‘十套集成’,做拓展性保护,分别是故事、民歌、电影、音乐、舞蹈等10个演绎版本。每一个省出10本,每一个县都有自己的县镇本,让更多人去通过各种不同的形态宣传,让它拓展出去。镇江那边还搞比赛,讲故事、剪纸、做灯笼,这样一来,孩子们也都记住它了。”
“到了邳州,就买蓝印花布、纸狮子头,几个参加这场旅行的年轻人见什么都买,他们就说,消费是我们自己能做到的对传统的保护,何况我真的很喜欢这些东西。”贺学君说。邳州的纸狮子头被宣传为具有镇宅功能,于是有了新的市场销路。“邳州的蓝印花布是家传的技艺,有的整个村子的家族都在做这项工艺。刻版上的图案有的像是象形文字,无论是方块,还是鱼纹,都有特别的象征含义,全部手工制作,纯天然染料。不过也有一个问题,就是掉色很厉害。”邳州蓝印花布制作者不愿意破坏祖传的天然的染色方式,而专家们的作用不仅是考察,而且是一个媒介,贺学君把从别的地方看到的先进方法告诉那些艺人们。“传统是活着的过去,传统是要敢于否定现在的过去,但这不是我们哪个专家说了算的。这方面传承人掌握着话语权,他要让他的这些东西怎么发展下去,他要怎么表现,他们是主体。”
“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自己的价值,艺术价值在哪里,特点在哪里,那么这个宝物就不能流传。民间艺人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文化修养不高,心里很明白,嘴上说不清楚。”喻湘莲接受采访时告诉本刊记者,“往往有些人自己手上有功夫,但本土的东西没看清楚,去学别人的造型,把自己手上的功夫也丢掉了,很可惜。”喻湘莲是惠山泥人的“传承人”,贺学君去看喻湘莲现场表演,看着她“从下到上,从里到外,分段组合,一气呵成。一团一捏,舞台人物在她手下栩栩如生,难度是相当高”。“如果对人物性格没有深刻体会的话,不会做得很好。”喻湘莲说,“最早我跟着外祖父学祖传的手艺,50年代上的‘惠山泥人学习班’很前卫,两条腿走路,一条传统,一条现代,我们学雕塑,学色彩,学解剖。后来分配我去搞传统,我用上雕塑的技法,老人们就说我太创新,创新的人说我还不够创新。所谓刚学三年可以走天下,再学三年寸步难行。我左右摇晃走了很长一段时间弯路。”前不久她捐献给南京博物院一批经典泥人作品,题材有《白蛇传》、《红灯记》和芭蕾舞的《白毛女》等,无论是许仙还是鸠山小队长,既有人物本身的特性,又带着惠山泥人的憨态。喻湘莲今年70岁了,已经是惠山泥人当仁不让的大师,和她的搭档在半个世纪里,一个捏,一个画。“我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走了好几次弯路,大约到1993年才开始慢慢认识自己。”她平时都要看很多美学方面的书,也许是这个缘故,思想和谈吐比一般的手工艺人有所超越。“我带了9个徒弟,但是学捏泥人需要有很高的悟性。现在的孩子就是不管它的丰富内涵,不过出于一种喜爱,不像我们对它的那种热爱。”她说。
古徽州与西递宏村
在北欧,非物质文化保护从普查、评估、认定都有一套成熟的机制,其中一项就是建立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可以按照他们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安心生活,也给世界各地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提供了一个典范。据郑长铃介绍:“在我国,一共成立了4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徽州文化保护生态实验区,青海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区,还有是羌族,因为地震的特殊原因。2009年计划中还有3个,象山的鱼文化,梅州的客家文化和湘西的土家族文化。”
车队的最后一站是黄山脚下的西递宏村。“车进入黄山地界的时候,你能明显感受到已经进入了一个书画的世界,自然环境太好了,这是成为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第一个条件——自然环境。”郑长铃说,“其次是因为这里深厚的文化积淀,古徽州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文房四宝”。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很多文化形态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像徽州文化那样典型的地域性文化,有徽派建筑、徽派医学、徽派文学、徽剧等等,徽派建筑尤其出名。这里面是一个整体的徽派哲学,它是一个文化的整体,所以我们在选择路线的时候选择了它。”郑长铃说。
徽州比较大地满足了成为非物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条件:自然环境独特,资源丰富,人们的生活状况还比较好地坚持原来的生活习惯。在保护区内有一项或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有保存完好的历史街区、民间古建筑、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生产生活方式。郑长铃回忆起两个月前他的所见所闻:“但是走到村子里面,又看到到处都是在推销旅游品,千篇一律,那些小商贩中很多不是原住民,因为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村庄的文化和生产方式已经异化了,我们倡导的不是这种形态。‘生态保护区’是帮助当地人保护他们特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诗意地居住在这里,本应该是惬意的,这样有违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本质。它的核心应该是人。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帮助他们形成一个大生态和小生态的概念,让人们珍惜自己的传统,形成对自己文化的保护的自觉、自信,才不会在无意识中被破坏。人们走进去又有现代化的生活设备,又感觉到非常自然。”■
(文 / 苌苌) 手工艺文化遗产白蛇传之旅中国剪纸物质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京杭大运河物质文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