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这是真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假如这是真的0

这次的经济危机如果和1929年那场一样长久,等到危机结束我都32岁了。

假设这一切真的来临,失业的消息一定是先从海外—香港—上海陆续传来,然后很快北京城里也掀起失业潮。商场、超市、酒店、餐馆、会所、美容院、俱乐部日渐萧条,奢侈消费行业艰难过冬。原本拥挤的地铁里人越来越少,即便堵车很厉害的道路也越来越空荡。越来越多的公司倒闭,毕业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刚结婚的年轻人也不再选择出门度假。原本辛勤忙碌的人们忽然发现自己有大把大把的时间,但是没钱。

对我和我的小作坊来说,如果生产的东西卖不动,或者资金回不来,就有可能倒闭,也有可能暂时休眠。休眠期可能几个月,也可能永远。

如果我不上班了,我的雅阁就会被卖掉,或者换成一个更便宜的小奥拓或小QQ。如果不挣钱了,就没必要一个月花1000块钱养个车。张先生还得去上班,因为他得还房贷。

张先生在一家国营作坊上班,即使生产的东西卖不动,即使资金不能回笼,也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失业。当然,也仅仅是不失业而已,每个人都得靠着这份微薄的薪水(没有任何奖金和年节费)支撑自己的小家庭度过寒冬。

家里唯一的收入来源就是张先生的工资。微薄的薪水仅够还房贷,而张先生要养老婆、猫和代步车。当积蓄用完后就要想想办法了。年轻小两口把家里唯一的住房、花了1000元/平方米用心装修的婚房挂牌出卖,却并不能卖出个好价钱,事实上根本就卖不掉。我跟张先生打了一架,想要卖掉刘晓晨帮我们从美国带回来的Tiffany婚戒,但是因为刻了字,Tiffany拒绝回收,也没人愿意出价买。这几年奢侈品大牌接二连三地倒闭,经济危机来临之前没拥有过LV、Cartier、Chanel、EL、Dior,就意味着永远不会有了。

变卖值钱的家当成了很多人的选择,可是等到真正需要变卖的时候,这些当初花了昂贵价钱买的东西无人问津。市场情况有悖以前的所有常识。最保值最可靠的不动产——楼房、地皮、商铺,卖不出去就连不动产也都毫无家产的意义了,无论是贷款还是全款。

张先生每天乘坐3.2元钱的公交或开QQ出去上班,我就在家无所事事,真正无所事事的那种无所事事。经济不景气,我既不能靠炒股、炒基金、炒黄金来赚钱,也不能学着织毛衣毛手套来卖钱(街头到处都是叫卖的,而且低于成本价)。我唯一能做的比较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超市和菜市场比较各类食物的价格,然后琢磨出最省钱的晚餐方案给张先生吃。

或许我也会参加社区的义工组织,结识一些同样有时间没钱的人,跟邻居们聊天,不用花钱。

乡下的公婆有地,有鱼塘,养了很多鸡,只允许卖给国家。我的父母或许会千里迢迢来北京和我们一起住,4个人一起吃住能省一些水电餐饮的钱。如果不是张先生要上班的话,我们小两口不如去投奔南方老家的父母,这样能多省4000元左右的暖气费。父母有退休金,无房贷,而且显然比我们更懂得省钱之道。又重新回到了父母说教占上风的时候,我和张先生同时回到叛逆的青春期,却不敢离家出走。家,温暖的家,或许是这个严冬最后的堡垒。

各个朋友家的情况跟我家稍有不同,有的好些,有的更惨,总体来说也都差不多,大家都很缅怀过去的美好时光。MSN上朋友们抱成一团互相取暖,聊聊彼此近况和各自熟人的近况,但更多的是传递一些有用的信息,比如工作机会,比如廉价马铃薯。

因为经济困窘,结婚的消息少了,离婚的消息更少。

因为经济困窘,一些手机甚至座机停机了,人们都待在家里上网。

城里的朋友们会互相串门,约在一起打牌打麻将。

张先生和我,和我父母,和两只猫,一大家子因为住在乡下的缘故,很少能进城和朋友们聚会。我们过着无聊的乡下生活,乡下生活只有一个主题词——省钱。尽管聚会很少,但每次聚会大家都竭尽所有地打扮一番,让自己看上去漂亮一点、体面一点,事实上女人们已经到了连眼影都省着用的地步了。

和我们一样年纪的年轻人,没有人敢生孩子。谁都不知道未来在哪里,谁敢保证孩子的未来?年轻人和老人挤在一起,到处都是空出来的房子,租不出去。

最聪明的那部分人纷纷选择上大学、读研究生、念MBA,这个时候的知识成本和机会成本都是最低。可是这样聪明的人并不足够多,大部分都被现实生活拖垮了,生活看不到希望,完全看不到希望,是绝望而麻木地活着。

历史会记住这场经济危机,始于2008年,终于我32岁那一年。■(文 / 陈小齐(绵阳)) 真的假如这是

上一篇: 好消息·坏消息
下一篇: 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