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之皓:低调的华丽
作者:李翊(文 / 李翊)
(
施之皓说:乒乓球是一项高智商的运动,什么样的人打什么样的球,打到最后就是打这个“人”字
)
竞聘
这不是施之皓第一次参加乒乓球国家女队主教练竞聘。
3年前的11月,施之皓在自己竞聘报告中提出诸多针对女乒弱点软肋的建设性意见,其观点犀利,却深得蔡振华及乒坛元老的赏识。作为备受欢迎的中国乒坛的“改革派”,施之皓的胜出在情理之中。随着主动退出竞聘的老帅陆元盛回到上海,中国女乒开启“施之皓时代”。
3年后的同一时刻,孔令辉要竞逐国家女一队主帅的风声已悄悄漏出,但没有引起广泛关注。施孔之争的高潮凸现在全国锦标赛后的两天,在张家港市郊的一个度假村里,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员竞聘会隆重召开,参加会议的不过80多人,前去报道的记者将近30人。据参与此次会议报道的一位记者介绍,会议首日,“三巨头”分别亮相,无任何竞争对手的刘国梁先发表竞聘演说,随后是施之皓与孔令辉。演说完毕,两人的“受欢迎”程度大为不同,孔令辉身边围满了记者,里一圈外一圈,他变得口若悬河,但言语中明显给自己留了后路。而追访施之皓的只是寥寥几家上海媒体,施之皓柔声细语地回答问题,只是被问到敏感的年龄“门槛”时,他突然激动地表示:我很老吗?我今年才49岁,离50岁还有一年!
尽管在女一队只担任了两年主管教练,孔令辉的天赋已经展现无遗。他手下的弟子郭跃在他执教第二年就获得世乒赛女单冠军,突破了瓶颈。而刘诗雯在全国比赛中一举夺冠,在乒超赛场更是风头强劲。上海姑娘姚彦在孔令辉的带领下也表现出色,去年直通萨格勒布的选拔赛中,她突出重围,成为最后一个获得世乒赛单打席位的选手。孔令辉也用成绩体现出了他“叫板”的资本,加上他运动员时期辉煌的成绩和极其出色的人缘,49岁的施之皓在年龄不占优的情况下,面临着强劲的竞争。
( 曹燕华
)
不过,最终拥有投票权的是与会的80多名地方队教练。在任几年间,施之皓没有丢掉世界三大赛的女单、女双与女团冠军,坚持重用老将王楠,这些都是他赢得信任的重要依据,也是年轻一辈的孔令辉无法比拟的。
“说实话,我自己也确实想到过落选。”施之皓面对媒体,没有回避自己的想法,“既然有竞争就肯定会有胜负,我自己也做好了准备。当然我也想过,如果我落选我就去男二队当教练吧。因为我已经当过男一队、女一队和二队的教练,就差男二队了。如果我能去那里当教练也不错,我想还没有谁把4支球队都当过教练吧!”获胜后已经长舒口气的施之皓也不忘调侃一下自己。
( 左至右:谢赛克、蔡振华、郭跃华、施之皓
)
一段婚姻,两种人生
对施之皓的采访约在天坛公寓,年近50岁的他不苟言笑,让人难以捉摸。不过,一旦话语投机,他也能敞开心扉,偶尔给个和蔼的笑脸。这正贴合了前妻曹燕华对他的描述,“施之皓不太爱说话,给陌生人的感觉是冷淡、高傲,但是熟悉了后会发现,其实他很幽默”。
( 比赛间歇,施之皓在指导王楠
)
施之皓出生于号称“中国乒乓之都”的上海。曹燕华初次注意到施之皓是在1978年的全国比赛上,时年19岁的八一队选手施之皓击败了国家队知名高手郭跃华,一鸣惊人。不过,球技之外,施之皓更惹人注意的是他的外表。“小姑娘看球,更多是看长相。施之皓球打得好,人也帅,是典型的上海帅哥,女孩子心中的白马王子。看他打球,正是十五六岁的年龄,第一次感觉到心跳。”曹燕华对本刊记者毫不掩饰当年的好感。
当时,中国男乒正处于历史低谷。1979年第35届世乒赛上,中国队不敌欧洲老牌劲旅匈牙利队,无奈地交出了保存多年的斯韦思林杯。为了带领队伍尽快走出低谷,主教练李富荣选拔了蔡振华、谢赛克、施之皓等一批小将。当时的施之皓在国内乒坛已崭露头角,横握球拍的他快攻结合弧圈球打法,欧亚技术特点兼而之,颇受国家队决策层的青睐。
1981年春,第36届世乒赛在南斯拉夫萨维萨德举行。男团比赛中,由年轻小将担纲的中国队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重新举起斯韦思林杯。36届世乒赛的成功,也使施之皓到达了自己运动员生涯的最高点。同年举行的第二届男子世界杯单打赛,施之皓闯入四强。
与施之皓共同生活了近20年的曹燕华是施之皓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少年成名的曹燕华青春叛逆,与社会风气格格不入。当时训练局有个规定:运动员不许抽烟、不许谈恋爱、不许打麻将、不许穿奇装异服、不许烫发。其中哪一条曹燕华都沾边。每到周末,别人都在加班加点拼命练,曹燕华却不见人影,不是和施之皓谈情说爱去了,就是和一帮江南哥们儿神聊,抽烟、打牌、骑摩托车。这其中有汪嘉伟、沈富麟、施之皓、张爱玲、史美琴,还有江苏的蔡振华、孙治安等一些当红球星,被曹燕华称为“上海帮”。曹燕华告诉本刊记者:“有一回,一大帮人聚在正出国访问的游泳队上海籍运动员大刁房间里,人手一支烟,抽得满房间烟雾缭绕好像着了火。走的时候没留意,没踩灭的烟蒂在洒了煤油的拖把里慢慢着了起来。快半夜时,有人从窗边经过,发现二楼有房间着火,赶紧报告大楼值班室。好不容易撬开门扑灭已烧黑一面墙的火,我们这个‘团伙’也就东窗事发。”
恋情曝光后,施之皓被毫不留情地“调整出队”。谈起当时心情,施之皓如今只是淡淡一笑:“都过去了,年轻人总是要为成长付出代价,现在想起来,并不会因为谈恋爱被调整出国家队而感到后悔。人生总要经历一些磨难才会有所成。”
而作为事件的另一个主角,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的曹燕华留在了国家队。其间曹燕华曾3次获得世界锦标赛团体冠军,两次获得女子单打冠军,与蔡振华合作获得混双冠军,并创造了国际乒坛有史以来包揽全部7项冠军和5个单项亚军的历史纪录。之后,年仅23岁的曹燕华选择退役,并马上嫁给了施之皓。
对于上世纪80年代的运动员而言,退役后的选择很单一。“国家还不是很富裕,教练位置也不多。我们从小到大只知道打球,所以,退役后也只能选择打球。去国外打球,主要是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施之皓坦言。1986年9月,新婚后第4个月,曹燕华独自赴日本讲学。不久,施之皓也去了日本。1987年9月,曹燕华随施之皓前往德国打球。从法兰克福到慕尼黑再到不来梅,夫妇俩在德国生活了9年,并有了一个孩子。回忆起在德国的那段时光,施之皓说:“国外的生活安定、富足。在那里,打球就是一种职业,打得再好,也就是养家糊口的一技之长。对于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人而言,融入不了当地主流社会。搞乒乓球还是要在中国。”施之皓说:“1995年,我回国观摩天津世乒赛,感受到了国内的变化。虽然在德国也执教一家俱乐部,可感觉那终究不能成为男人的一种事业。骨子里好胜的曹燕华也厌倦了那种一眼能望得到头的日子,加上儿子施泽西一天天长大,我们不想让儿子将来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讲。”
然而,事业有了变化,家庭也有了变化。用曹燕华的话说,施之皓酷爱乒乓球,而她从小不太喜欢打乒乓球,所以两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施之皓成为国家乒乓球队教练,曹燕华则致力于经商,两人在各自事业上都很成功,却也渐行渐远。“离婚是我们俩和平商议的结果,分手也是冷静思考后的选择,现在我们是很好的朋友。”快言快语的曹燕华说。
20多年的相处,虽然两人性格迥异,曹燕华一直以崇拜和欣赏的眼光看待施之皓。“我属于大大咧咧的,有什么说什么,做事不计后果。他谨慎、低调,为人处世很难让人抓到话柄。我们性格互补。”曹燕华说,施之皓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一辈子都很难摸透他”。
儿子是这个世界上施之皓最疼爱的人。2000年初施之皓回上海,那一次他有将近一个赛季没有见到儿子。3年里,他和儿子在一起不到20天。“当时他7岁,用一种陌生的眼光看着我,然后跑开了。我的心里真是难受!”那天晚上,曹燕华拿出儿子的作文《我的爸爸》给施之皓看。作文里写道:我爸爸长得比较帅,是国家队教练,但对他我没有什么印象……施之皓说:“这件事对我刺激太大了!后来,我尽量抽时间回上海陪儿子,比如乒超联赛的时候,国家队放假的时候,能陪多久就陪多久。儿子的成长过程中不能没有爸爸。虽然他妈妈比较能干,毕竟还是不能替代父亲的角色。”
位置
1995年,施之皓回到上海,担任上海乒乓球队教练。1997年世乒赛期间,施之皓受上海一家电视台之邀担任解说顾问,展现出一流的口才、敏捷的思路和独到的眼光。
这年冬季,时任中国乒乓球队副总教练的蔡振华邀请施之皓赴京任中国乒乓球队青年队教练。施之皓并不避讳跟蔡振华的交情,他俩当运动员时就是好友,住一个房间。两人文化背景相近、年龄相仿,再加上性格互补(施之皓内向文静,蔡振华外向活泼),自然成为了铁哥们儿。两人曾在第5届亚洲乒乓球锦标赛上联手夺得男双亚军。就连施之皓与曹燕华谈恋爱,也是蔡振华从中牵线搭桥。施之皓当运动员时,就展现出善于思索、精于分析的长处,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刚刚在国家队创业成功的蔡振华很自然地想到了这位好友。
施之皓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奥运会还没有乒乓球比赛,那时世乒赛是乒坛的至高荣誉。1981年,我跟蔡振华作为主力一起去打第36届世乒赛,虽然我们团体最后赢了,可我输了两场,总归有点遗憾。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乒乓球上的智商还比较高,通过自己的手实现目标是一种享受。而做教练,让另一个人实现目标,更能体现你的智商,这是一种更大的享受和满足。1997年,我回到国家队执教,目标只有一个,带着队员拿奥运会金牌!也算是圆了自己的奥运心愿吧!”
施之皓很快就在新岗位中显示出实力。1999年,他晋升为中国女队教练,负责李菊等选手的训练。那段时间,李菊正处于运动生涯的低潮,由于总在世界大赛上负于王楠,加上伤病缠身,非常苦恼。施之皓很快就发现了李菊的症结所在,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李菊输球主要不是技术差距,而是心态问题。他还以详细的比赛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最终说服了个性很强的李菊。
施之皓帮助李菊重新树立了信心,2000年,这位乒坛“假小子”书写了自己乒乓生涯最精彩的一页:年初,她力挫王楠夺得世界杯单打冠军;悉尼奥运会上,李菊在单打决赛中与王楠共同为观众奉献了一场经典的乒乓大战。
后来,李菊在接受众多媒体记者采访时多次坦言,施教练是她最钦佩的教练。
王励勤是施之皓的又一件得意“作品”。悉尼奥运会后,施之皓转到男队任教,同样来自上海的王励勤、闫森成为他的队员。施之皓说,当时的王励勤执著、有个性,训练非常刻苦,单从技术实力看,国际乒坛几乎无人能与他匹敌。但是,由于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不足,他屡屡在国内外比赛中阴沟里翻船。
“他总觉得,付出这么多,为什么得到的比别人少?心态不平和。我就对他说,有的人可能是比你练得少,但是离开球台,别人可能比你琢磨得多。”于是,在接下来的日本大阪比赛时,王励勤正课训练完后,施之皓不让他补练,为“让他心理平衡”。那次世锦赛,王励勤拿了男子单打冠军。“一般打到他们这个水平,思维方法、战术、临场变化会固定在一个范围。但是王励勤会有反复,偶尔还犯低级错误。”围绕战术意识差这点,“我跟他说,设想一下假如马琳与萨姆索诺夫比赛,你是马琳的教练,你会怎么给他布置战略战术?所谓旁观者清,跳出球台这个范围想问题”。到2007年,王励勤打了4届世锦赛,拿了3次男单冠军。
或许是受国外执教生活经历影响,施之皓有一种开放的心态。“现在的运动员不比我们那时候,他们接触面广、选择多,更自我。比如过去提倡的艰苦朴素到了现在就有不同理解,我的理解是指职业运动员在讲职业道德的基础上,在从事训练和专业中的吃苦精神。运动员的职业生涯很短,目标明确,赢球才能体现他的价值。哪个教练对他赢球有帮助,他就会信任哪个教练。”
“我对队员们说过,你要死,就现在先死。我现在就是她们的对手,我给她们的压力也是将来对手给她们的,甚至更大。现在,我找的这些麻烦她们能扛过去,才是世界冠军的料。我也是运动员出身,从刚开始接触乒乓球到进入国家队,到后来打主力,拿冠军,再到走下坡路,不同阶段别人对你的态度变化,我都有深刻体会。现在当了教练,我很清楚运动员除了比赛训练外,心里想的都是什么。我就将心比心,该逼的逼,该教的就教。”不过,施之皓说,“男队可以说话随意,想骂就骂,说话可以刻薄,因为男人承受力强。对女队员就不能这样了”。
从施之皓那里,曹燕华也了解了一些女队主力队员的情况。“王楠温柔、体贴、懂事,基本上不用操心。张怡宁是那种爱球如命的人,只要你的建议对她打球有好处,她不惜一切代价地接受,也是个好带的运动员。郭跃有点个性,施之皓花的力气最大。”曹燕华笑着说,“我当运动员的时候就比较叛逆,为什么违反规定,不同时期我的心态,施之皓清清楚楚。他只要把对我的那套用在运动员身上,应该很管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在队内竞争排名的基础上,施之皓坚持重用王楠,曾饱受外界质疑。王楠是中国女乒大满贯得主,但是从张怡宁全面崛起之后,王楠已经逐渐呈现下滑态势,而早已获得能拿到的所有世界冠军,也已经让王楠缺乏前进的动力。但是施之皓作为女队主教练,对待王楠从始至终保持绝对的信任,而这种信任最终得到的是良好的回报。在奥运会女团决赛上,正是打头阵的王楠拿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分,在那个时刻,大家对王楠的感觉只有一个——放心。而施之皓,应该是第一个预见到了这一前景的人。
“沟通二字,老祖宗为什么选这个带三点水旁的‘沟’字呢?从1997年到现在,我在国家队当教练10年,其中5年在女队,5年在男队。应该说男女队执教的经历给了我相对全面和丰富的经验。当运动员,只要站在台子前把乒乓球想清楚就可以;可作为教练,必须在离开球台的时候,同样能把乒乓球讲清楚。我认为带运动员最主要的是沟通。这个沟字,三点水旁,因为水是平的,意思是只有平等才叫沟通,否则始终是一种说教。不管是从前带李菊、王励勤,还是现在当主教练,我从来不站在高处俯视运动员,而是平等地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交流看法。因为平等,运动员会更愿意把心里的想法告诉你,而在平等的交谈中,他们也会潜移默化地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
主教练和主管教练是有区别的,这一点施之皓非常明确。“主管教练只要管好自己所带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了。而主教练要求更全面,要考虑整个队伍的发展、建设和管理,事务性工作更多。”
施之皓希望教练班子的人有自己的特点,最不希望的就是做主教练的同时成为某个运动员的主管教练。他说,“主教练必须调动身边人的一切积极因素,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和省市地方队,施之皓一直保持顺畅的沟通,基本上一视同仁,不会因人情而牺牲既定原则。“省市地方队有自己的利益诉求,但是毕竟它和国家队有一个共同的最大利益:国家利益。此外,乒乓球队实行的是队委会领导下的主教练负责制。各教练以运动员成绩说话,经济收入上有差距,但是差距不大。目前的利益分配规则大家都能理解,什么事都不可能绝对公平。”施之皓说到这里,又补充了一句:“举国体制之下,任何一个体育项目少了谁都行。”
施之皓说:“北京奥运会前,很多人说,乒乓球中国女队整体实力强,是最没有悬念的夺金点。其实并非如此。”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无论之前准备多好,场上出现的问题是你想象不到的。女单半决赛,张怡宁对新加坡选手冯天薇,总共5局比赛仅赢了6分,至今提起来,施之皓还心有余悸。
“张怡宁与冯天薇的比赛之前,球拍按惯例送检,结果不合标准。当时我的脑袋都大了!裁判给出的理由是:拍子上面贴的海绵厚薄不匀,因此不合格,不能使用,除非重新再贴一块。重贴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因为此时张怡宁已经进场等待,她甚至不知道她的拍子有问题。情急之下,只有把副板送检。”施之皓当时对此很担心,“专业运动员的球拍都是赛前粘的,海绵和胶水所起的化学作用能增强弹性,击球的力量、旋转和速度大。使用7天没粘的副板,速度、力量、旋转都会受影响,而对手还是个有实力冲击奖牌的人。更重要的是,当运动员发现击球的速度、力量与想象中不同,心理上会受极大干扰,此时不但要及时调整心态,还不能让对手看出来。好在张怡宁坚持下来了,所以赛后我称赞她是一个伟大的运动员。”
施之皓说,乒乓球是一项高智商的运动,什么样的人打什么样的球,打到最后就是打这个“人”字。与“人”斗,其乐无穷。在这样的斗争中,如果胜利了,将会让你产生出一种无与伦比的成就感。“上海世乒赛的男单决赛,从技术含量来说,那场比赛可能是王励勤和马琳所打出的质量最低的球,但好看就在于马琳和王励勤斗智斗勇。乒乓球的最大乐趣就是猜对方,如果我把你全猜透,你就没法跟我打,而不是说把对方打得没有还手之力。像十运会男单决赛,王励勤与王皓打成那样,有意思吗?把对方琢磨透,打比赛就像玩一样,我猜你要侧身,就打你一个正手,这才算打到一种境界。包括现在女队提倡的女子技术男性化,并不是说女子技术完全男性化,因为毕竟男女在体能、身体素质上有本质的不同。女孩子感性的东西多,理性的少,喜欢凭感觉打球。我理解的女子技术男性化,是指女队员要在打球意识上男性化,培养开阔的思维方法。包括状态不好的时候,要理性分析,调整自己。我认为,男子的今天就是女子的明天。”
对于竞聘之前媒体的各种猜测,包括蔡振华培养“双子星”的说法,对他和蔡振华交情的揣测,施之皓均一笑置之:“那都是媒体的想象。蔡振华能做到今天这个位置,绝不会是一个拿感情凌驾于工作之上的人吧?”曹燕华对前夫则欣赏溢于言表:“他性格阴柔一些,带男队可能需要更多的阳刚之气,带女队正合适。事实证明,如果他想竞聘,他是当仁不让的第一人选。”
施之皓的照片是在天坛公寓旁边的运动员小餐厅里完成的。对于摄影师希望在球房拍摄的要求,他很绅士地谢绝了,理由是“别每天都是乒乓球!”曹燕华则替前夫解释:“在球房就要穿运动服,他在球房拍的照片太多了。他或许是希望在乒乓球以外的场合里尽情张扬自己男人的魅力,希望展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物,而不光是一个国家队的教练吧。”末了,她不忘半开玩笑地说,“别看他现在快50岁了,一直走在时尚的前沿,从外表到内在,都很有活力,也很得体。他就是个酷哥、熟男!”■ 张怡宁王励勤蔡振华世乒赛施之皓曹燕华王楠孔令辉中国足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