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高的电影倾向
作者:王星(文 / 王星)
( 乐高版“蝙蝠侠”
)
乐高进入游戏界后口碑有好有坏,但至少有一个特点特立独行,也即乐高游戏中的人物几乎无所不能的“换身”技法:每个人物都可以相对简便地变身为另一角色。这应该是乐高玩具本身的特性决定的:作为一种以“积木”为概念的玩具,构件之间的“通用性”或言“互换性”是至关重要的。
早就说过,今年是乐高的“动作大片年”。首先是与今年5月上映的《印第安纳·琼斯和水晶骷髅王朝》一唱一和的乐高版“夺宝奇兵”主题系列玩具以及游戏,然后是“蝙蝠侠”。乐高版“光晕”游戏推出的消息一直在谣言的边缘挣扎,但似乎也确实于年底在X360的平台上登陆了。乐高迷们自然欢呼雀跃,但其中其实也没有更多的新鲜感,因为以这几款电影或游戏为主题的“非官方”乐高人物及其场景早已在乐高迷手中诞生过——恰是由于乐高构件的高度简约及通用性,自己制造出一个梦想中的乐高电影或游戏世界并不困难。
然而乐高迷们仍不满足。有关乐高还适合“代言”哪部电影或游戏的讨论比比皆是。国内比较流行的一个名单是:《角斗士》(这部电影具备乐高化的一个重要环节:动作性),《加勒比海盗》(依旧是动作,再加上以乐高积木搭建的豪华海盗船的诱惑),《阿拉丁》(符合乐高异国风情的一面),《黑衣人》(搭建外星怪物已经日渐成为乐高的长项),《僵尸肖恩》(所有游戏者的僵尸情结),《黑客帝国》(所有近人形的角色以基努·里维斯的风格打斗都会是件有趣的事),《007》(几乎是不占白不占的便宜),《生化危机》(依旧是僵尸情结),《杀死比尔》(“给我们一个血腥版的乐高游戏吧!”)。位居榜首的居然是《X战警》,上榜的理由是其中有足够丰富的角色和丰富的技能。
这一名单在欧美还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多了《寂静岭》、《X档案》(僵尸依旧)、《哈利·波特》(不奇怪)、《魔戒》(也不奇怪)、《星际旅行》(始终令人好奇为何风行的科幻肥皂剧);《七龙珠》乃至《鬼泣》能上榜很让人振奋,而再见《黑客帝国》反倒使人伤感这世界的想象力是否真的被所谓“矩阵”束缚了。
就传统而言,乐高并不喜欢与“暴力”沾边,这一原则眼下显然已难以遵守。长期在欧洲与乐高竞争市场的Playmobil公司其实早已发现:欧洲人并不像他们时常被描绘的那样热爱和平,甚至并不那么反对枪支;在成年人的世界里,许多欧洲人乐意派出武装的准军人进行维和行动,但反对把军队派去打仗。Playmobil公司不过是选择了更没有争议的时期与场景:现代主题与古代主题的差别是哲理上的——现在已经没有骑士与海盗了,所以他们的战斗是已经“了结的故事”,现代战争才是“真正恐怖”的东西。就此而言,符合绅士战斗法则的《加勒比海盗》乃至“007”乐高玩具的出现只是早晚的事,因为大家都知道:“否则男孩可能就完全不接受我们这个品牌了。”■
( 《乐高星球大战》游戏中的乐高模型
) 乐高公司乐高电影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