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背后的那些事

作者:李晶晶

(文 / 李晶晶)

影像背后的那些事0( 嘉德拍卖的《甲午海战照片》之一 )

“甲午战争的照片这是第一次出现在拍卖市场。虽然不是名家大师的作品,但它的史料价值却非常重要。有关战争题材的影像作品曾经出现过,但不多,早几年我们拍卖过一套有关日俄战争的片子。”嘉德拍卖公司古籍善本部总经理拓晓堂小心地拿出这套《甲午海战照片》向我介绍。这套照片共46张,同时附有当时照片的出版图册《日清战争写真帖》。“你看,这里面的照片基本涵盖了整个战争的主要战场,海陆作战的进程、时间,尤其是日军的主要行动,摄下了战争所及城区、海域状况及兵营、炮台、鱼雷库、军舰等光景。”

中国人对甲午海战的印象大都来自电影《甲午风云》,李默然扮演的邓世昌是新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重要角色,他也是因此片一举成名。甲午海战的史实,过去都是靠文字记载,发现这样的照片无疑是对文字的佐证。从法律意义上讲,照片的证据力更强。

《甲午海战照片》的摄影者是日本人小川一真,他是日本陆军随军摄影师,这些照片被出版在《日清战争写真帖》(1895~1896年版。日本把甲午战争称为日清战争)中。《日清战争写真帖》采用珂罗版印刷,分三大册,前两册为陆军省摄制,后一册为海军省所拍。三册一起共收大幅照片约三百余张,每张照片附英、日文题记,一些图片旁边标注了后期整理成册时间(多为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即1895年战争结束当年底)。从图片说明显示,这些照片绝大多数是由当时的日本陆军“陆地测量部”工作人员在战地拍摄的。因当时刊行数量有限,加之售价昂贵,流传下来的极为稀少,目前日本也只有少数几家图书馆收藏。 

当时日本方面随军摄影的有官方和民间两个组织。官方派遣的以陆军省最为有名,即陆军参谋本部陆地测量部组织的“写真班”,班长为外谷钲次郎中尉,另有2名技师和6名器材搬运工。他们于1894年10月由花园河口登陆,至翌年5月归国。当时以小川一真为首的陆地测量部不但拍摄了当时日本陆军在旅顺、威海、台湾等地的登陆作战,而且还登上军舰,参与了黄海海战等海上大战,可以说他们拍摄的照片贯穿了甲午战争的始终。后来加上海军省摄制的部分,由小川一真负责制作成豪华写真集,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日清战争写真帖》。

在《甲午海战照片》中,我们能看到在一些重要的照片旁边还附带着手写的注解,有的还专门贴上了纸片,记录当时的拍摄时间、地点、人物(部队番号)、事略等要素。翻阅着这些照片,对照着旁边的记录,看到的是小川一真当年,站在日本立场上记录的甲午海战。

影像背后的那些事1( 嘉德拍卖的《甲午海战照片》之二 )

第一张照片小川一真的记录是:“明治二十七年九月十七日12时53分,中国旗舰‘定远’首先开炮,打响了海战。”据《卢氏甲午前后杂记》记录,“定远”舰于1880年12月2日由驻德公使李凤苞按照德国海军部标准与德国坦特伯雷度(该地“二战”后划归波兰,现名什切青Szczecin)的伏尔铿(Vulcan)造船厂签订订造合同,次年5月23日仍由李凤苞与伏尔铿船厂签订了“镇远”舰的订造合同。两艘军舰为同级,主要由伏尔铿船厂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Rudolph Haack)设计,母型为德国的“萨克森”(Sachsen)级铁甲舰,炮台布置参考了英国的“英弗莱息白”(Inflexible)号铁甲舰。“定远”舰于1881年12月18日下水,次年11月28日“镇远”舰下水,1885年两舰与后期订造的“济远号”巡洋舰一起驶抵大沽口。“镇远”于10月28日、“定远”于10月29日分别换挂中国龙旗,加入北洋水师。“定远”、“镇远”属同级舰,在西方又被称为“萨克森”改进型军舰。铁甲舰在当时海军中的地位类似今人眼中的航空母舰,二舰长94.5米、宽18米,当时堪称“亚洲第一巨舰”。

同时在这张照片上面还附带了一张当时的对阵图,上面用中文字写道:中国舰队采用舰艏对敌的人字阵,铁甲舰“定远”、“镇远”居中;左翼依次为巡洋舰“经远”、“致远”、“广甲”和“济远”;右翼依次为巡洋舰“来远”、“靖远”、“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平远”、“广丙”号及鱼雷艇2艘,位于大东沟港口,未列入迎战队列。日本联合舰队在接战时列成纵队:“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四艘巡洋舰组成的第一游击队居前,“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比睿”、“扶桑”等本队6舰居后,代用巡洋舰“西京丸”和炮舰“赤城”2舰依次列于本队后尾左侧……

影像背后的那些事2( 嘉德拍卖的《甲午海战照片》之三 )

仅仅半小时,北洋水师的“扬威”号和“超勇”号中弹起火。在小川一真所记录的对阵图上,清楚记着“敌军军舰‘超勇’号中我方炮弹,火灾”。随着时间推移,照片上能看到的北洋水师的军舰也越来越少。从9月18日16点开始,日方的军舰开始不断凯旋回航,最先回来的是“赤城”号和“大同江”号。小川一真的记录充满得意之情:“大日本帝国军舰凯旋!”

“对日本来说,甲午之战是其近代史上最初的大规模侵外战争,加上对手又是曾为己师的大清帝国,因此,举国上下极为关注。此次远征动员总兵力达24万余人、军夫15.4万人,派往前线的兵力17万余人,为当时日本常备兵力的1.4倍。关于这次战争,中国虽有一些文字记录,但留下来的图像资料极为少见。尽管当时摄影技术早已传入中国,但基本上还停留在人物肖像拍摄这一初级阶段。即使在国外,因当时技术水平所限,于战场上拍摄并制作照片也极为困难,但是日本却将它用在了甲午战争中,这是其近代史上第一次将摄影用于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拓晓堂说,“存真、留真、写真都是对照相的别称,但我们觉得对于这套甲午战争的照片来说,存真似乎更贴切一些。照相通常专指人像摄影,而存真却存留了一段真实发生的历史,清晰确凿、历历在目。”

今年恰逢北洋水师组建120周年。水师存续只有十余年,甲午一战后,尽数殉国。虽然被称为海战,但双方“胜负手”却在陆上。舰上将士原本勉力作战,丝毫未落下风,但中方依山面海而建的炮台被敌方陆军由后路袭破,屏障顿失。御敌炮火反成背后尖刀,再加上前有强敌,战事逆转只在顷刻之间。自“摄影术”发明以来,其独特的记录功能超过了文字与图画的力量。所以,全球投资与艺术界对这一品类的收藏都分外用心。百多年来中国几经政治与军事的大变故,城非故城,人非故人,摄影能够最完整最真实地反映当事人认知的历史。■ 历史铁甲舰北洋水师巡洋舰定远甲午战争军事历史清朝历史影像洋务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