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工程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11月21日,4万亿元救市计划第一工程开工。项目位于台湾海峡边上的福建福清,是我国第9座核电站,规划6台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总投资近千亿元。一个千亿级别的工程能带动多少GDP增长?按专家预计,可拉动当地GDP增长近4000亿元。而2009年计划完成的50亿元投资就可为当地创造1万多个就业岗位。
4万亿元的投资将于两年内完成,对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这里可见一斑。福清核电站的产业链条上,位于四川地震灾区的东方电气就获得了50亿元的汽轮发电机组和蒸汽发生器合同,占到项目设备总投资的1/4。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获得了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及蒸发器锻件的供货协议。我国核电设备的75%已经能够自主研发制造,千亿元的投资意味着将有一大半的投资额最终流入国内企业。而核电项目投产后,又将带动当地第二、三产业发展。大项目对当地GDP的促进作用不妨参照三峡工程,从1998年二期移民开始,三峡库区固定资产投资每年达60亿~70亿元,三峡库区GDP共增长了2.2倍,财政收入增加了2倍以上,人均纯收入增加2倍以上。
4万亿元的投资会带来远远超过4万亿元的国民收入的增加,这就是所谓的“投资的乘数效应”。教科书上对“乘数效应”的解释是,因为各经济部门是互相关联的,某部门的一笔投资,不仅会增加有关部门的收入,也会增加其消费,这些消费又会形成其他部门的收入和消费,投资和消费在一个个环节循环下去,最终形成了高于最初投资的国民收入。这点不妨以铁路和港口等基础建设投资为例予以说明:交通工程对行业和产业的拉动可分为多个层次,首先是钢铁、水泥等建材的刚性需求相应攀升;其次是建筑机械和装备;继而是工程设计、施工和监管等一大批关联服务行业的服务需求随之增加。所有这些行业背后又存在着上游企业,企业背后还有供货商。通常,每1元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带动全社会6至8元的关联性投资。间接拉动也同样巨大,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必定聚集大量人口,施工现场的二、三产业随之兴起。就业上,每修筑1000公里铁路,就需要10万工人参与。
市场经济失灵、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启动凯恩斯式的国家干预政策,各国多依靠大工程拉动内需。比较美国上世纪30年代的“新政”,和我们的救市政策的一大共同点就是都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新政”期间,美国依靠政府财政支出共在全美各地协助修建了65万英里的公路、12万座桥梁、12万栋公共建筑以及852个飞机场。除了这些通常认为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政府还在公共场所新增加了2400多幅壁画,兴建8182个公园。而种植树木、开垦良田和兴修水利工程更具有长远的社会经济价值。美国工作进步总署主持的华盛顿州的大库利水库、纽约市的林肯隧道和三区大桥这样的大型工程共耗资40亿美元。如果说“新政”和我们的“4万亿”有所不同,就在于“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就业,而我们是保增长。“新政”期间,美国工作进步总署直接雇用了800万人参加公共工程建设,据最终推算,所有公共建设一共提供了2500万个直接或间接的工作机会。如果说“新政”与“保增长”手段上还有不同的话,“新政”为了解决“相对过剩”带来的农业萎缩,农业上采取的是减少种植、宰杀牲畜的办法来带动农产品价格的回升,从而解救处于困境的农民。
日本1990年泡沫破裂后,中央银行起初对“泡沫”心有余悸,一直到1992年中实行的都是紧缩的财政政策,希望靠货币政策刺激经济。然而,企业能力过剩、销售困难,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愿借款,低利率起不到促进投资的作用。1992年开始,日本政府以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需求。
奥巴马和他的经济顾问班子着手制定的“经济复苏计划”也是一套大规模的基建计划,这套“为期两年、举全国之力为美国创造工作机会”的计划,有望在2011年1月前创造250万个新就业岗位。奥巴马发言中最有感召力的语言正在于“我们将让人们回来工作,重建我们破损的道路和桥梁,改善那些辜负我们孩子的学校,修建风力发电站和太阳能电池板”。不过世易时移,美国的道路状况已远非80年前的状况,从一系列言谈看,奥巴马的真正着力点在于“绿色经济复兴计划”,通过向新能源经济转型来带动整体经济增长。
当所有的国家都意识到经济低谷期,依靠政府的力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时,一个矛盾也在孕育中。现实的矛盾是,据估计,依照现在的技术水平,全球已知天然铀经济可采储量仅可供全世界现有规模核电站使用约100年。按照我国的规划,到2020年我们的核电装机容量将增长5倍以上。若各国均提高核电站的建设速度,很可能现在新建的电站在其使用期限内将面临无原料的境地。■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