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nonce)
我是通过大导演的大片听说这个词的,悟了好几天,觉得这个词真是精彩绝伦极了。本来是场晚饭,几个人,小饭馆,把吃饭的时间稍微拉长,拖到更晚的时候,便成了夜宴。接下来的场景便有情节,有气氛,有故事。到了深夜,故事也到了高潮。
很长时间以前,有个哥们儿打电话给我,说是组织了个电影沙龙,每周按系列精选影片,组织观看,随后评论。沙龙名叫“夜宴”,简直就是投我所好。地方在北京北三环边上,旁边有个寺,是个小的咖啡店或是茶餐厅,名叫1860。周日14点,电影开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男男女女十几个人,喝着茶水,看着投影。精彩处齐声喝彩,平淡处窃语聊天,也算悠哉。电影已经放了几个系列,城市系列、青春系列等等,为了庆祝儿童节,还弄了个童年系列。不过我不喜欢。我喜欢的是暴力美学系列:场面血腥,精彩刺激,看完就忘。
看电影有几个固定人物,算是核心,名字都无从知晓,职业倒分布广泛,饮料行业的,IT行业的,还有出版社什么的。装束一律小白领的打扮。说是小白领,一是因为年龄小,二是显然的资产小,基本上是到北京不久,还漂着的。就这个问题,哥们儿和我认真讨论了一下。我也是漂着的,漂了4年,脚还没落地。我说这里办成北漂小白领的精神家园吧:他们没有亲戚,没有朋友,周末空虚,看个电影,交个朋友,顺便吃个晚饭,要不真荒废了夜宴的名头。哥们儿很赞同我的观点,碰了几杯二锅头,话别走人。
瞎忙一段后,哥们儿电话告知我说沙龙换地方了。以前的地方涨价了,但又有好电影。地方还在北三环,换到了地下。其实算是半地下,有扇开在地面上的窗。房间是一个画廊的装裱库房。地方有点大,并且艺术得很。四周都是艺术画,其中上身赤裸的西方美人不少,艺术氛围更显浓厚。这次什么电影我忘记了,不过艺术体验深入了人心。那天的夜宴没举行好,因为不同人想吃的都不一样,有太多的选择,迷失了,最后是随便吃点。
又是瞎忙之后,觉得过了很久没看电影了,却接了个电话。晚上21点多一个姑娘打过来的。我知道她,核心之一。电话里很嘈杂,主角没有说话,周围是混乱的喊声,有人喝醉了。放下电话,我觉得很不释然,喝醉了打电话给我,有意?误拨?或是报警?暴力美学的电影中经常有这样的场景:一个人很危险的时候,把手放在口袋里,随便拨出去一个号码,等待救援,周围杀声四起。想到这里,我浑身冷汗,拨回去!电话有人接了,是这个姑娘,果然喝多了,声音含混得很,聊了几句,还是电影,说很久不看了,人聚不到一起。我觉得是这样:她在属于她自己的夜宴里大醉而归,每个人都是。沙龙我没再去问过了,夜宴却一直在我的生活词典里:午夜的街头,两个人;“吃了吗?”“吃了!”然后还有电影、画框和1860。现在该叫10086了吧。■ 夜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