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再认识与新型投行的中国机会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黄燕)

华尔街再认识与新型投行的中国机会0( 11月18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里的股票交易员 )

在美国投资银行(下简称“投行”)界摸爬滚打了7年的华兴资本董事长包凡已经历过三次危机,而眼前这场危机是他职业生涯中第4次,也是最严重的一次。1994年他初进摩根士丹利,就遭遇了俄罗斯市场债务危机,“当年高盛的200多个合伙人,竟有50多人提出退伙”。仅3年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跳槽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的包凡从美国回到香港地区,跑遍韩国、泰国及整个东南亚给客户收拾烂摊子。“然后就是2000年互联网泡沫,可以说我应付危机的经验不算少了。”包凡告诉记者,“但前几次危机都是局部市场出了问题,没有任何一次具有现在这样的深度和广度,影响到全球各个国家、各个行业的经济运行。”

眼前的金融危机恰恰始于他所效力的投资银行业,“现在‘投行’是贬义词,美国几大投行已经连累了大半条华尔街,中国做投行的也有不少进了大牢。”包凡不无自嘲地说。但这是否意味着投资银行模式本身出现了问题呢?易凯资本首席执行官(CEO)王冉在博客上说,自1933年格拉斯-斯蒂高尔法案至今,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有75年历史,而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商业银行不过两个月,“我们不要因为几个月的骤变就轻易地宣告70年历史的荒诞”。但对诞生不足10年的中国民营投行来说,华尔街模式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标杆。“在华尔街功成名就曾是许多投行人的梦想,而现在大家开始反思传统投行的商业模式。投行收入八成以上来自自营业务,只有极少部分是传统金融服务贡献的,这种反常情况一度成了华尔街的标准模式。”包凡感叹说,“投行变得过于贪婪了,高收益必然伴随着高风险。”与之相反,新型投行则坚持100%收入来自金融服务,以私募融资、买卖兼并和IPO相关业务为主,“我们不像大投行有几百项业务,我们只做最擅长的”。

中国的投资银行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大多具有海外投行从业背景,其中有些人还做过企业或是财务顾问,包凡曾担任中国互联网元老企业亚信的首席战略官,易凯资本CEO王冉最初的创业则是从财务顾问公司起步。不同于中金公司和证券、信托公司从事的投行业务,2003年以来成立的民营投行大多是从为客户提供管理咨询和投资顾问服务发展而来,这些业务现在仍是各家的主打项目。“当时很多创业公司还没准备好接受投行的美元和随之而来的对赌协议,他们需要资金,但更需要帮助。”2004年成立华兴资本的包凡回忆说,这使得中国的新型投行们从一开始就承担了顾问的角色,更多时候是充当企业和风险投资之间的中间人,而他们的投资领域也集中在互联网、IT和新媒体行业。华兴资本的客户名单上包括当当网、中星微电子、巨人网络和光线传媒等,易凯资本的第一个客户则是从易趣开始,甚至从公司的名字——“China eCapital”里也能看出互联网的影响力。

如果和中国市场多如牛毛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相比,中国新型投行的数量仍是少数。按照易凯资本CEO王冉的说法,中国的投资领域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红海,“最近3年在中国市场上有过投资行为的基金已经有三四百家,而在投资银行这个领域,真正有一定规模、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民营投行可能也就三四家”。包凡则用“退潮时你才能看清谁在裸泳”来概括国内投行的现状:“现在国内投行界还处在最初期的阶段,可以说是鱼龙混杂。金融危机对整个行业来说正是洗牌的机会,只有业绩良好、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另一方面,新型投行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也愈加清晰。“我们从没想过自己做风险投资商,自己做孵化器。”王冉表示,“自始至终的想法都是要做一家成功的本土投行。”

对包凡和他的同行们来说,华尔街巨变可能关上了一扇门,却在同时打开了很多扇门。“过去很多国内企业需要投行服务时首先想到的总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特别是涉及海外并购时,而现在这些大投行出了问题,那么我们就可以去争取他们的客户,占领一部分市场。”包凡说。实际上由于商业银行贷款紧缩、融资渠道变窄,一些过去从没想过找投行的企业也开始寻求私募融资,“投行并非直接和商业银行竞争,但这的确是很好的机会”。王冉则认为,国际上一些大投行由于自身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忙于“救火”,在寻找项目方面投入的精力不如以前,这给本土投行留出了更多的空间。另一方面,海外投行的优秀人才开始回流国内,不少新型投行都在和猎头公司合作密切注意华尔街金融人才的流向。华兴资本已经扩充了自身队伍,加强了并购业务以及研究和市场团队。

华尔街再认识与新型投行的中国机会1

当整个投资界弥漫着观望情绪时,新型投行顺理成章将兼并收购提到了更重要的高度,由于众多企业上市日期被无限期延后,整个IPO市场陷于停滞,并购成了投资者最看重的退出方式。按照包凡的预测,今后一段时间内兼并重组的数量还会有所上升,而并购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对价格能否有一个理性的期望值。“过去许多创业团队被风险投资捧上了天,但在目前的局势下再去盲目抬高价格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包凡告诉记者,2009年华兴资本会把买卖兼并作为业务重点,“以前市场上是卖家少,今后的难点在于寻找买家”。也正是因为IPO数量的稀少,光线传媒刚一传出酝酿A股上市的消息就成为整个业界关注的焦点,而作为光线传媒选择的投资银行,包凡对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的说法颇为认同:“尽管大环境低迷,但并未影响投资者对中国娱乐产业的信心。”■

专访华兴资本董事长兼CEO包凡

三联生活周刊:包括华兴资本在内的一批新型投行正活跃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上,这些公司和传统投行相比,主要区别在哪里?

包凡: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管理团队同时也是公司股东,花的是自己的钱,这和传统投行拿别人的钱做投资感觉完全不同。我们完全基于为客户服务的理念,所有收入都来自金融服务,没有自营业务。其实像高盛这样的大型投行,最初其股东也是管理团队,后来才演变成今天的模式,股东和公司管理层分开。另一个区别在于我们的业务非常专一,大型投行有好几百种业务,新型投行则是小而精,比如华兴资本只做买卖兼并和融资业务。

三联生活周刊:以高盛、摩根士丹利为首的华尔街几大投行曾经是中国投行学习的标杆,现在传统投行在金融危机中纷纷改弦易辙,这会不会影响到国内投行界未来的商业模式?

包凡:金融危机暴露出来传统投行商业模式最大的弊病在于,从为客户赚钱变成了给自己赚钱。过去投行的收入来自于佣金,而现在为客户服务变成投行自己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这种模式是不可能长久的。华尔街的教训提示我们认清,公司的根本利益永远来自为客户创造效益。此外,中国严格的金融监管政策也使得投行不会产生自营业务,客观上起到了保护作用。

三联生活周刊: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同样影响到了中国,投融资环境趋于冻结,对成立只有4年的华兴资本来说,如何应对目前的艰难局面?

包凡:确实国内的融资交易量今年会有一定下滑,客户数量减少以及投资者对未来前景的不确定都在影响市场。但换个角度看,我认为这对新型投行来说反而是难得的机会,过去很多企业融资是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随着金融形势吃紧,从传统渠道获得贷款的难度越来越大,企业就会转而考虑私募融资和出让股份。2008年华兴资本仍然完成了超过6亿美元的融资额,并且我们的市场份额还有所增长,我估计明年中市场就会有转机出现。

三联生活周刊:以往新型投行的投资领域大多集中于互联网和IT类公司,目前这两类企业在金融危机中遭受的打击很大。相反我们注意到今年传统行业的融资案例有所上升,这会是投资界应对危机的一个手段吗?

包凡:现在教育行业和医疗保健业发展很快,华兴资本今年就投资了两个医疗类的项目,分别做渠道和外包服务,2008年我们的投资项目中传统行业和TMT(电信、媒体和科技类)公司是对半,包括消费品,其实在中国传统行业同样具备高成长性,回报率很好。谈到应对危机,华兴资本2009年会对早期项目有所侧重。过去我们做中后期比较多,现在这类企业纷纷推迟上市,从退出机制来说受影响很大,早期项目相对好一些。

三联生活周刊:在目前IPO几乎停滞的情况下,光线将于明后年登陆A股市场的消息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作为光线选择的投行伙伴,华兴资本目前为它提供哪些服务?

包凡:华兴资本和光线传媒合作已有两年,光线此前和华友世纪的合并我们作为财务顾问也提供了服务。虽然现在IPO市场低迷,但我想,真正好的企业永远不会缺少融资机会,实际上光线所在的娱乐传媒业一直是投行关注的目标。目前上市工作还在初期阶段,我们没有承销股票资格,但华兴将为光线提供上市规划和顾问服务。■ 王冉华尔街金融风暴金融投行风投光线传媒包凡华兴资本

上一篇: 消费的力量
下一篇: 七珍八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