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珍八吉祥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嵌白玉七珍(3件)和八吉祥(4件)
)
1935年,伦敦皇家艺术学院举办“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这个展览是迄今为止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最重要的展览之一。那一年的展览融合了众多私人藏家的精品和北京故宫的珍藏,其中展出的部分清代玉器大多出自约翰·渣甸爵士(Sir John Jardine,1900~1969)的收藏,它们都是清代宫廷的珍藏。展览结束后,约翰·渣甸开始成批出售这些中国宫廷艺术品,原因不得而知,只是有记录其中一部分被文特(E.J.C.Vint,1894~1971)购得,一部分被喜爱珐琅彩的收藏家基特森(T.B.Kitson)买下。
有一套“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嵌白玉七珍、八吉祥”在展出的时候,就被基特森迫不及待地买走了,在当时的展销图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关于这套七珍、八吉祥的记录。这套“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嵌白玉七珍、八吉祥”白玉质,尤其难得的是下承铜胎掐丝珐琅莲花高台。
七珍、八吉祥是佛教中常用的象征吉祥的宝物,作为佛前供器,一般以成组的形式出现,每件都具有很深的寓意,同时,也常作为吉祥图案,被用来装饰寺庙建筑、法器、供器等。在瓷器中常能见到绘有八吉祥的图案,也许是七珍在构图布局上不好分配,所以我们很难在瓷器上看到七珍的图案。
七珍,又称七政轮王七宝,即七种珍奇宝物。藏传佛教供奉的七珍,在《翻译名义集》卷三说:“佛教七宝凡有二种,一者七种珍宝,二者七种王宝。”王宝为另一种含义的七珍,是转轮圣王拥有的七珍,它们是金轮宝、主藏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将军宝七种。大臣宝即财臣宝,表示持守戒律,智慧理性;主藏宝,又称摩尼宝、珠宝,以山形的多颗彩珠表示佛教端严殊妙,圆明光莹;将军宝,又称兵宝、武将宝,为一持兵器的武士形象,表示护持佛法,克服困难,战胜敌人。
八吉祥,为佛前供器,藏文称为“八吉祥相”,即由法轮、法螺、宝伞、华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8种法物组成。其中法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法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祥;宝伞代表张持自如,曲覆众生;华盖代表遍覆三千,净一切乐;莲花代表出五泪世无所染;宝罐代表福智圆满,具完无漏;金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盘长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 “怡和”创始人威廉· )
像这套“乾隆御制铜胎掐丝珐琅嵌白玉七珍、八吉祥”将玉与铜胎掐丝珐琅等多种工艺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乾隆以前很少见。铜胎掐丝珐琅又称景泰蓝,因明代景泰年间(1450~1456)制作最精,釉料又多以蓝色而得名。迄今所知,我国最早记录金属胎珐琅制品的文献,仅见明初洪武二十一年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书中记载的“大食窑器”即铜胎掐丝珐琅制品,“大食”是元宋时期中国对西亚阿拉伯地区的称谓。有关专家据史料分析,约在13世纪末,铜胎掐丝珐琅由阿拉伯地区传入中国,传入之初有“大食窑器”、“发郎”等多种叫法。由于清廷的大力提倡和扶植,清代珐琅器工艺在元、明两代的基础上发展迅速。康熙年间,清内廷设立了珐琅厂,烧造掐丝珐琅、錾胎珐琅,随后试制画珐琅获得成功。由于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繁琐,耗材昂贵,所以只为当时贵族阶级所享用,而不像其他物品能官民共享。
约翰·渣甸如何能获得这些清代宫廷里的珍宝呢?约翰·渣甸是威廉·渣甸(William Jardine,1784~1843)的侄儿之一,他在结束了军事生涯后成为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怡和洋行的大班。
1832年7月1日,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及詹姆士·马西森(James Matheson,1796~1878)在中国广州成立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旧名“渣甸洋行”)。这家英国公司所起的中文名称“怡和”,意为“快乐融洽”,主要从事与中国的“贸易”活动,买卖鸦片、茶叶和其他货物。
1833年,英国国会结束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中英贸易的专营权。怡和洋行抓住机会,填补了东印度公司留下的真空。渣甸的贸易范围包括从印度走私鸦片到中国,从菲律宾进口香料和糖、从中国进口茶叶和丝绸到英国,处理货物包装和货物保险,出租船坞和仓库,贸易金融和其他众多商业贸易航线。渣甸的生意不断扩大,怡和很快成为亚洲最大的英国洋行。这时渣甸被其他商人称为“大班”,一个中国俗语,意思是“总经理”。
1839年林则徐实行禁烟,在广州销毁了超过2万箱鸦片。1840年,带着由数百名在亚洲经商的英国商人签名的请愿书,渣甸成功地说服国会对中国发动战争,制定详细的战争计划、战略地图、战争策略、保障和政治需要,甚至军队和军舰的补给。这个计划被称为“渣甸计划”(Jardine Paper)。在“渣甸计划”中,渣甸对外相帕尔姆斯顿强调了几点:完全补偿林则徐没收的2万箱鸦片,并开放更多的港口贸易,诸如福州、宁波和上海。渣甸还建议有必要占领广州附近的一个岛屿或港口,香港由于拥有安全广阔的港口,最为理想。威廉·渣甸力主从清朝手中取得香港作为贸易据点。
1841年香港开埠之初,怡和即以565英镑购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铜锣湾东角四街57150英尺,即今日香港铜锣湾附近的大幅土地做货仓。铜锣湾每天中午鸣放礼炮,亦是由怡和集团负责。战争让威廉·渣甸赚得盆满钵盈,而且成为英国的功臣。在回到英国后,顺理成章地当选为英国国会议员。1843年初,威廉·渣甸,刚过完他的59岁生日3天,这位国会议员、英国最富有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在英格兰去世。渣甸去世时仍是单身,他的几个侄儿开始经营怡和洋行。
在这一时期,英国人获得了玉器雕刻的第一手资料。罗伯特·福琼(Robert Fortune)在1846年出版的《中国:茶叶的国度》一书中写道:“在南京,中国人非常崇拜玉器,那里有制作玉器的作坊和买卖玉器的店铺。”1851年,万国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拉开帷幕。博览会上来自异国的各种新奇物品吸引着众人的目光,玉器也在其中。参展的玉器包括盖杯、盖碗和花瓶。一位参观者写道:“万国博览会上中国区的艺术品没什么能与玉雕花瓶媲美,它那纯净的质地、优美的造型、雅致的纹饰,真是精美绝伦。”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英法联军洗劫了圆明园。随着英法联军的返回,圆明园的工艺品也大批流入欧洲。在中国艺术品大量流失海外的时期,约翰·渣甸接触到了这些中国宫廷艺术精品。
在即将开始的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这套七珍、八吉祥将随同其他几件约翰·渣甸旧藏的清代玉器一起拍卖。遗憾的是这套七珍、八吉祥只剩下了7件,包括七珍中的3件——财臣、宝珠和武将,财臣左手持如意,右手捧元宝,武将左手持盾,右手舞刀,面容饱满,姿态生动;以及八吉祥中的4件——海螺、莲花、双鱼、盘长。其他的8件究竟去了哪里,什么时候分散的,已没人知道。也许这才是真实的历史吧!■ 吉祥掐丝珐琅七珍八吉祥威廉·渣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