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院效益与铺垫Windows 7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尚进)
“帮我推荐个靠谱的首席技术官。”这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圈子最近流行的新说辞,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已经意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简单依靠某个商业模式,或者依靠圈来几百万名注册用户就能成功的时代,彻底一去不复返了。实际上,已经很久没有人高估程序员的价值了,上一次出现争抢高水平程序员,还是2005年Google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当时微软亚洲研究院第一任院长李开复跑到Google,引发了一连串的程序员跳槽。最近众多中国互联网公司对于技术热情的回归,同样也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有关,包括副院长王坚在内的不少人都离开微软,投奔了阿里巴巴和百度等网站。
与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众多企业研究院相比,微软亚洲研究院几乎是目前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研发机构,同时期的IBM中国研究院、甲骨文中国研究中心都渐渐式微,而微软亚洲研究院却保持着旺盛的研发效率。90年代末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研究院的举动,曾经被指责为将智力资源资本化,可10年之后,如何规划研发智力投资,已经成为跨国化的中国企业正在急切实施的战略布局。买技术,还是自己研发技术,这场曾经的讨论,完全可以参照微软亚洲研究院的10年成果,也再一次引发了中国企业对于技术发展效率的盘算。更值得注意的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研发的众多技术,早已被微软转化到实际产品中进行了销售,范围涵盖从Windows操作系统到Xbox游戏机,甚至微软正在秘密研发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也包含了众多微软亚洲研究院的研发成果。微软投资亚洲研究院到底获得了多大的技术收益,如何看待互联网公司对微软研究员的追逐,本刊独家专访了微软全球高级副总裁、微软研究院院长里克·拉希德(Rick Rashid)
三联生活周刊:微软成立亚洲研究院已经有10年了,作为负责微软基础技术研发的元老,你感觉亚洲研究院技术开发效率如何?
拉希德:微软最初在北京设立研究机构,就是看中了中国在基础研究上的传统。与之前微软在英国和美国设立的研究中心不同,亚洲研究院更专注于很多特色的研究角度,诸如图形技术和行为识别,更为微软后来在印度增设的研究院提供了参考。10年来我们积累了很多适合中国工程师和技术学术界的交流经验,更关键的是高效率的研发成果,他们在国际计算机学术领域成绩惊人,论文发表数量持续增长。在北京投资研究院的决定,现在看来收益远远大于投入。
三联生活周刊:那么10年来有什么突出的技术研发成果,有多少被应用到了微软产品开发中?
拉希德:亚洲研究院成立之初的研发焦点放在多媒体和图形领域,很多研发成果被用在了微软MP4播放器,以及视频播放软件的编解码领域上,还有微软的Xbox游戏机和Directx游戏3D标准,有很多关键算法来自亚洲研究院。此外还有手写识别技术,直接被应用在微软2002年力推的Tablet PC上,现在他们全力研究的行为识别技术,也将逐步被微软搜索借鉴。这10年算下来,至少有250项技术被应用在微软的产品中。
三联生活周刊:几天前微软透露了内部测试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那么有多少亚洲研究院的技术研发将被用在Windows 7上呢?
拉希德:作为微软正在重点研发的下一代操作系统,Windows 7融合了大量计算机研究成果,我们内部有一项保密的技术清单,其中有一些关键技术确实来自亚洲研究院。直接应用最多的还是行为分析领域,分析电脑系统的行为来排查故障。
三联生活周刊:最近微软在全球推的正版验证计划,在中国遭到了不小的抵触,也让兼任微软中国董事长的张亚勤很狼狈,同时张亚勤还在领导微软亚洲研发集团,你打算如何安排张亚勤的未来工作?
拉希德:张亚勤很能干,确实也非常忙碌,我注意到了正版验证计划遇到的阻力,微软总部也在努力物色人选来接替他在微软中国的兼职。
三联生活周刊:在过去10年内微软亚洲研究院经历了4任院长,其中也包括“叛逃”去Google的李开复,同时我也注意到很多早期的研究员都跳槽了,你如何看待这种人才流失问题?
拉希德:技术专家往往比管理人员更值钱,况且亚洲研究院的技术专家们又都是某项领域的顶尖专家,被商业公司挖走很正常,表面是技术人员流失,但他们离开的同时,也在把微软的技术带给更多的公司,传播技术的同时也在传播微软的技术思维。你可以看到亚洲研究院不断涌现的新一代工程师,新鲜血液永远最具冲击力,这也算是微软工程师文化的一部分。■ 铺垫张亚勤效益微软亚洲研究院Windows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