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救灾效应”放大直升机市场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 欧洲直升机公司首席执行官鲁茨·贝特灵
)
11月4日,当有着“功勋直升机”之称的EC225专业救助直升机在航展飞行表演区腾空而起的时候,欧洲直升机公司(下简称“欧直”)的首席执行官(CEO)鲁茨·贝特灵(Lutz Bertling)也在观众席中。他熟悉欧直的明星们,对它们的飞行姿态非常熟悉,看着直升机左右侧飞,依次表演着悬停转弯并上升至60米、大角度俯冲增速、小半径超低空水平8字盘旋、超低空高速通场等动作,贝特灵的心里想着另外的事情,那天他们欧直签了10架EC155 B1海豚直升机和5架AS350 B3小松鼠直升机订单,这是在本届航展的一个实实在在的收获。贝特灵说:“中国在2015年前共需要大约300架直升机。一旦放开低空限制,这一需求可能超过1000架。”
欧洲宇航防务集团(EADS)下属的欧洲直升机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直升机制造公司,与中国的长期合作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当时欧直向中国售出第一架直升机,目前欧直已向中国售出超过130架直升机。今年抗震救灾让更多人了解了直升机的特殊用途,预计由此也会进一步促进中国对直升机的需求量。
在航展上本刊记者采访了欧洲直升机公司的CEO 鲁茨·贝特灵。
三联生活周刊:直升机在中国发展得并不是很快,作为欧洲直升机公司的总裁,在您看来,中国市场未来的需求有多大?
贝特灵:直升机的主要用途是海洋石油和天然气的钻探和开发、紧急救援以及军事用途等,随着时代变化,整个世界面临的挑战更多更大,中国也不例外。直升机在保护国土安全、搜索与救援、紧急医疗服务、紧急灾难救援、灭火以及环境监测等领域的任务执行能力方面有着强烈需求。为了维持中国这一巨大市场的成长,欧洲直升机公司将与中国的政府部门、私人运营商以及行业伙伴携手合作,以满足中国人民与整个社会对直升机的需求。
( 11月5日,2008珠海航展上展出的Z15直升机
)
三联生活周刊:在汶川地震救援中,直升机显示了很高的野外、高空作业的能力,中国缺少载重量更大的飞机,欧直是否有与中国联合制造大载重量直升机的计划?
贝特灵:我们注意到,在今年5月汶川大地震救援行动中,中国交通运输部派出的两架EC225型直升机和香港飞机服务队派出的超美洲豹直升机,成功营救出超过100名被困于平均海拔1800多米的山区、悬崖和深谷地区的灾民。在其中一次极端困难的救援行动中,一架EC225为吊起一名被救援者,在上空悬停了45分钟。在珠海航展上,我们还特地为参与地震救援的飞行员和后勤人员颁发了奖章。
事实上,欧直的直升机在中国已经有了很好的口碑。在广东,我们的直升机已经立功,中国公安使用1架EC135和1架EC120在台风肆虐之际成功执行了营救任务。去年4月,我们与上海市公安局签署了3架直升机销售合同,今年底前,3架直升机全部交付,届时它们的任务是执行空中巡逻、空中侦查、抓捕罪犯等警用任务。中国救捞局计划将目前的机队扩大3倍,从而在2015年使机队拥有的直升机数量达到24架。
我们其他型号的直升机最大起飞重量能达到11吨,欧直当然也在开发载重量更大的飞机,我们当然希望与中国在更大载重量的飞机上有合作,但是,中国方面选择了与俄罗斯合作。
三联生活周刊:据说欧直曾经打算在上海建立总装线,目前进展如何?
贝特灵: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市场能够每年至少交付50架直升机,并且每月超过2架交付给当地市场,我们就会考虑在那里设立总装线,但是目前中国国内由于飞行限制的问题,市场还无法达到以上的前提。从机型本身考虑,如果未来低空飞行的限制取消,那么像EC135和EC145这样的轻型双发的直升机机型还是有非常好的市场的,所以我们还要再观望一下。
三联生活周刊:听说欧直正在与哈飞合作开发EC175直升机,到目前为止,这个机型已经有多少订单?
贝特灵:通过各出资50%进行合作与开发,我们与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及中国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进一步强化了双方在EC175(6吨级民用直升机)型直升机项目上的开发及工业化生产,分别在中国和法国建有总装生产线。按照计划,EC175型直升机将于2009年首次飞行,欧洲认证和中国认证的时间分别为2011年和2012年。预计截至2020年,这种最新型直升机在全球的销售量将达到800架。从全球市场看,目前我们已经接到了大约150架订单,订购国家包括美国、新西兰、俄罗斯、英国,主要用于油气作业、VIP运送以及搜救方面。
三联生活周刊:您能否把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情况与中国做个比较,关于中国市场您有哪些预期?
贝特灵:这个比较只能是在中国取消低空飞行限制的前提下,才能进行比较。考虑到一些限制增长的因素,我们估计在2020到2025年,中国市场的民用和准军用直升机的数量将达到1000架左右。目前美国市场的军用与非军用直升机总共约4000架,欧洲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比如法国,目前其民用和军用直升机总共约900架左右。
三联生活周刊:目前欧直在国内的客户支持网络大约是什么状况?
贝特灵:欧直在全球有三个零配件中心,分别设立在巴黎、达拉斯和香港,位于不同地区的中心可以使欧直快速地服务于客户。我们位于香港地区的客服中心也有专家随时解答客户的问题。说到中国市场,我们在上海建立了分公司,在北京和深圳也有办公室。此外,中信海直维修工程公司是欧直在中国的指定维护中心,总的说来,我们在中国已经拥有一个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
三联生活周刊:在直升机市场上,为什么多数公司都依附大的飞机制造集团公司?
贝特灵:从我个人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很健康的组织模式,因为从研发直升机新项目的角度看,它牵涉到很多的资金风险。从市场的角度看,研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出现动荡或者不景气,隶属于更大集团的好处是可以有较充分的资金来源和保障,以保证研发得以继续,从而在未来更长的时间得到市场的回报,这是一种很好的互补。
三联生活周刊:业界预测2010年中国低空飞行限制可能会解除,一旦限制解除,国内的公务机将是一个市场潜力非常大的市场,欧直是否已经有了开发中国公务机市场的计划?
贝特灵:我个人认为VIP运输市场可能并不是在低空飞行限制解除后首先获得发展的市场,具体情况还要看两年后的政策变数。我想,也许优先开放的是紧急医疗救助、搜救等用途。如果飞行限制得以全部解除,那么公司的公务用途可能还是会优先于VIP个人用途得以发展,比如运送公司的股东或者总裁。
据我所知目前中信海直的机队95%以上的直升机都来自欧直,最多的机型是EC155,这是一款灵活性非常高的直升机,既可以用于海上的油气作业,也可以用做公务运输,由此看来,中信海直确实考虑到了日后直升机的一些其他用途。
三联生活周刊:在您看来未来中国会是亚洲直升机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吗?
贝特灵:目前中国国内直升机市场的增长率还比较低,每年5%~10%。我们认为,未来亚洲直升机市场的增长,主要看中国和印度哪个国家首先取消对低空领域的限制。
三联生活周刊:我们了解到欧直目前有设立飞行员培训学校的计划,目前这个计划进展到何种程度?
贝特灵:欧直正与合作方进行深入接洽,目前在最终商业评估阶段,估计在明年1月底会有最终结果。■ 直升机放大武器效应市场救灾三联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