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抱

作者:王星

(文 / 王星)

不少电子贺卡网站都有一个分类——“Hug”,点击进去,满眼都是张着手臂、憨态可掬的小熊、小狗、小天使,个个都信誓旦旦地告诉你:“You deserve a big hug。”大体可以译为:“你值得被好好抱抱。”

“抱抱卡”中以小熊为图案的尤其多,也许是因为泰迪熊公认比较“讨抱(Huggable)”。但真正的“熊抱(Bear Hug)”并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熊抱其实是摔跤中使用的一种钳制手法:以手臂紧围对手的胸部、上腹部或大腿,有时也将对手的一只或两只胳膊钳绕在内,这通常是一记重摔的前奏。熊抱的变种之一是“反熊抱”:从背后环锁住对手的中截或更靠下的部位,以前额顶对方胸部,同时向己方拉紧钳绕对方的双手,迫使对手身体后折摔倒。这一动作有些危险,因为有可能导致对手肋骨及背部肌肉损伤乃至气胸。

至于“Hug”本身,曾经奇怪为什么这些贺卡不用看似更雅的“Embrace”,追根溯源,发现“Hug”一词源自古斯堪的纳维亚语的“Hugga(安慰、抚慰)”,可谓天生与贺卡有缘。只是日后益发强调肢体动作的一面,待17世纪首次成为名词时,“Hug”已经成了摔跤比赛中的术语。相形之下,“Embrace”的出身反而显得直白了些。“Embrace”在中古英语中为“Embracen”,源自古法语的“Embracer”,其中“em-”化自拉丁词首“in-”,表示“进入”,而“brace”源自拉丁俚语“Bracia(双臂)”及希腊语“Brakhīōn(上臂)”,通常借其“双臂环绕”的含意形容那些可用于“扣紧”、“拧紧”的器械。“em”与“brace”合在一起,再平白不过地描述了一个进入怀中的动作。当然,还有“I hold you”中的“Hold”。“Hold”的渊源看似与这种亲昵动作相去甚远,它最原始的含意为“保持,照顾、看守家畜”,后来引申为“中断,填塞”,这层含意至今仍保留在“Behold”或“Hold up”中。与“Embrace”相比,“Hold”似乎更强调动作完成后的状态。

更复杂的“抱法”还有,长时间停留在慵懒而舒适的相拥状态的拥抱叫做“Cuddling”,拥抱者面向同一方向、也即一人站在另一人身后的拥抱叫做“Spooning”。最复杂的一种又回到了“Hug”,即所谓“Pound Hug”。在美国,男性间拥抱被称为“Pound Hug”,也称“Pound Shake”、“Man Hug”、“Dude Hug”、“Shug”或是“Hip-Hop Hug”。这是一种只限于在两个男性间进行的动作夸张的礼节性拥抱,实际上是一种握手与单肩拥抱的组合礼,具体操作是:保持右手相握的同时左臂搭上对方肩膀,彼此拉近,在对方背部足够明显地拍打(Pound)两下,放开,礼毕。与以消除彼此间一切障碍为象征的传统“全身贴近式”拥抱不同,“Pound Hug”事实上是在拥抱双方之间人为增加了两条手臂作为障碍,而在对方背部拍打两下更是必不可缺。

“Pound Hug”的起源不甚明朗,但一般认为是Hip-hop文化的产物。有学者指出:“pound hug”的最主要意义是在拥抱中强调了拥抱者的男性特征,整个拥抱呈“A”形框架,双方身体除双手与肩膀外互不接触,肩膀的接触时间也很短暂,很少超过1秒钟,因为长达2秒或更久的拥抱会使旁观者疑心双方的亲昵出于浪漫而不是友情。在背部夸张的拍击可以被看做男子汉气概的象征,它以一种略显挑衅的动作表明:“我很欣赏你,但我们别失了男子气。”不过,这种拥抱很少用于本身已经足以凸现拥抱者男性特征的场合,比如各种体育比赛,在这种场合,传统的全身拥抱更为常见。

身体距离较远的中国文化里似乎没提供这么多种“抱”的说法,不过我们也有“拥”、“搂”等等,而且各自含意也互有差异。“拥”:“本作,抱也。”(《说文解字》)又有“南方谓抱小儿为雍树,面也,雍抱持之,令面背己而抱之以驰。雍读曰拥。”(《前汉书》)“搂”:“曳聚也。又牵也。取也。”(《说文解字》)“抱”字情况最复杂。《说文解字》中本有“,俗作抱”,后来却有人辨伪,说“”、“袍”是一家,“抱”字真正的祖宗是“”字。“”本指耕种,后引申为拨动或揽取。《说文解字》:“,引取也。”至今“”仍存在于关中方言中,所谓“过来”、“到一块儿”都借的是“引取”一层含意。倘若源自“”,那些离词怨曲中的“抱抱”还有几分浪漫含意;倘是源自“”,“抱”的动作倒恐怕更适合蹲下身抱猫抱狗。无论是哪种解释,真要完全按照字面做到“左拥右抱”或“左搂右抱”,实在是需要有三头六臂和足够的四度空间想象力。

眼下更前卫些的抱法是“XOXO”,它算是“Hugs and Kisses(抱与吻)”的缩写,通常用于手写书信、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的结尾以表示好感或友情。具体哪个字母代表哪个动作,这如今尚有争议。一派理论认为“X”代表接吻中的四片嘴唇,而“O”代表拥抱中的四条手臂;另一派理论认为“X”是交叉的四臂、“O”是亲吻时嘴唇的形状,而且“X”与“O”所处的位置也和原短语中两动作的先后次序相同;第三种解释是:“X”读音近似“Kiss”,而“O”近似“I hold you”中的“Hold”。然而,无论是这个缩写的发明者还是诠释者都肯定不懂日语。其实“XOXO”的读音最像日语的“KUSO”,现意“恶搞”,原意“Shit”。■ 抱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