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宠辱若惊
作者:朱伟(文 / 朱伟)
《老子》第13章,解释“宠辱若惊”这个词,以惯用的价值反思,认为宠为卑下,所以得也惊,失也惊。解释“贵大患若身”,从人贵有身的角度,认为贵就在身有患难——既然不能脱离身体,就必须面对患难。老子认为,一切都在自身中,所以,以贵重自身的态度,以自身重量为天下,天下就可寄附;以爱自身胜过爱任何物的态度为天下,天下就可托付。当然,爱为仁之发,仁者爱人,亲、恩、惠、怜,爱自己,也就必然爱他人。
大约是东汉年间,河上公的解读,把其中的含义延展了。他说,“宠辱若惊”是“身宠亦惊,身辱亦惊”,因为上为下,下为上。宠是尊荣,尊本是祭祀宴享的礼器,荣是礼器的光泽,但宠会为辱先,于是辱生于宠。辱是耻辱,耻耳热面赤,是辱的反应。河上公说,得宠荣惊,是处高位如临深危;失宠处辱惊,是恐祸重来。“贵大患若身”的“贵”带来的是“畏”,怕大患临头——吾有身就要忧其勤劳,念其饥寒,触情纵欲,就会遇到祸患。要是无身体牵制,轻举升云,出入空无,又有何患?这一章最后两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河上公的解读是,人君如果贵自身而轻视他人,欲为天下主,可寄立却不可长久;如能爱自身,非为己,“乃欲为万民之父母,以此得为天下主者,乃可以托其身于万民之上,长无咎也”。
再之后,晋朝王弼解释这一章,解释“宠辱若惊”为“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所以“惊辱等,荣患同也”。解释“贵大患若身”为“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对最后两句的解释是:因无法改变自身,所以为贵;没有什么可以损害自身,所以称爱,“不以宠辱荣患损易自身,然后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这两个最早的解读可彼此对照,后人再解释,基本都以此为基础。
我感兴趣在从字义再揣摸。宠辱二字,宠字原意是尊,帽子下的龙,为他人所崇。正因崇者给予,有个帽子,实际不仅遮盖了真相,而且使龙腾飞不得,这是宠本身之危机。辱是耻,为什么时辰的辰下一个寸是耻辱?《老子》第41章中,在“大方无隅,大器晚成”之前用了“上德若谷”与“大白若辱”。“上德若谷”,河上公的解释是,德高之人如深谷,不以谷中有垢浊而为羞耻;“大白若辱”,河上公的解释是,特别洁白之人如同被玷污,不自彰显。而王弼注,“上德若谷”是“不得其德,无所怀也”;“大白若辱”是“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后乃得”。
我感兴趣在,这“大白”还有另外的字义。《礼记·明堂位》中说到,有虞氏部落开始用交龙之旌旗,旌旗是召唤与召集,这个部落诞生了舜。夏后氏在旗上加了绥,绥代表安抚,夏后是禹的国号。夏之后到商,迁都殷之后以大白作旌旗,纯白无染为境界。周改用大赤,以大赤染白。《史记·周本纪》记周武王伐殷纣王的经过,我以为与这个“辱”字出现有关。讨伐前的誓师,《史记·周本纪》引自《尚书·牧誓》,周武王说,“古人有言,‘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这是说,母鸡报晓、阴阳倒置,家尽就会国亡,指纣王“维妇人言是用”,昏弃家国。“惟家之索”,“惟”是句首助词,“索”在这里指冠缨,也就是系帽子的带子。系帽子的带子没了,所以是“尽”。这个“辱”,我从大康著《文字源流浅说》中曾读到字形分析,说“寸”代表手,是从地下捉除潜害禾根的害虫“辰”,实在难明其意。其实“牝鸡之晨”的“晨”本与“辰”通用,这样,底下“寸”的作用才明确了。而“大白若辱”,《史记·周本纪》记,纣师倒戈,纣王见大势已去,登鹿台,将自己裹在烧不毁的天智玉做成的衣服里,投火自尽,还要留身不尽。武王率兵入城后,登台以轻剑击破包裹,将他斩首而悬于大白旗上,是为辱。
《老子》的“大白若辱”,将此典含义延展了。他在第28章中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豁。为天下豁,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这里的谷是山谷,水注豁为谷,山阜相属,含豁怀谷,豁是疏通、舒展,是空,因空而深邃。这一段,河上公对前两句解释是,雄为尊,雌为卑;人之尊显应守于卑微,去雄之强梁,就雌之柔和,就能化刚为柔,如水都被吸入深豁。这就是尊以卑为本的道理。老子一直说“上善若水”,是因水往低处成谷,深豁中德常在不离,就回归初生婴儿,浑然不觉世事。王弼进一步的注是:“豁不求物而物自归之,婴儿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后两句,河上公的解释是知其昭昭,却守以昏昏默默,如暗昧无处见,就能如水都被吸入深谷,深谷中德常止于己,回归质朴。昭是光,昭昭是明白;暗是无光,昏昏默默是不知、糊涂,也就是“俗人昭昭,我独昏昏”。昭昭与昏昏默默的关系是——“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这个“遗”是“匮”,是缺,因匮与缺,才为深谷,才有灌溉。
《老子》第44章还用到了“辱”。他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是说知足之人,不会走向耻辱;知止之人,不会面临险境。知足为止,其实都为在极端之前留有余地,这也是宠辱若惊的惊字真正含义。惊为警,警为均,均衡才可明哲保身。■ 宠辱若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