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2英里3.9万个故事

作者:张斌

(文 / 张斌)

这个标题上周出现在《华尔街日报》的体育版上,26.2英里就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42公里195米,马拉松的距离。所谓3.9万是今年纽约城市马拉松赛的参赛跑者的数量。文章在热烈地推荐一本由《纽约时报》资深体育记者罗宾斯撰写的小众读物——《无与伦比的赛跑:26.2英里穿越纽约城市街道》。有着39年历史的纽约城市马拉松赛留下了太多的痕迹和故事,单说每年几万人从维拉扎诺桥起跑的那一刻就让这个城市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空中航拍的镜头最能把情绪渲染到极致。设在中央公园的终点是无数跑者希望顺利抵达的圣地,组织者每年都要聘请15位志愿者全程监控那些没有报名的“鱼目混珠者”掠过终点,以博取胜利者的荣耀,避免搅局的场景上演。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在深秋某一个周日的上午,会从电视里看到在北京街头人们奔跑的镜头,那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日本的宗猛、宗茂兄弟,紧身的运动服、宽大的眼镜、酷似列侬的发型。我的脑海里始终有便道上普通北京人骑着自行车与跑者全程随行的镜头,挥之不去。现如今的马拉松赛对于我们,更好像仅仅等同于交通管制通知。

再回到罗宾斯的那本小书,作为纽约城市生活的一员,她没有告诉我们是从何时开始关注这项规模日趋庞大的赛事。她只是用大量笔触为我们描摹了2007年马拉松赛的人和事,男女精英组的前三名的故事被她一一网罗呈现给了我们,这6个人分别来自于英国、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拉脱维亚、南非和摩洛哥,其中那位英国人就是今年34岁的拉德克里夫,刚刚过去的周日她蝉联了女子组的冠军。虽然连续两届奥运会,拉德克里夫都没能完成英国田径界设定的夺金计划,但她仍然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女子马拉松选手,纽约马拉松赛组委会要支付6位数的出场费才能让她专注于这项赛事,否则深秋里太多的马拉松赛事会把最具市场号召力的明星拉走。拿到冠军后,拉德克里夫还可以获得13万美元的奖金,她的成绩还会获得一份相应的表现奖金,最高可以达到7万美元,估计那是打破世界最好成绩的奖励。总体算下来,此次参赛拉德克里夫从纽约至少带走了30万美元,这就是世界顶级田径明星的价值。日益高涨的奖金被认为是女子马拉松选手“高龄”的最主要原因,今年亚军是来自于俄罗斯的佩特洛娃,出生于1968年10月的她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正式比赛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了。2000年,她成为第一个夺取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冠军的俄罗斯选手,最近几年她继续保持高水平,只要参赛基本就会排在前10名之列。虽然体育生理的专家们一再告诉我们,女性的耐力和对于体育运动的理解会在30岁之后有一个质的飞跃,但是我们仍然相信为了生活和对于奔跑本身的迷恋才会把如此众多的高龄女选手留在奔跑者的行列中。今年的第5名、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赛的银牌得主内德雷巴,36岁,来自肯尼亚,她的话最具代表性:“每周艰苦的训练才是我最大的人生享受,我离不开奔跑。我感觉自己还是20多岁,可是我的身体已经不同意我这个感受了。”

我们将40岁的佩特洛娃、38岁的北京奥运会女子马拉松金牌得主托尼斯库冠以“高龄”似乎有些不那么公平了,如果你看过纽约城市马拉松赛官网上的成绩公报之后,可能会更加确信这一点。你知道,对于一个有着近40年历史的顶级马拉松赛来讲,好成绩太重要了。今年开跑之前,人们最为期待的是男子是否会在纽约的街道上突破人类2小时的超级大关。《纽约时报》死死抓住这个噱头,为届时出现在街头的200万市民们绘制了观赛吃喝指南,每一个比赛经过地点附近的快餐美食地图画得生机盎然。据说最后200米是最热闹的地方,不知道是不是有足够多的人可以在终点线上等待6小时5分58秒,为女子80~89岁组的冠军约翰逊太太献上掌声和注目礼。去年刚刚夺得了75~79岁组冠军的约翰逊太太今年晋升了一个年龄组,与之有着共同目标、在同一年龄组的老奶奶居然还有20多人。约翰逊太太已经是连续第21次参加纽约城市马拉松赛了,她的启蒙教练4年前因为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辞世,她最执著的“粉丝”——丈夫,9年前在与癌症的对抗中最终没有取得胜利。看淡生死的约翰逊太太告诉身边的亲属,她要执著地跑到死,如果在奔跑中因跌倒死亡了,恳请身边的人不要马上拨打“911”。她最希望的结局是现场安静半小时或者45分钟,然后再叫殡仪馆的人来料理后事,那样她的灵魂会得以安息。如此达观的约翰逊太太被一位作家认定是美国第一个可以在100岁高龄还在奔跑的女性,这位作家的新作名叫《跑到100岁吧》。在这本书里,作家描绘约翰逊太太最大的特点就是永远面带微笑。

马拉松赛对于一个城市的意义可以被归纳总结很多很多,超级赛事要经受太多的考验。今年纽约人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们再一次成功地解决了近4万名跑者和200万市民在街头“方便”的巨大难题,在周日的纽约街头一下子就神奇地出现2250个高2.1米颜色鲜艳的方便厕所。据专业人士估算,这些设施先进的厕所如果被充分使用的话,会产生1.6万加仑的废弃物。周一一早这些厕所又要迅速消失,对于赛事组织者和市政管理部门是一个小小的考验。说起马拉松赛的厕所,那还真是重要,想当年那些跑到终点的选手们急不可耐地就地解决,组织者最初也没有能力在终点设置充足的厕所,只好给出建议,如果风大了,就请跑者们好自为之。直到2005年,拉德克里夫比赛中冲进一间公共厕所方便,组织者才不得不调集如此众多的方便厕所云集纽约。■ 故事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