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大衣的逻辑

作者:何潇

(文 / 何潇)

一件大衣的逻辑0( Sport Max 04~05 秋冬款 )

这一次,大衣成了故事的主角,也是迷宫里的阿里阿德涅之线。10月18日,“COATS! Max Mara,意大利时尚55年”全球巡展到了北京,这是此次展览继柏林和东京之后的第三站。在位于中国美术馆的展厅里,设计师利用灯光、走廊、帷幔以及多媒体装置切割空间,制造了一个850平方米的时间拼盘,其间镶嵌的是各个时期的服装、手稿、摄影、印刷品以及影像,光影交错,让参观者有进入迷宫之感。

用打断情节来表现内在关联,这是设计师讲故事的典型手法。迷宫的设计者是伊科·米莱勒(Ico Migliore) 和马拉·塞尔维托(Mara Servetto)领衔的M+S(aa)建筑设计所,除担任现场布局、总体形象外,他们还受邀担任画册平面设计。

“我希望展览是可触摸的,能让参观者感觉到时尚可以接触,而不只是简单层面上的时尚。”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伊科·米莱勒说,“我做了一些特殊的展览设计,让参观者可以触摸到品牌的历史。比如展览最后一部分,参观者触摸大衣带光点的部分,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关部分的制作流程。这在时尚展览中非常少见。”

果然,参观者很快就发现了玄虚背后的简单逻辑,迷宫钥匙——大衣被摆放在最易见的地方,迷宫制造者友善如阿里阿德涅,唯恐伊阿宋看不清自己的心思。

“通过设计,可以让参观者切身地与时尚、文化产生联系。时尚展览设计与其他设计不同的一点是,展览中有真实的、需要与参观者交流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 伊科·米莱勒师承设计大师阿切勒·卡斯蒂格利奥尼(Achille Castiglioni),“与老师年轻时代相比,我们这一代的设计师从科技中获得了更大的帮助。所以展览设计更能表现品牌的核心概念,我展览的灵感主要也来自Max Mara的历史。”

一件大衣的逻辑1( 最经典畅销大衣 101801 )

1950年,阿基勒·马拉莫蒂(Archille Maramotti)从法律系毕业。此时的意大利正经历着传统农业国的转型,没有人知道未来将会如何。与国家相比,个人对工业化的接受要简单得多。第二年,马拉莫蒂做出了让人惊讶的前卫举动,他放弃了律师这个传统的高尚职业,成立了马拉莫蒂成衣厂,率先开始批量成衣生产。

“Max Mara是此时意大利第一家成衣生产商。但其他一些国家,比如德国、美国等,20年代就已经开始有成衣生产了。”时尚历史学家阿德海·拉舍(Adelheid Rasche)是柏林国家博物馆总监,同时也是“COATS!Max Mara,意大利时尚55年”全球巡展的策展人。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她说:“意大利手工业制衣发达,无论是考究的上流社会定制,还是拮据的贫民织补,裁缝网络都足以满足女人们的需要。所以,即使在马拉莫蒂的母亲看来,他也过于现代了。”

一件大衣的逻辑2( Max Mara 06~07 秋冬款 )

马拉莫蒂的选择显得不合逻辑。在众人看来,更不合逻辑的是,马拉莫蒂放弃了与“省城博士”相当的律师职位,而去服务“省城博士的太太”——他瞄准的是中产阶级市场,制作高档大衣,这或许是所有行业中最为艰难的一个。“一开始,马拉莫蒂从高级定制中获得灵感,将其制作得更为实用,更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阿德海·拉舍称,马拉莫蒂的做法是将原本不适用于大众的高级时装变得更为实用。

50年代末,罗兰·巴特对此时甚为发达的时装体系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在1967年发表,即是那本被无数次引用的《时装体系》。符号学家以服饰语言为研究对象,得出了很多重要结论,如“我们的社会不是影像的社会,而是语言的社会”,也有相对实际的,“时尚是一种与大众社会紧密相连的机制,用来传播渴求和欲望”。

一件大衣的逻辑3( Max Mara 98~99 秋冬款 )

差不多也在此时,香奈儿小姐说了一句著名的话:“每一件衣服都有她的逻辑,尊重这种逻辑是必要的。”说话习惯留白的香奈儿小姐此时正欲进军美国市场,说话也难得地明白晓畅起来,“过度铺张是不合逻辑的,美国人不会允许自己受到这样的愚弄”。

“以香奈儿与Max Mara为例,香奈儿本人是设计师,是靠设计师一个人起家的,而马拉莫蒂是学法律的,Max Mara是以家族企业起家的,他创建时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面对工业生产这个挑战。”一个在战后诞生,以成衣起家;一个成名于战前,做高级时装出身,Max Mara与香奈儿似乎形成了一个有意味的对比,这是否说明,适合大工业生产的批量成衣生产,更能代表战后的发展趋势?阿德海·拉舍的回答是否定的:“在未来,设计与生产都是必要的,时尚的发展需要创造力和工业来共同实现,缺一不可。未来两者都会存在,高级时装永远有存在的价值,它为成衣提供灵感。高级时装像是戏剧等艺术,而高级成衣则是街景的生活。”

一件大衣的逻辑4( Sport Max 08~09 秋冬款 )

然而,不论是关注戏剧艺术,还是关心街景生活,懂时尚的人都懂得衣服的逻辑。借用罗兰·巴特的“能指”与“所指”来进行逻辑推理,答案也可以成为这样:“纱罗、薄棉纱、巴里纱和乔其纱,这就是夏天!”

那大衣是什么呢?它又是从何而来的呢?答案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的盔甲。盔甲具有双重作用,一用来保护身体,二用来吓唬敌人。所以,在古代的盔甲上,人们经常可以看到镂花与雕刻,这就是为了引起敌人的惊奇。而女人们从来都是天生的武士,与中世纪的武士们不同的是,她们使用羊绒做盔甲,蕾丝当装饰,使的是以柔克刚的秘籍。

一件大衣的逻辑5( Max Mara 08~09 秋冬款 )

“大衣是女人们外出穿的东西,是她们的第一层外衣,你可以看到她们的外衣,却看不到里子。大衣是女人外出的装饰,也是保护。”Max Mara家族现任掌门人路易吉·马拉莫蒂(Luigi Maramotti)先生这样回答。

“大衣是一个真正的伴侣。它会给我各种安全感,在旅行之中穿着它,能经受各种考验,可以把平常的日子变为辉煌。”设计师安娜·贝雷塔(Anne Beretta)的话更符合女人们的心,“大衣是第一个藏身之所。”

一件大衣的逻辑6( Max Mara总部 )

这句话出自一个诞生于1951的成衣品牌设计师之口,听起来合乎情理。在凋敝的战后经济里生活的女人们,对一件能对自己起到保护作用的外套的需要,多少带着情感的成分。最为这个藏身之所可以发挥的最为立竿见影的功效是:当寒冷或恐惧到来的时候,男人可以把衣领拉得更高,女人们则可以把大衣的胸部束得更紧。

“在过去的55年中,Max Mara的设计一直没离开社会的发展,你可以从中看到时代的发展。” 阿德海·拉舍举例说,“60年代是属于青年的时代,Max Mara推出了运动品牌Sport Max,与此同时,找到很多来自英国、法国等国的年轻设计师来做设计,大衣的颜色也是很明快的。到了80年代,美国的影响传到了意大利,也影响到了Max Mara的设计,美国的女经纪人、银行家成为一时的风尚。她们穿着干练的套装、打扮跟男人比较接近,衣着非常职业化。”

1981年冬天,安娜·贝雷塔设计了著名的101801款大衣,从大衣的设计,你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这可能诞生在女人们开始像男人一样生活的时候,你绝不可能想象在19世纪的衬裙上出现“101801”。实际上,这款诞生于雅皮士风行年代的大衣此后成为传奇款,是职业女性工作必选铠甲之一。关于它,坊间流传有这样的笑谈:如果你上司是女性,“101801”就是她的大衣。

这款大衣的设计采用了极为简约的线条,双排扣,和服袖口,面料选用的是经典的驼色羊绒。如果对这些看似简单的设计语言做一个解读,你可以了解到为什么它会给女人们力量:

简约线条是划分现代设计与古代设计的特征,这种划分是上世纪初才出现的,在Poiret化繁为间的改革下,线条与形式代替了多余的装饰,女士们告别了帷幔时代,这是自由;双排扣让你想到“英国军官的厚呢短大衣”,而实际上,Max Mara经典大衣的史前雏形正是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壕里,这是勇气;和服袖口或许会让你想到六七十年代东方哲学对嬉皮文化的影响,这是反抗;而驼绒,就像A.安德施(A. Alfred Andersch)在小说里写的:“观察他的女人,30岁,穿的是驼绒大衣,贵妇人的大衣……”

以设计推导大衣的内涵逻辑总是显得过于隐晦,于是此时广告出现了。“你可以从广告上看到一个真的女性,而不仅仅是一个商品。” 阿德海·拉舍说,Max Mara的广告正是吸引她的最初动因。事实就是这样,出现在时装杂志扉页上的卡拉·布吕尼(Carla Bruni),双唇纹丝不动,表情却一针见血,向多数生来不爱逻辑推理的女人讲述这个道理:衣服就是你自己。

观看的女人信了她的话,并去买了衣服,终于成为时尚产业链上最后以及最诚实的一环。但这并不代表她们相信卡拉·布吕尼的逻辑。女人们相信的,始终是通过大衣本身可以逻辑推导出的东西,这个推导,福楼拜在1845年的《情感教育》里就曾经做过:“它是那种了解女人全部一生的非凡服装:感情、温情、激情、梦想与疯狂,是一件要穿到最后而绝不赠予他人的衣服。” ■ 大衣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