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价格与衰退预期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商品价格与衰退预期0

10月13日,道-琼斯指数曾以近千点的反弹带给世界惊喜,可是,10月15日却迅速回到最低8100点的水平,到了周末也未能回到9000点上。恐慌过后,投资者的情绪并不能如“9·11”或1987年的股灾,很快复原。而通常,突发事件后,投资者都会由惊恐转为平静。反常的市场似乎预示着更大的麻烦:金融市场的危机有进一步扩散到实体经济的可能,资本市场的估值只能以压低价格来贴近迷茫的增长预期。

其实,此刻最能反映投资者对未来不信任的已经不是股票市场,而是商品市场。10月13日股票市场发生大反弹的时候,商品市场并未受到鼓舞,纽约商品交易所、东京交易所和伦敦商品交易所的众多品种只是下跌中短暂停歇,远不及股市上的人气。如果一天的市场还不能反映投资者的长期预期,一个月来的市场却已明显感受到实体经济的压力。自雷曼兄弟破产,西方股市剧烈动荡,而商品却是直线下跌,伦敦铜从近7000美元/吨已经跌到了4500美元/吨,日本橡胶则从290日元/公斤跌到了160日元/公斤。商品市场自7月中旬反转至今,石油盘中已经跌破了70美元/桶,跌幅超过一半,代表大宗商品价格整体走势的CRB指数10月15日创出2005年2月以来的新低点。生产商不计代价地抛售,仿佛曾投入巨大成本积累起的库存也要如雷曼兄弟债券,变成“墙纸”。

对于商品市场的连创新低,一种解释是,与其他资产市场面临的情况类似,信贷市场中银行与交易对手间相互信任的降低,使得资金面始终无法解冻,投资者不得不继续抛售商品组合以获得流动性。也的确如此,近年来,全球股市低迷、债市回报低,而商品期货市场如火如荼,投资回报丰厚,吸引了大量的基金投资商品市场,尤其是指数基金。这些指数基金中,80%资金来自退休基金,市场动荡下的第一选择就是规避风险。但相对于难以估值的证券,商品乃是真金实银的“硬通货”,此时本应成为避险资金的“避风港”,现在却低价抛售也仍得不到青睐,反映出的只能是生产商和投资者对实体经济的忧虑。生产商和投机资本都在抛售,说明他们预计未来需求低迷,商品价格将进一步走低。

随着资本市场动荡,银行破产,银行信用受到置疑,一个从信用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危机传导路径实际上已经浮现。金融危机会严重影响企业信心和借贷,抑制投资经营,并且私人“财富驱动型”消费大幅下降。10月15日美国商务部的公布也证实了这一过程正在出现,9月零售销售月降1.2%,为连续第三次下降,也是2005年8月以来的最大降幅。而通常,9月是美国除12月圣诞节外消费最旺盛的月份,是传统的返校购物季节,9月零售数据的下滑,表明美国经济开始步入衰退阶段。美联储的报告更有爆炸力,美国9月份工业产出下跌2.8%,跌幅为近34年来之最。而过去3个月内工业产出下降了5.8%,表现出衰退迹象。分行业看,9月汽车和零件销售月降3.8%,10月份建筑商信心指数也落至历史最低点。在美联储10月15日发布的褐皮书里,9月美国各地区经济活动进一步疲软,多数地区消费者开支呈下滑趋势。严格意义上,只有两个季度经济负增长才能被定义为衰退,但在众多经济学家的眼里,未来的前景更为悲观,基本可以确定一场住房市场的衰退已经演变为全面的经济衰退。

美国银行业的危机已经扩散到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是否也是全球同步?实际上,发达国家相继公布的统计数字均证实了这一预测,法国中央银行宣布,第三季度的GDP比上一年减少了0.1%,而第二季度增长率已经为负值。欧洲经济研究中心也预测,德国经济濒于衰退边缘,德国经济部则把经济增长率大幅度向下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甚至下了断论,全球发达国家目前已全部陷入或即将陷入经济衰退,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完全依赖于新兴经济体。问题是,由新兴市场独担的增长能够使得全球增长保持在什么样的速度?就连IMF也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有25%的可能性掉到3%以下,这将是一个相对于“衰退”的增长率。而在商品保持强劲增势的2007年,IMF预测的全球经济增长率达到5.2%。

仍有人对商品市场的“中国需求因素”抱有幻想。但不妨以汽车为例做个判断:今年全球汽车销量将达5810万辆,我国也将突破800万辆。800万的数字绝对量不小,却不到全球的14%,怎么阻止得了全球汽车销量下滑0.3%?■ 衰退商品价格

上一篇: 奥巴马选情看好
下一篇: 假球再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