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克希德·马丁的台湾
作者:宋晓军(文 / 宋晓军)
美国东部时间10月17日,尽管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股票下跌了1.86美元,以90.75美元收盘,但相比其他国防股而言,仍是表现较好的一只。投资者对这只股票的信心,无疑与10月3日美国政府宣布向台湾地区出售64.46亿美元武器计划中总价值为31亿美元的330枚“爱国者-3”导弹系统有关。那么美国此时批准向台湾地区出售330枚“爱国者-3”导弹又意味什么呢?
与1993年9月台湾地区花费5.65亿美元购买的200枚“爱国者-2”导弹相比,虽然“爱国者-3”导弹可谓是天价,但是当时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陈水扁还是在2002年“爱国者-3”导弹刚刚研制成功尚未量产时,就指示军方编制购买和部署方案。2003年7月,台湾当局正式致函美国政府,要求购买3套“爱国者-3”导弹系统。2004年4月,陈水扁利用“枪击案”取得连任一个月后,在第一次“总统府”军事会谈中,再次指示军方将原来决定购买的3套“爱国者-3”导弹系统提升为6套,并制定了代号为“疾锋计划”的专案,利用两岸紧张局势将未来6套“爱国者-3”导弹规划部署在台湾中部和南部。为了使这项巨额开支得到所谓“立法院”通过,当年10月军方破例将位于台北附近的“爱国者-2”导弹阵地对媒体开放。有意思的是,在这期间台军“导弹司令”谷风泰透露,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要台湾分摊“爱国者-3”的研制费用,开出了更高的天价。这一信息迅速被“泛蓝”立委抓住,对采购案采取了抵制。随后尽管民进党利用大陆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在2005年3月后大造“大陆导弹威胁论”的舆论,但在“立法院”占多数的“泛蓝”立委仍然坚持抵制。在“爱国者-3”采购案迟迟未能通过的情况下,美国军火公司的院外集团一方面运作美国军方和国会,另一方面运作台湾政坛。直到2007年12月,陈水扁被美国抛弃的迹象充分显现后,“爱国者-3”采购案才被“泛蓝”控制的“立法院”通过。而美国政府似乎也很配合,先是将军售案“冻结”了10个月,等到马英九借助“缓和两岸关系”的竞选口号上任并坐稳后,才赶在总统大选前将包含330枚“爱国者-3”导弹的对台军售案通知国会。
从军事角度看,虽然“爱国者-3”导弹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拦截导弹,但大多数性能数据还停留在美方一面之词的试验结论上。同时,由于台湾与大陆距离太近没有纵深,而且设施、人口稠密,即使“爱国者-3”导弹上的动能拦截弹头击中来袭的弹道导弹,导弹的碎片和残骸也很难保证不落在岛内造成更大的破坏。再者,假设按照美国军方的评估,大陆已在台湾海峡对面部署了800~1000枚左右的导弹,而以台湾军方评估的大陆年产弹道导弹不少于100枚的数量计算,台湾到2012年完成330枚“爱国者-3”导弹的部署,是无法对抗所谓“大陆弹道导弹威胁”的。事实上,自2002年美国退出1972年美、苏签署的《反导协议》继而扩大“爱国者-3”导弹部署的决定,是美国未来在东欧部署“地基中段防御”导弹(GMD)和在东亚部署“宙斯盾弹道导弹防御”(Aegis BMD)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美国借助了“弹道导弹威胁论”采取分摊费用的部署方式,将邻近俄罗斯的欧洲和邻近中国的东亚的驻军逐步替换为美国制造的反导系统,在销售“爱国者-3”的过程中完成反导系统的产业扩张,最终利用技术优势取得在战略核力量上对俄、中的绝对优势。这也是最近俄、中反应“强烈”的原因之一。
应该说,对于美国这种战略调整,无论是陈水扁还是马英九都十分清楚,而对于这笔交易中最大的获益者“爱国者-3”设备制造厂设在阿肯色州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他们也应该更加了解。正是这样,台湾当局设计的“军事防御战略”才会越来越靠近美国的大战略,同时也被美国各种利益集团所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政府将对台军售通知国会时,在美国前五大军火公司政治捐款的列表上,只有排名第一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将52%的捐款(206万美元)给了在金融危机中显见颓势的共和党,而随后排名的4家公司都已将50%以上的捐款给了民主党。因此,美国政府在此时批准向台湾地区出售330枚“爱国者-3”导弹,最大的意义也许就是:让14万名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员工和他们的家属将选票投给共和党候选人麦凯恩。■
(注:阿肯色州是即将开始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最先“开战”的战场之一,而到11月3日,如果美国国会没有异议,对台军售案将顺利通过) 马丁台湾洛克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