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言善辩之辈
作者:苗炜(文 / 苗炜)
丹泽尔·华盛顿导演的电影《伟大辩手》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威利学院辩论队的故事,这支队伍在老师的训练下,凭借唇枪舌剑到处和其他学校辩论,叨叨叨地赢得了很多胜利,最终他们在哈佛大学的主场和哈佛展开了一次辩论。丹泽尔·华盛顿在里面扮演老师托尔森,美国历史上一位诗人,他在学校里教的是文学和演讲,我最喜欢的辩手是里面的亨利·罗威,他博闻强记,老师念出一句诗,他就能说出作者是谁,老师给出一个主题词,比如“爱”,比如“自怜”,他就能引经据典地说出一段名言来,可惜,亨利·罗威是电影里的虚构人物,其他两位主要辩手都是确有其人。
一个是小詹姆斯·法默,争取种族平等大会的创始人。另一个是布科小姐,原型是亨丽埃塔·韦尔斯(Henrietta Wells),她也曾积极参加民权运动,2008年2月去世,享年96岁。《纽约时报》的讣告说,她鼓动丹泽尔·华盛顿出演托尔森,华盛顿称她为“老奶奶”。这位老奶奶说,当年的辩论赛都是纸上谈兵,但也算为推动种族平等做出了贡献。
我喜欢这种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还特别喜欢结尾的字幕,它交代剧中人物的命运,他们经历了一个戏剧性的事件之后,还有一个更漫长的人生。但我可不喜欢这个电影里的辩论赛,每个人说的话都和真理一样,你听正方说得挺有道理,你听反方说得也挺有道理。老奶奶说,辩论赛的好处是,学会说话并清晰地表达自己。而我喜欢的一个作家说过,他没法表达自己,除非能同时表达自己的各个层面。
当年电视上的“大专辩论会”很好看,我们学校也组织过一次辩论赛,我那时年少无知,胆大包天,居然去参加比赛。辩论的题目是“人生该不该冒险”,这样的题目纯粹是扯淡,远比不上“公民不服从的道德性”来得有意思。我当时不懂得,如果言论和思辨没有什么即时的效益,那就会变成少数人的自娱自乐。大家说什么话,思考什么事,总要产生一些效益,如果根本没人管你想什么,也没人听你说什么,那渐渐地你也就屁都不放一个了。我当时是辩论的反方,用老庄的名言论述人应该“清静无为”,说着说着自己汗就下来了,如果我真信奉老庄,就根本不该和别人辩论。
1964年10月1日下午,美国伯克利大学的校园里,有2000多名学生静坐抗议。来自哲学系的马里奥·萨维奥,几次脱下皮鞋,爬上警车顶部,对着静坐的学生演讲。这场运动是美国60年代大学生与政府的第一次大对抗,也是“言论自由运动”的开端。萨维奥从小就想做祭台助手、想成为一名牧师,由此判断,他的嘴皮子很厉害。现在,你可以在YouTube上找到他演讲的视频——1964年12月2日,萨维奥在伯克利的斯普劳尔广场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讲《机器的运转》——“当个人和机器之间的关系变得如此乏味,令人如此厌倦,以至于你无法全心投入,甚至连被动地接受都不能的时候,你要让自己躺在这个机器的齿轮、车轮、杠杆或是任何一种零件上。”
言论自由运动越来越热闹,席卷各大学校园,但萨维奥在1965年4月就退出了言论自由运动的组织,也离开了伯克利。到去世时的1996年,他做过许多不同的工作——书店售货员、酒吧招待、数学老师,在他生命的后30年,萨维奥很少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说,也很少接受采访。他老婆说他“喜爱黄昏、天竺葵、诗人霍普金斯和《星际迷航》”,他儿子的高中毕业典礼上,他倒有一段致词。
1996年11月,他在美国加州病逝,终年53岁。在悼念仪式上,他的儿子纳达夫读了一封故去的父亲写给他的信:“我们任重而道远,因为我们必须告诉人们基本的道德价值,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他去世一年后,萨维奥22岁时发表演讲的斯普劳尔广场的阶梯,被伯克利大学官方命名为马里奥·萨维奥阶梯。萨维奥曾这样谈论自己的第一次演讲:“我不是一个关心政治的人,我参与到言论自由运动只是出于信仰和内心的道德要求。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站起来,发表了第一个演说,我只是不得不那样做。”
在他去世之后,马里奥·萨维奥纪念演讲基金会成立,每年举行一次演讲会。基金会的发起人叫拉尔夫·纳达尔,是个律师,爱护环境,反对核武器,曾经以绿党代表和独立竞选者的身份参加过1996、2000、2004、2008年的美国大选,这样一来,这位哈佛法学院的毕业生就有了好多次演讲和辩论的机会。不过,人们认为他做出的最大贡献是为消费者权益不停地写文章打官司,他和美国食物和药品管理局打过官司,他和通用汽车打过官司。1965年,他写了本书说美国汽车公司太不重视汽车安全,然后和汽车行业的人展开了一场大辩论,这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启蒙运动之一。■ 能言善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