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氧化和苯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王小猪)
我的高中时代经历了两任化学老师,第一个姓窦,第二个姓车,都是很不常见的姓,这让我觉得教化学的人都很诡异。
窦老师为人亲和,上课爱开玩笑,很受学生们喜欢。因为上了年纪,头发都掉得差不多了,加上他的头型浑圆,所以看上去就像个水晶做的足球。阳光洒进教室的时候,他的头会折射出光芒,好多学生都说晃眼,但他并不生气。窦老师本事了得,没有他不知道的化学知识,但他表达能力很一般,经常是讲完一通后很开心地看着学生们:“明白了没?”然后下面就有人问:“何以见得?”老窦不爽,又讲一遍,再问:“明白了没?”下面的反应仍然是“何以见得?”一堂课下来,师生较量很多回合。这种事在我的高中很常见,那里聚集了全北京最牛的教师,但他们全都犯同一个毛病,就是不大会表达。高中化学一上来要讲氧化还原反应,本来应该一个月讲完,结果因为窦老师表达不清,一氧化就是两个月,还原反应眼看就遥遥无期,学生们着急,给窦老师起了个外号叫“氧化窦”。“氧化窦”毫不介意,继续“氧化”,我想这可能是我高中化学没学好的一大原因。
到了车老师的时代,化学就变了味道。车老师身体不好,经常请病假,上课的时候学生不能提问,否则她会急,急了就说不出话来,陷入表达的死循环。我们都觉得她可怜,只好自己多用功。车老师一年四季穿白大褂,说搞化学的人都得穿白大褂,这是专业的表现。讲到有机物的时候,同学们突然发现车老师的脑袋长得像个苯环,就是那种上下都呈尖角的六边形。有一次,车老师请了一个长假,说是犯了低血糖,走着走着突然晕倒,撞到了头,有同学去探病,回来就说,车老师的头撞出了一个大包,苯环撞成了苯酚。虽然我们没有幸灾乐祸的意思,但那几天想到这件事就很开心。
前些年我和“推理之门”的一帮朋友玩在一起,如今我脑子里的那点化学常识更多地是那时候学到的。有人告诉我,氰酸钾是剧毒,可以瞬间致人于死地,中毒后人的嘴里有甜杏仁味道,面色红润,氰化钾与水反应即可形成氰酸钾,这个反应的方程式我一辈子也忘不掉。上高中的时候,车老师找我谈话,说王小猪你英语那么好,怎么会学不好化学。她的言中之意其实是,英语学得好的人,化学都不错,因为他们一直把化学当成英语去讲,分子符号都和外语没什么区别。但我若不联系到实际应用层面就什么都记不住,英语学得好是因为能联系上,化学学不好是因为联系不上。我平生第一次做高锰酸钾加热实验就把手腕烧伤了,按说印象应该无比深刻,可我到现在也不记得高锰酸钾的分子式,问题在于加热高锰酸钾对我来说是一个概念化的东西。相比之下,我却能记住苯环到苯酚的反应,我想这应该和车老师那一撞有点关联。
上大学之后,我不再学习化学。我尊重那些化学从业者的说法,化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离开化学我们谁都活不下去,可我就是讨厌化学,我觉得我现在活得挺好。■ 苯环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