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金矿资源有很大潜力”
作者:蔡伟( 阎凤增少将 )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黄金工业协会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黄金工业已经持续增长22年,平均每年增长幅度过一成,这一持续增长背后的推动力是什么?
阎凤增:在矿业开发里,黄金历来都是首选的矿产资源。无论是新进入矿业的企业还是老牌资源性公司,都愿意把黄金作为矿产开发品种的首选。之所以这样,主要还是和黄金的特性有关。一方面,黄金永远有市有价。尽管黄金价格也存在很大的波动,比如10年来,黄金价格从过去的每盎司270美元增长到现在的近800美元(采访时价格),但虽然波动很大,黄金永远不愁买卖。而很多其他矿产品都经常面临市场过剩的问题。因此黄金开采的风险相对较小,而且投产周期相对较短,能够更快见效。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黄金的开采周期短?我在采访中了解的情况是,某个黄金部队或者地质勘探队,常有10年都找不到金矿的事实。
阎凤增:这个周期在英语里称之为Lead Time,指从勘察到金矿开发需要的时间段。通常铅锌矿从发现到开始投产的时间可能需要10到15年或更长,而金矿平均只要5年,有的甚至能够做到当年勘察,当年投产。能否找到金矿其实是另一个问题。因为在一个地区如果你今年没找到金矿,明年很可能要转移勘探地区,不存在一个地方一直不间断找下去的问题。当你找到一个当年值得评价的目标——我们称为矿体或矿化体,就需要开始工程布设,查明矿体的形态、品位和规模,接着就可以筹备开采。迄今只有甘肃阳山这样的超大型金矿从发现至今仍在勘察,没有投产,但这是非常特殊的现象,不多见。
三联生活周刊:南非的黄金矿产资源储量非常巨大,但从上世纪70年开始开采量逐年下降。相比中国,已发现黄金储量远逊于南非,开采量却逐年增加,已经接近南非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中国黄金工业的迅速发展,是否反而会加速中国黄金资源的枯竭?
( 矿业开发中,黄金永远都是首选的矿产资源
)
阎凤增:这有几个层面的问题。首先,中国地质工作和矿业开发跟南非这样的矿业大国是有差距的,这个差距正是中国发展的空间。中国这么大国土面积,比如西部,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工作条件艰苦,还有很多空白区等待黄金勘察。第二是,我们对现有金矿资源的深入研究还非常不够。中国金矿的开采,目前普遍只达到地表以下500米深度,因为超过500米的开发有很高的技术要求,所以大多数中国现有金矿开采只能到此为止。但是南非最深的西部矿脉已经深入到地表以下3000多米。在那个深度,矿井里已经热得不行,必须通过空调系统降温,这都需要很高的开采技术和成本。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现有金矿产区的深部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三联生活周刊:有一个行业数据显示,仅山东省地表1公里以内的黄金资源可能就有4000吨,你的意思是,如果中国能够达到南非那样的采掘深度,中国金矿的资源量将是另一个概念?
( 20世纪初还在延用的原始淘金方式 )
阎凤增:我本人从来不对中国的金矿资源进行估算。我既不知道这个数字从何而来,依据是什么,对此也不感兴趣。因为我发现,专家们的预言总是一次次被否定掉。这个预测的准确性就和你想预测一个人能活多少岁一样不可信。在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上,澳大利亚一位专家的主题演讲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他说,“资源枯竭论”是一部分人的神经过敏。以我们现在对资源的认识,主要问题是发现矿产和开发利用的能力,以及在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协调管理之间的问题,并不在于有没有矿。这是什么意思?一方面如同我刚才说的,中国西部还有那么多勘察空白区,也有那么多还没有深入勘探和开采的金矿。举个例子,我们刚在山东发现了两个深部金矿,一个叫“山后”金矿,一个叫“大磨曲家”金矿。这两个金矿就都是在过去老金矿下部发现的新矿,深度都在地表800米以下。不仅是金矿,最近有报道说,在辽宁本溪铁矿下发现了新的富铁矿,不但有磁铁矿,也有赤铁矿,品位还挺高。过去专家们一致定论说中国没有富铁矿,现在不但找到了,还是在老矿的深部找到的,这都说明我们现在对矿山的认识还很肤浅。另一方面,非常关键的是,一个矿能否被称之为“矿”,是和经济、技术发展密切相关的。比如过去的卡林型金矿,受选矿技术限制时并不是矿。当选矿问题解决后,卡林型金矿才开始成为可经济开发的金矿。简单说,今天不是矿,明天则有可能成为矿。当选矿技术发生了进步,资源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好比过去有人预言石油只能开采40年一样。几十年已经过去了,石油不但没有枯竭,石油工业的前景还有不止40年。我们不能忽略这样一件事情,就是将来有一天我们也许能够从一捧土内分离出任何一种元素,那时候能否开采也许就变成了成本和技术的问题。你刚提到南非金矿开采量持续下降的问题,我想未来一天我们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是你放心,人类面临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又都将会一个个被解决。要没有这个信念,那人类就只能向自然缴械。
三联生活周刊:或许对其他资源前景的乐观态度并不适用于黄金资源。因为黄金跟其他矿产资源相比有所不同。有色金属类的铜、铁、锌都是消耗性的,但人类迄今为止开采出来的黄金只有少部分被消耗掉,绝大部分作为储备和首饰留在了世上。金矿发现和开采量的增加,是否会日益削弱它的价值?
阎凤增:已开采矿产资源的重复利用是解决未来人类需求的一条出路,黄金更会是这样,但这却不能说会削弱它的价值。因为地壳中究竟有多少黄金,的确有人计算过。很早之前美国化学家克拉克曾计算过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值,被称为“克拉克值”。黄金的量很少,因此叫稀贵金属。但是我们姑且这么认识,那就是这些东西今天全部拿出来,也未必能满足人类的需要。这还和黄金的特殊作用有关,黄金作为货币的作用虽然已经削弱,金本位制也不复存在,黄金作为一般货币等价物的地位消失了,但是我们发现,作为特殊货币等价物,黄金的价值并没有消失。比如1997年当黄金价格降到217美元的超低价时,美国并没有抛售它8400吨的黄金储备。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韩国人“捐金救国”,他怎么不“捐铁救国”?这说明黄金作为特殊货币等价物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在加强。黄金最大的用量还在首饰用金。历史上黄金让人联想到富贵尊荣,今天还没有其他东西能取代它在首饰上的巨大用量。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的黄金工业规模一直被称为“小而散”,和南非、欧美比有什么不同?
阎凤增:“小而散”这个说法,“散”是说对了。所谓“散”就是分散经营开采。一个金矿,有国营、有集体、有个体,总之没有形成规模化。这个现状和体制有关。我到现在都不理解,一个长期施行计划经济的国家,为什么反倒在矿产资源开发上竟如此分散!这本应该是最容易、最应该集约的行业,现实却正好相反。这背后主要是利益分割的问题,非常复杂。而“小”就未必了。我们现在经常统计一个矿有多大,我对此没兴趣,因为大家统计的标准不一样。你说的是一个矿体、一个矿区,还是一个矿带?1500吨的卡林金矿,是美国内华达州西北部那一地区很多金矿的总称。我们要是这么算,那整个山东可能就要算一个矿了,至少招平带是能算一个矿的。
三联生活周刊:你曾提到,一个强大的国家可以通过完善它在国际贸易体系上的结构,从别的国家获取资源。像美国这样本身矿产资源很丰富的国家,刻意保存本国资源,加大在国外的勘探采矿力度。相比之下,中国是否太依赖本国的金矿资源?
阎凤增:有一种说法是,美国人大量在海外采矿,本土资源要留待他国资源枯竭后再开采。这显然是一个非常美妙的构想,但我并不认为美国的决策者是这么想的。虽然客观效果似乎印证了你这种说法,但导致这个结果的还是看不见的手——市场。美国等国黄金开采成本太高,是因为在环境等方面有一系列苛刻的政策。那么政策制定者是不是要考虑保护自己的资源呢,我想它更多考虑到是保护自己的环境。因为采矿,尤其开采金矿对于环境带来的冲击非常大。除了矿山开采后的地貌恢复问题,还有排泄物处理问题。国外采矿对于环境、安全的要求非常苛刻,这些制度造成他们在本土采矿代价高昂,我认为这是外国资本热衷在海外投资的基本原因。不过造成的结果歪打正着,收到了存留本国资源的战略性效果。人类对资源的争夺过去主要依靠战争,但战争过后人们发现代价太沉重,于是开始通过国际合作,用经济贸易手段来解决。战后的日本、德国都学会了通过贸易手段解决资源匮乏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黄金勘探如此艰难,开采环境代价又如此巨大,中国为什么不走日本的道路?
阎凤增:问得很好,但我们有多少钱去买呢?自己采矿不但能够用较低成本得到黄金,还可以解决矿业等产业链上一系列就业问题。这是一个民生问题。没有一个国家的矿产资源可以自给自足,我们也需要从国外获得矿产资源,但首先要立足于有效开发自己的资源,同时兼顾一定的资源战略储备。
三联生活周刊:这是建立武警黄金部队的原因吗?或者说,成立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专门寻找金矿的部队,必要性在哪里?
阎凤增:起因很简单,1979年改革开放时,我们和国外开展贸易缺美元,因此需要黄金这样的硬通货。中国当时不但缺美元,也缺黄金,这件事当时交给王震抓。他认为寻找金矿这样的工作,最见效的就是用部队来干。那时候的部队还有基建工程兵建制,于是中央决定由基建工程兵的两个师加上全国调集的10个地质队组合起来,组成了黄金部队。黄金部队成立后也算不辱使命,自成立以来一直有很好的找矿成绩。当1984年基建工程兵建制撤销后,基建工程兵的黄金部队却一直保存下来,成为今天的武警黄金部队。至于你说的必要性,我想,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吧!
三联生活周刊:这意味着黄金部队在寻找金矿上比地方勘探队有某种优势?
阎凤增:的确是有优势的。现在看,论找(金)矿,可以放胆说一句,武警黄金部队在同行业里算是一支一流的队伍,当然,这其中有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中最后一块需要改革的阵地,可能就是地质勘察。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分开,一个吃皇粮,一个走市场。但是你知道,找矿是见不到直接效益的,只有经过开发才有效益。因此无论矿业公司还是国家,都不可能直接向找矿人要效益。简单说,找矿的人需要“养”。前几年改革的时候找矿队伍没人养了,地方地质队伍马上受到巨大冲击。黄金部队因为是部队体制,受到的冲击较小,不但工种齐全,人才力量也保存得非常齐整。其实从找矿技术和设备上看,武警黄金部队和地方上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关键就在于武警黄金部队保存了核心人才力量,拥有了人才上的密集优势。你要知道,找矿是三个密集的产业:知识密集、劳动力密集、资本密集。除了人才,黄金部队还有国家长期不间断的投资,这让我们可以有计划地改善我们的装备技术水平。
三联生活周刊:黄金部队从1979年成立到现在,国家投入了多少?部队又回报了多少产出?
阎凤增:投入累计起来大致是50个亿。回报多大?我们找到的阳山金矿,仅一处矿权转让就是21.8亿人民币。而在1995年以前,我们找到的金矿都是无偿交给国家,占到当时全国上缴金矿资源量的1/3,价值难以统计。黄金部队和其他地质勘探单位一个最大的区别是,我们勘探到的所有金矿绝不会留着自己开采,而是交给国家。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矿业开发从过去的冷转变为热,黄金部队又怎么能留得住人才?
阎凤增:现在中国的矿业开发的确比较热,地质人员又比较短缺,地质技术人员就业前景非常好,工资都很高,这对部队的技术人员有一定的冲击。作为武警黄金部队,技术人员是主体战斗力。所以部队各级党委都非常重视科技干部队伍的建设,连续几年发1号文件予以强调。黄金指挥部是武警部队人才建设的先进单位。技术人才在这里受到重视的那种感觉,很大程度是在外面用钱买不来的。另一方面部队自从工资调整以后,不但有较高的稳定收入,还有相当多的各种其他福利。其实个人很渺小,所从事的事业和工作的团体影响力更大。比如说如果你做IT,给小老板工作还是给微软做,那感觉是大不一样的。武警黄金部队的影响力和荣誉感,这身军装,对于很多年轻人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录音整理 实习生王诤) 武警阎凤增总工程师黄金部队三联生活周刊中国武警中国资源金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