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黄金国

作者:何潇

(文 / 何潇)

寻找黄金国0( 位于西非塞内加尔的一处露天金矿 )

在近一个半世纪的经济不景气和物价下跌后,公元15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通货膨胀。以现代的标准看,其时的物价上涨显得微乎其微:每年不过1到2个百分点。从公元1500年到1600年的100年间,西班牙的物价总共增长了75%,在欧洲其他地区,增长率则更低。但此种程度的增长依然引发了市民抗议,一些人宣称面包的定价“有失公允”,并将涨价原因归咎于无辜的面包坊老板,认定这些“无良商人”在物价的上涨中获取了更多的金银。《西方的经验》(The Western Experience)一书分析此次通货膨胀,认为黑死病结束后的人口剧增是其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对物价上涨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在此时,欧洲市场上有大量黄金流入。

市场上“热钱”流入的“幕后大鳄”是西班牙人。从“新世界”掠夺来的黄金让他们发了迹,此后,大量的金银经西班牙传入意大利、德国,并影响到整个欧洲。金子的流入缓解了中世纪欧洲长久以来因贵重金属短缺而导致的铸币问题,也引发了几个世纪的“黄金热”。到了17世纪中叶,欧洲大陆的黄金储备增长了1/5,银币储备量是此前的3倍。而这些,对于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以及金融业在意大利的兴起都极为重要。

人们对黄金狂热是历史上这次著名的“地理大发现”的原初诱因,在其初期,西班牙人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1494年,葡萄牙和西班牙签订条约,对“新大陆”进行瓜分,规定佛得角群岛以西100里处从北极到南极的经线为分界线,东侧归于葡萄牙,西侧归属西班牙。这种瓜分带来的是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奴隶贩卖,以及黄金等贵重物品源源不断地运回欧洲。据称,此时世界近一半的黄金都流入了西班牙,是时,西班牙进入了名副其实的“黄金世纪”。

路易斯·德·莱昂修士是西班牙“黄金世纪”的著名诗人,在给萨拉曼卡大学音乐教授萨利纳斯的一首诗中,他表达了自己对黄金的不屑:“当灵魂渐渐认识/并在命运和思考中净化自己/已经陌生的黄金/盲目的庸人崇拜得五体投地/可对我却已经失去了诱人的魅力。”

德·莱昂同时也是修士,他的理想是隐居安逸的生活,而对于众多摆脱不了皮相之见的世人而言,富饶无比的“黄金国”才是他们的憧憬。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憧憬是一种虽然尘世、却十分积极的对幸福的追求。斯蒂文森在《理想中的黄金国》中说:“憧憬,是一种永久的快乐,一种像土地一般牢靠的产业,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年复一年地赋予我们进益,鼓励我们高高兴兴地进行各种活动。”

“黄金国”(El Dorado)来自西班牙语,是与香格里拉一样传奇的富庶之地、幸福之所。故事里说,西班牙探险者曾经到达这片乐土,只见处处黄金铺陈、人人黄金加身。传说开始于1537年,在安第斯山脉(今哥伦比亚),西班牙征服者贡查洛·希梅内兹·德·奎萨达(Gonzalo Jiménez de Quesada)第一次发现了高地上的穆伊斯卡(Muisca)。后来,塞巴斯蒂安·贝拉尔卡萨尔(Sebastian de Belalcazar)等人将穆伊斯卡的消息带回了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故事里掺杂了各路谣传和各种想象,小镇成了大城市,大城市成了国家,最终,穆伊斯卡成为传说中象征幸福、富裕的乐土。

实际上,对黄金价值的认识可以追溯到更早的史前石器时代。人类对黄金的追寻在希腊神话里已经开始:迈达斯国王(Midas)爱金如命,被赐予了点物成金的能力,却最终发现是自寻麻烦。早期关于黄金的描述,经常与东方有关。在《埃及的伪先知》一书,提到公元前26世纪埃及米坦尼王国(Mitanni)的图什拉塔(Tushratta)国王,描述埃及为:“黄金多于尘土。”《圣经·旧约》里则说,黑海的东南角盛产黄金。

13世纪,马可·波罗向传说中的东方行进,来到了中国、印度等国。东方古国的富饶让他双眼迷离:黄金屋顶,琉璃地面,华贵行人,触目所及皆是神奇的造物。马可·波罗是个商人,不是匠人,他把闪光的琉璃看成了闪光的金子。传说给了他心理暗示,使他相信,传说中的黄金国确实存在于东方。1298年前后,《马可·波罗游记》写成,这本描述了东方各种奇异风物的书马上在欧洲得到广泛的流传,并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黄金的觊觎,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爱伦·坡以《黄金国》为题作诗,写盛装的骑士一路高歌,无所畏惧地去寻找这个传说之地。他披星戴月、跋涉千里,可直到老去,黄金国依然只是心上的一块光影。骑士终于精疲力竭,此时,他遇到了先前朝圣者的影子,向其问及黄金国之所在。影子回答说:黄金国在月亮的群山那边,山谷的阴影里:“骑上马,大胆去吧,如果你想要寻找黄金国!”

前往美洲寻访黄金国的冒险者或许并非都是骑士,却都如诗中的骑士一般大胆与无畏,弗朗西斯科·巴斯克斯·德·科罗纳多(Francisco Vazquez de Coronado)就是其中的著名者。1540年,为了寻访传说中锡沃拉(Cibola)的7座黄金城,他探险到了堪萨斯州。而在此之前的1504年,另一个著名的殖民地征服者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已经来到了新大陆。皮萨罗是西班牙军官的私生子,目不识丁,当过流浪者,听说秘鲁印加帝国拥有大量财富,他决定前往。皮萨罗的前往给当地人带去了灭顶之灾——被称为新大陆“黄金之国”的印加帝国为他所灭,这一年是1533年。

皮萨罗的暴行给“黄金生来有罪”的观点提供了证据,却不是其有罪的原因。黄金为人们所诟病的,更多是它给了罪恶畅行的权利。在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里,瓦格纳对黄金的作用做了大于原叙事诗的发挥。在序幕《莱茵河的黄金》里,莱茵河少女守护的黄金戒指被小人族族长偷走,窃贼将黄金制作成戒指并保存下来,因为黄金制作的戒指,可以使他获得统治世界的权力。而海涅诗里那个终日在水边梳理黄金发辫的女妖罗累莱,歌声再如何优美,诱惑力恐也不及黄金带来的权力。

在《老虎的黄金》中,博尔赫斯将黄金称为“宙斯的金属”:“每隔九夜变化出相同的指环/永永远远,循环不绝。/逝者如斯,其他颜色弃我而去,唯有朦胧的光明、模糊的黑暗/和那原始的金黄。”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宙斯的金属”给予了冒险者更多的特权。

1492年,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一世签订了5条协议,其内容包括:“任命哥伦布为他所发现或取得的所有岛屿和大陆的元帅,他和他的继承人永远享有这个职衔及相应的一切权利和特权;任命哥伦布为这些岛屿和大陆的总督和省长,他可以对每个下属官职提出3个候选人,以便西班牙国王选任其一;哥伦布保有这些领地所出产、交换而得和开采出来的一切黄金、白银、珍珠、宝石、香料和其他财物的1/10,完全免税;凡涉及这些财物或出产品的任何诉讼,由哥伦布或他的代表以元帅身份掌握审判权;哥伦布有权向开到这些新领地去联系经商的任何船只投资1/8,取得利润的1/8。”

而在麦哲伦与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订立的发现香料群岛的协定里,人们看到了这样的话语:“特责成你们在属于朕(朕是统治者,在朕的分界线内)的海洋里发现丰富的香料以及朕最需要而且使我国获利的其他东西,……考虑到由于你们的效力,使朕获得很多福利以及扩大我们卡斯提王室的版图,为补偿你们的劳绩和面临着的危险,朕愿下令赐给你们,从你们发现的岛屿和大陆获得的一切利润和收入,以及损税和替朕征收的其他进款中,除去你们负担的开支后,给你们留下1/20。朕也把上述地方和岛屿的钦差和总督官衔赐给你们、你们的子孙与合法的继承人。”

新世界发现者自己也承认,黄金确实拥有特权。“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哥伦布说。

归根到底,特权是经济给的。航海家航行的目的,说白了是“绕过东地中海地区的穆斯林势力,开辟到印度、东南亚、中国、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新航路,直接与他们做生意”,获得黄金等其他贵重物品。而国王们对于他们的支持,也不过是出于从航海获取的巨额财富中分得一杯羹。

在这场黄金争夺战中,英国人晚了一步。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即位,为了对抗西班牙横行海上的“无敌舰队”,同时节省国库开支,她做出了令男人们也感到惊讶的决定:向那些希望去海上探险、寻找“黄金国”的人颁发王室“掠夺许可证”,鼓励他们在全球范围内,以各种手段募敛财富——包括劫掠在内。在此后的45年间,英格兰迅速富庶起来。

得益的还有英国的金融业。此时,欧洲的商业中心在佛罗伦萨,最早的银行也起源于此,而没离开过本土的英国人根本不知银行为何物。可是,在之后的100年里,英国金融业以惊人的速度发达了,这显然与女王培养的“官方海盗”们向国库贡献的一船船黄金不无关系。

沃尔特·雷利爵士(Sir Walter Raleigh)是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著名作家、诗人、冒险家,也是女王的情人、“海盗爵士”中的出色人物。1595年,这个眼里藏着野火的男人来到南美寻找传说中的“黄金国”,并将其描述成一个“湖上之城”。除了黄金,雷利爵士给伊丽莎白带回了另一件宝贝:土豆。在其后的时间里,这两样东西都对英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不同的是,一个多世纪后,雷利爵士所说的“湖上黄金城”被德国科学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证明为误认;而其带回的土豆,在王国各地得到普遍种植,并且,“如土地一般牢靠”。■ 寻找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