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自行车的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张少玲)

偷自行车的人0

每个初到意大利的人都会被提醒,这里除了盛产奢侈品,也盛产小偷。前者致力于拉开贫富差距,后者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这种民间的收入调节方式与政府所通用的税收一样,都有一定的盲目性。至于被偷的人,大多心中抑郁难平,这也与被征税的心情是类似的。

我就不幸被意大利的小偷选中,当了一次被调节对象。威尼斯电影节期间,我租了一辆自行车往返于电影节场地和酒店之间,租车店老板娘反复提醒:岛上小偷无数,哪怕是离开5分钟也一定要锁车,且要锁在柱子上。我谨记她的教导,每日锁车不怠,但仍然在第9天夜晚发现锁车的柱子空空如也。巡逻的警察以不懂英文为由表示无能为力。

鉴于我不认为有哪个警局会把自行车失窃案当回事,而且我租车时愚蠢地押了护照,第二天便乖乖去赔偿。这时才领悟老板娘之前告知的“如有损害,赔偿150欧元”是早有预谋,她很熟练地回答:这是你的问题。赔偿之余,10天的租金90欧元同样一分不少。

电影节举办地丽都岛是个步行一小时就可以穿越的微型岛屿,所有商业设施都指着电影节期间大赚一笔,也包括两个租自行车的店。一辆自行车整个电影节期间租下来要100欧元左右,买一辆其实只需要60?80欧元,但是岛上根本没的卖。

赔了在国内可以买5辆自行车的钱,自然恨意难平。而且老板娘纯熟的态度使我怀疑是她自己偷了车再转租他人,于是我像《偷自行车的人》里的父亲一样,开始了不依不饶的寻找。无论何时何地,我始终扫视着身边的自行车,看到长得略像的就用钥匙去开开看。

第三天清晨奇迹竟然发生。在我丢车的不远处,一辆相似度九成九的自行车婷婷而立,用我那把钥匙一开,锁应声而落。我几乎要怀疑两天来它从未离开过,但骑上它我感觉到它确实曾被偷走的证据:坐凳明显被调高了。接下来有电影要看,我兴奋而紧张地骑走它,找了个安全之地藏匿起来,清晨的微风拭去我额头的汗珠,似乎也有行窃的刺激感。

电影结束,我把自行车送去租车店,老板娘二话没说退了钱,更添可疑。我在停车处贴了若干张小广告,寻找第二个租车人,希望找到他一起与老板娘对质,但直到离开丽都岛电话也不曾响起。我不得不动用二号猜想:一个长腿的意大利男人借用了我的自行车,并在两天后将它停在了原处,在离开我的那两天,自行车先生经历的事情离奇得远超我想象。■ 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