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的“技术含量”

作者:宋晓军

(文 / 宋晓军)

新冷战的“技术含量”0

9月15日,当俄罗斯战略空军的两架图-160“海盗旗”战略轰炸机掠过古巴上空时,俄罗斯军方宣布,当天有20艘舰艇和15架飞机参加的波罗的海演习也拉开了帷幕。对于前者,俄军方发言人特别强调此次两架“海盗旗”并没有携带实弹,而对于后者,继俄军方高层在8月16日称将为波罗的海舰艇装备核弹头,演习开始后并没有多说什么。那么俄轰炸机前往加勒比海和俄舰艇前往波罗的海又意味着什么呢?

按照《纽约时报》军事部主任汉森·鲍德温在1970年的归纳,北约自1949年成立以来,针对欧洲的防御,共经历了“强调常规力量”、“大规模核报复”、“战术核武器防御”和“灵活反应”四个阶段。在这其中,后两个阶段都是基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后苏联核武器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的地面常规力量,用战术核武器作为防御杠杆的。也就是说,以1970年北约在西欧22~24个师的地面部队和不到2万辆的坦克,要对抗苏联40个师和4万辆以上的坦克(这还不包括东欧各国的35个师),尽管有法国的反对,但以西德为主的一些北约国家还是要依靠美国大量的战术核武器,来阻止苏联可能从北德平原的大规模地面进攻。1971年,虽然美国在战术核武器的技术上拥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战略核武器上,苏联以1300枚洲际导弹超过了美国的1054枚,加上强大的地面常规力量,使得美苏双方终于在1972年坐到谈判桌前签署了《反导协议》。这个协议虽然并没有限制多弹头洲际导弹的发展,而只是限制了当时在技术上还远不够成熟的反导系统,但至少“协议”是在承认美苏核平等地位的基础上,开启了军控制度化的进程,而它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冷战”中的缓和。

此后,苏联虽然利用缓和从西方进口了大量包括化工、冶金、汽车、石油天然气、精密仪器等先进技术装备,但并没有忘记在战术核武器技术上的“赶超”。到了上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至少在陆基战术核武器技术和数量上取得了优势,在空基和海基战术核武器的技术上接近了美国(数量上超过了美国)。但在这期间,与中国的对峙、阿富汗战争和东欧驻军的牵制,以及国内一系列政治经济问题,迫使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在1987年12月与美国签署了含有销毁和限制战术核武器象征意义的《中导条约》。1991年6月,老布什单方面宣布美国销减3050枚战术核武器弹头,随后上台的叶利钦,继戈尔巴乔夫1988年开始销毁对西欧最具威胁的SS-23“蜘蛛”中程导弹后,积极响应并承诺销毁了包括全部陆基战术核弹头和部分防空、空基、海基核弹头的1万多枚。到2002年小布什政府撕毁《反导协议》时,美、俄的战术核武器弹头的部署,较苏联解体时都只剩下了20%左右。

关于战术核武器的定义,由于至今没有一个法律意义上对其约束的条约,因此只能大致认为其在当量、射程上小于战略核武器,而且主要用于打击军事目标。由于它的当量可调并可以抑制如放射性沾染、早期核辐射等核爆效应,因此在技术上也比战略核武器复杂。“冷战”后,美国虽然销毁了一些战术核弹头,但不仅很多海基、空基载具都换上了常规弹头并用于伊拉克、阿富汗和南联盟战场,而且正在开发针对所谓“流氓国家”的新型战术核武器。与“冷战”时相比,常规力量大幅下降的俄罗斯直到1999年4月国家安全会议期间,才做出了继续发展战术核武器的决议。随着2002年小布什撕毁《反导协议》,以及通过北约东扩逐渐将反导系统推进至俄罗斯身边,俄罗斯也激活了“冷战”期间被认为是“弱者的武器”——战术核武器。2007年4月,当美国坚持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后,普京曾威胁说将退出《中导条约》为恢复发展陆基战术核武器打开绿灯,当年8月又恢复了可携带战术核武器的轰炸机和舰艇的远航巡逻。2007年10月,俄国防部第12局局长韦尔霍夫采夫上将称:“俄舰艇和潜艇上的所有战术核武器已全部拆除,如果有需要我们准备将其返回给海军。”

8月8日格、俄冲突发生后,“新冷战”一词被媒体广泛用于比喻,如果俄罗斯真的像美国撕毁《反导协议》一样撕毁了《中导协议》,并将战术核武器部署在远航巡逻的轰炸机和舰艇上,那么50年前的某些“冷战”局面可能会再现,不同的只是两个主角调换了位置。■

(注:截至2007年底,俄罗斯共有5390个战术核弹头,其中空军实战部署的为650枚,海军实战部署的为698枚) 技术含量冷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