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它逗乐你,有时它使你悲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殳俏)

有时它逗乐你,有时它使你悲哀0

在奶粉事件之后,“牛奶”再也不能成为激起中国人日常欢乐的一个名词了。曾经的中国,在眼看着战后日本通过发展乳业改变了传统日本人矮小而佝偻的国际形象之后,一直期望靠“每天一斤奶”来强壮中国的大人小孩们。在各类广告和宣传品中,牛奶被塑造成欢乐之源,牛奶也被塑造成健康之源,牛奶更代表了一种西化的、阖家幸福的、富足而小康的生活方式。父母各手持一杯奶,先是敬年老的爷爷奶奶,之后再齐齐把牛奶递给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宝贝的独生子,制造了天伦之乐的至高场面。而自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的那一天开始,牛奶又多了一层新涵义,且牛奶以及各种乳制品的广告也有了一种新拍法——小小个的小朋友拿着牛奶,大大个的体育明星也拿着牛奶,两人相视一笑,同时喝下去,寓意这盒牛奶喝下去,小朋友也能成长为能量无限的奥运冠军。

在我的童年时代,牛奶还不是生活的必备品,而是生活的奢侈品,“每人每天必须喝一瓶奶”的生活理念正由政府大力而默默地推广着,但远不是普通家庭所能做到的。家里的老一辈中,只有一些得到高级知识分子头衔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习惯,以及这样的条件来做到一天喝一瓶新鲜牛奶。在送奶工都是项优越职业的年代,婴儿奶粉更是只有稀少的几个地区才能制造的东西。以生活水平较高的上海来说,作为崇尚洋派的大城市,仍然不敢斗胆说自己能够制造奶粉。四五十年代出生的婴儿喝的是进口的克宁奶粉,到了80年代初期,也并没有什么进展,母乳不足要喝奶粉的婴儿仍然需要通过人到东北等少数能够制造奶粉的地区去专门购买。记得当时,我家里人专门坐火车去东北买的便是当时甚稀罕的红梅奶粉,再过一阵子,连红梅奶粉都买不到了,只能让小孩喝羊奶粉。虽然羊奶粉的味道腥膻扑鼻,但大人们看着孩子喝下去,仍然有种“他吃到了营养”的欣慰感觉。

所以大家都能够体会,在80年代中后期,中国乳业突然地蓬勃发展带给了人们多少的惊喜。中小学校匆忙地组织学生们去参观奶牛场,每天清晨送牛奶逐渐成了压力高、负担大的苦差事,街边的牛奶亭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不仅有鲜牛奶,更有各种酸奶、可可牛奶、草莓牛奶供人选择。后来逐渐从瓶装牛奶发展成更方便更有时代特征的塑料袋包装,每个小孩清早出门上学前,必要先喝一袋放在热水里泡过的袋装鲜牛奶,到了星期六、星期天则可以换成袋装的可可味道或者草莓味道。捧着微温的鲜牛奶去上学,喝起来虽带有轻微的塑料气味,但奶之浓郁却货真价实。更有记忆是,很多中学生的学农就在奶牛场里完成,比如我。每天给牛喂干草,闻着干牛粪的味道,每天除了有当地奶农无私提供的农家土菜当晚餐,还有上下午各一瓶奶油浓浓凝结在纸盖子上的鲜牛奶做犒赏,甚至看到了难得一见的黑白花奶牛产小牛的景象,当时心里的感觉是,牛奶简直就是青春。

所以牛奶带给中国人的惊喜已经够多,而这惊喜需要一点一点地稳步提供,并不需要呼地一下平地就生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乳业大国、产奶基地。当年会给小朋友无私提供土鸡汤的奶农,我们并不需要给他们施加压力到,就连最基本的天然的干净的牛奶都给不出来。我们好不容易将牛奶变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现在却忍不住要将它变成我们怀疑或厌恶的一部分。早知如此,还不如提倡全民喝豆浆,也许不会让人产生非喜即悲的感觉。这就好像某个流行于欧洲大陆的故事所说的,一位法国人受邀到英国乡村某豪宅居住数日,先看到漂亮的房屋,后参观了丰富的书房,又品尝到上等的美食和上等的美酒。最后,主人带他上到阳台,眺望美好景色,并忍不住直言相告,为营造最佳的视觉效果,原有的整个村寨都通过强力手段拆走了。法国人注视着眼前美丽的一切,不禁用费力的英文说道:“Please,never,never cook it(cook在英文里的另一个意思是弄虚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