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隆宝腾的三年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今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在即,其中“皇威万代——清宫珍玩艺萃”的专拍里,一把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格外耀眼。3年时间里,出现3次。
第一次亮相是在2005年10月20日,德国慕尼黑赫尔曼历史公司(Hermann Historica)的拍卖会上。
参加了那次拍卖会的收藏家皇甫江回忆:“那一场拍卖东西比较杂,有来自韩国的头盔、日本的武士刀,还有来自中国的一些刀剑等。据说那些物品是德国一家餐厅老板的收藏,去世后家人委托赫尔曼历史公司进行拍卖。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就在其中。”
赫尔曼历史公司,位于德国巴伐利亚首府慕尼黑,有50多年的历史。在综合类拍卖公司里,它只能算小型拍卖公司,但若以专业拍卖来看,它是目前欧洲最大和最专业的古董武器及军品拍卖公司。拍品以欧洲、阿拉伯和东亚古代武器甲胄为主。
“拍卖那天,我是电话委托,想买那把‘乾隆宝腾’。因为没有专程去看实物,所以报价也比较保守,喊到10万欧元就没再往上加价了,毕竟起拍价才6000欧元。”皇甫江说道,“最后‘乾隆宝腾’被一个欧洲买家以13万欧元买走。赫尔曼历史公司对这个结果非常满意,认为已远远超过他们的预期。”
( 清代“铺练”腰刀 )
半个月后,因为一个展览,这把“乾隆宝腾”的命运开始发生戏剧性的转变。英国伦敦的皇家艺术学院正在举行“盛世华章——中国宫廷艺术展”(China:The Three Emperors 1662~1795),展出了400多件故宫精品文物,大部分展品即使在国内的公共场合也从来没有露过脸。
“当时我们去看了那个展览,其中展出了三把乾隆腰刀。看到那三把刀的时候,我们意识到,此前在德国拍出的那把腰刀,应该是和展出的这三把刀为同一时期、同一批制作的,它们的形制、式样、用料都极为相似。”香港苏富比中国瓷器及工艺品资深专家沈恩文说道,“对其他拍卖公司我们也会相当关注。德国那边拍的时候,我们看过资料,刀柄上方有隶书铭文‘天字十七号’和‘宝腾’几个字。我们知道是宫里的东西,但说实在的,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我们也并不是很清楚。因为在此之前市场上从来没有这类刀出现过,也没有这方面的专门研究,缺乏对照物,所以这把宝腾拍完,大家也没太多想。”
( 清代御用刀 )
说到“乾隆宝腾”,其实总共有90把。乾隆皇帝为告诫后人不忘祖制,崇尚武备,特命内务府造办处设计制作出天、地、人系列的御制金桃皮鞘腰刀。这90把腰刀从乾隆十三年开始制作,到乾隆六十年才最终完成,前后共分4批,历时47年。
“这批御制腰刀是康乾盛世的一个突出表现。腰刀是乾隆帝特为收藏而制作,除腰刀制造精良外,其刀鞘和盛装腰刀的箱匣在制作上也极为严格。腰刀刀鞘为木质,外蒙金桃皮,拼组成‘人’字图案。这个金桃皮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桃树枝条的皮,颜色金黄,就像漆的金漆一样,所以得了这个名字。当时民间传说,金桃皮能避恶驱邪,所以用它做腰刀刀鞘,既有装饰作用,又有永葆江山稳固、威震四方的意思。盛装腰刀的箱匣为楠木所制,左右两端面置铜提手,承以四足雕花座,箱的正面刻总命名。这些腰刀只在乾隆大阅庆典、木兰秋猎、巡幸省方、命将领出征及接见外国使臣时才会使用,是清中期艺术收藏品中的重要代表作。”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启宪说。
( 清乾隆御制宝腾腰刀 )
从武器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古代帝王都与兵器有着不解之缘。而清代皇帝使用和收藏的兵器,是当时全国武器装备最精华的部分,这些皇家兵器除对整个军备起规范和指导作用之外,也体现出皇帝本人对国家防务的重视与否,以及策略的智愚。从一定意义上,也影响了中国古代兵器最后阶段的基本走向和命运。
英国的这次展览,让苏富比的专家们认识到那把“乾隆宝腾”是一件非常重要的艺术品。
2006年4月10日,在香港会展中心苏富比举行的“宝腾隆盛——乾隆珍宝及德安堂白玉收藏专拍”中,这把乾隆御制金桃皮鞘“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第二次出现在公众面前。这一次,苏富比在预展时特意为宝腾设计了专门的展厅,以“皇宫”为背景,一派威严,“当时我们对它的估价并不敢做得太高,定在800万~1200万港元,还是有所担心的。因为对于拍卖一件从来没有参照物的古董,这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事情”。
不过沈恩文的担心似乎多余了。宝腾以4604万港元的高价被内地一位实业家买走,这个价格也破了中国御制工艺品的拍卖纪录。事后这位买家的代理人表示,对于只此一件的古董,委托人不会再把它拿出来,以后它出现在市场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据徐启宪介绍,乾隆宝腾大部分还保存于故宫,只有极少部分流落出去。康熙二十九年(1690)开始,紫光阁便作为皇帝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校射之所,每年十月十八日左右,皇帝在紫光阁前考试武进士马步箭、弓、刀、石科目,择其优秀者充当御前侍卫。乾隆时期,西征南讨,国运达到巅峰,紫光阁的地位就更为重要,达到了它的显赫时期。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便与紫光阁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十全武功”,即是两次平定准噶尔、一次平定回部、两次征服大小金川、一次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一次征伐缅甸、一次征伐安南以及廓尔喀两次受降等。
为了宣扬他的西征武功,表彰成功诸将士,乾隆于二十五年(1760)命重新修葺紫光阁,并于翌年新正,举行了落成典礼。乾隆四十一年(1776),乾隆又把紫光阁抱厦拓宽,陈列了平定金川的战图,并依平西之例,再图形一百功臣像于紫光阁。乾隆还命令把西征将士的得胜灵纛收藏于紫光阁楼上,如兆惠、富德等所用纛幅均有名书其上。还把俘获的军器也藏于紫光阁楼上,大多是甲胄、鞍辔、弓箭撒袋之类,军器上书有所获者姓名,以志永久。紫光阁实际上成了清代的军事陈列馆。
可惜的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紫光阁成为德军的驻地,里面的文物损失殆尽。这把“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做的,原存放在宁寿宫,原编号为“地字十七号”。乾隆五十八年(1793),乾隆下令将其撤出,改为“天字十七号”,从此它正式成为“天字号”30把腰刀中的一把。而后怎么去了紫光阁,其中原委到现在也没人知道。
时过境迁,御制腰刀作为历史遗迹仍沉睡在“皇宫大内”,而“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却是历经风雨。今年秋拍是它第三次出现于市场,对它的估价已经达到了4000万港元。从6万元到4000万元,乾隆宝腾只用了3年的时间。价格的飞涨是人们对它真的了解了吗?有收藏家直言:“这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艺术品,它的文化、历史价值,绝非是现在这个价格能体现的。但肯定不会竞买,因为逐利者,让本该更重要的文化挤兑殆尽。”■ 清朝文物苏富比紫光阁宝腾乾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