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可·波罗带到欧洲的烟火
作者:曾焱( 伊丽莎白一世是欧洲历史上最喜欢燃放烟火的君主
)
17世纪法国有个版画家雅克·卡洛(Jacque Callot),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版画家之一。他年轻的时候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生活,回法国后,画了很多意大利题材以及战争系列。在他留存下来的作品里有一小幅版画,题为《阿尔诺河上的烟火》,刻绘的是意大利阿尔诺河边一次盛大的节庆场面:市民倾城而出,聚在岸上看河中燃放烟花,人群里有平民,也有骑马的贵族和盛装的妇女。画面正中那束树形烟花形态巨大,和现代的烟火已经近似,所谓“火树银花”。卡洛1621年回法国,这幅作品记录的应该是此前经历,证明烟花燃放在17世纪早期就已经成为意大利市民的重要娱乐方式。
不管欧洲各国在讲述烟花历史的时候怎么突出自己,对一件事他们的叙述还是大致相同: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第一个将火药从中国带进欧洲,时间大约在13世纪。因为有马可·波罗,意大利自然也就成为欧洲最早利用火药来制作烟火的国家,有文字记载是1258年。意大利人自己还认为,烟花虽然来自中国,但传入欧洲100多年后,也就是在14世纪,他们制造的烟花技术已经超过了中国。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几乎同时诞生了两所专业教授烟花制造的学校:一所在意大利,以教授制作烟火的手工技艺为主,对学生的要求是精工细作;另一所学校在德国纽伦堡——德国当时是仅排在意大利后面的烟花大国,教学也偏重德国人的思辨,重在鼓励学生创新,寻求新的科学技术来提高烟火制造水平。这两所烟花制作学校一南一北,对欧洲的烟花传播起了很大作用。到17世纪中期,烟花作为娱乐方式在欧洲已经达到了空前普及的规模。
烟花传入英国没有意大利和德国早,但英国上上下下对烟花的嗜好在欧洲也许能排在第一位,尤其是16世纪中期伊丽莎白一世登上王位以后,大不列颠皆为烟花狂。伊丽莎白一世迷恋烟花到了什么程度?她专在王室设了一个掌管烟花制造和燃放的官位,命名“英格兰烟火大师”。之后的一次弑君未遂事件,戏剧性地再次抬高了烟花在英国的地位。1603年女王去世,她儿子詹姆斯一世继位。女王是新教徒,天主教徒在她任内几十年一直受到压迫,詹姆斯一世也没有因为母亲的死而改变国家对天主教徒的政策。1605年,13个英格兰的年轻天主教徒策划了一个弑君计划,把36桶黑火药偷偷运到国会所在地威斯敏斯特宫的地下室,准备在11月5日国会举行开幕典礼时,炸死来开会的国王和他的家人以及一些新教贵族大臣,史称“黑火药阴谋”(Gunpowder Plot)。11月5日早晨,事件败露,盖伊·福克斯等13人被处死。死里逃生的国王和议会于是下令全英国每年11月5日都要点篝火、燃烟花,庆祝国王和议员脱险。一个建立在恐怖事件基础上的“烟花节”就这样诞生,英国人也把它叫做“盖伊·福克斯节”,成了全国性的传统节日,每年各城镇都变着花样娱乐英国人民。2007年“烟花节”前一星期,几个英国科学家花费100万英镑设计了一个克隆历史时刻的小试验:为了验证400年前“黑火药阴谋”中使用的黑火药到底有多大杀伤力,他们在国防部的试验场里搭了一座威斯特敏斯特宫模型,地下用650吨水泥修建了一座与400年前相同的地下室,并按照当年数目堆放了36个木桶的黑色火药,硝石、硫磺、炭的比例也和当年用的黑火药接近。试验结果证明,如果爆炸得逞,威斯特敏斯特宫里确实将无人可以幸免。因为“烟火节”,烟花的娱乐地位在英国更加稳固了。1685年詹姆斯二世即位,这位君王在位时间很短,对烟花的热爱却不输给祖辈伊丽莎白一世,在自己的加冕大典上他也不忘记为王室的“烟火大师”授了一个爵位。英王室这些烟花轶事,都是其他欧洲国家看不到的。
法国也是喜欢在各种节日放烟花的国家,每年7月14日国庆典礼,烟花燃放表演都是法国人等待一年的娱乐大礼包。千禧年倒计时,埃菲尔铁塔在层层绚烂烟火中的“起飞”也成了浪漫法兰西的全球谈资。法国对火药有文字记载的使用,可以上溯到英法百年战争的1346年克雷西之战,法国人在这次战役中开始用火药制造武器。但直到200年后的16世纪,法国人才掌握了用黑火药制作娱乐性烟花的技术,有人做出一种能够吐火的龙,这就是他们最早的烟花雏形。为了让爆炸的光更好看,法国人的方法是在火药里掺进金、银粉末。关于法国最早一次的正式烟火表演是在哪里、什么时间,历史学家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1615年,法王路易十三和奥地利公主安娜大婚,作为庆祝,王室在巴黎孚日广场(Place de Voge)第一次燃放了真正的烟花。这个广场名气很大,雨果后来在那里住过多年,现在的游客都是为看雨果故居而去,没人记得这里曾经为路易十三大婚放过历史上最早的烟花。另有一种说法是,法国第一次正式进行烟花的表演应该在1606年,地点是枫丹白露宫殿的庭院,买单人不是法王亨利四世,而是亨利四世的财政大臣苏利公爵(Duc de Sully)——他1606年受封公爵,烟花应是庆祝他受封仪式的组成部分。也有法国历史学家对此置疑,因为这个苏利公爵是胡格诺教派,向来有节俭的名声,不喜欢寻欢作乐,是个铁面又克己的改革派。在莎士比亚的历史剧《亨利四世》里,苏利公爵是一个重要角色,他是法王登基之前的儿时玩伴,经历传奇。《亨利四世》剧中提到他16岁那年就在巴黎的一场决斗中刺死了对手,后来又在屠杀胡格诺派的圣巴托洛谬之夜幸免于难。亨利四世登基后,苏利手握财权,亨利四世赌博输了,也得从他手里要钱还债。从他一人之下的地位看,为自己受封爵位举行一次前无古人的烟花表演也是说得通的。不管以上哪种说法是准确的,法国燃放烟花的历史都比意大利晚了将近200年。
进入18世纪以后,燃放烟花不再是法国王室的特权,开始演变成一种时髦的公共娱乐方式,只是玩一次烟花耗费巨大,它仍然只能是有钱人的奢侈。法国大革命后,路易十六夫妇和很多贵族都上了断头台,烟花燃放也和其他君主时代的旧制度一样,被共和政权列为需要消灭的特权,几乎看不到了。直到19世纪中后期,拿破仑的第一帝国和拿破仑三世的第二帝国先后在法国恢复君主制度,法国也就慢慢恢复了庆典放烟花的娱乐,此后政体更替,也没有人再提废弃烟花了。188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从孟加拉进口了烟花用于国庆庆典,从那以后,法国政府没再中断每年国庆日的烟火燃放,其他重大场合也确立了燃放烟火的习惯。
( 传说亨利四世的重臣苏利公爵是法国第一个举办烟火表演的人 )
烟火传入美国新大陆,已经是19世纪中期了,以后每年独立日的烟火燃放也成了美国盛大的公众娱乐。发展到现在,很多国家都有烟花行业协会,比如美国、加拿大有国际烟花协会,英国有烟花制造者协会,日本有烟花艺术家协会。一些国家还设立了一年一次的“烟花大会”,比如英国的“烟火节”是在秋季11月,日本的“花火大会”是在每年夏季7月中旬,持续一周。日本“花火大会”有270多年历史,已经成为民俗节日。与中国爆竹起源的故事有点相似,“花火大会”据说始于德川幕府八代将军德川吉宗:公元18世纪30年代日本瘟疫流行,于是幕府在东京隅田川的两国桥畔燃放烟花,用光和声音驱赶恶灵。每年7月的时候,日本各地有将近300个花火大会同时举行,年轻女孩的最大心愿就是一生中和恋人参加一次花火大会。东京隅田川花火大会最古老,规模也最大,每年游人接近百万人,日本各地的花火高手都会赶去献技。■(文 / 曾焱) 烟花亨利四世马可烟火欧洲伊丽莎白一世烟火大会马可·波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