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字体缩小

字体增大
老建筑,是回家的路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有一年,上海市举办“犹太人在上海”的纪念活动,活动期间安排参观“犹太人历史风貌保护区”。来宾中有位92岁的老人,一进入保护区就像久别回家的孩子一样激动不已,没人指路,他迅速找到了自己家的旧址,还一一告诉别人:“瞧,这间房是我们家的,爸爸、妈妈睡大床,这边是姐姐的床,那边是我的小床。”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我真的感谢上海,在我们犹太人被全世界赶尽杀绝的时候,这里收留了我们”。
这个风貌区,就是上海在城市建设中完整保留下来的12个历史风貌区之一,它位于虹口区提篮桥附近。那位动情的老人是美国卡特政府时期的国家银行行长。就因为那次参观活动,老行长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还影响了其他人,同行者中至少有五六家犹太人公司的老板主动表示,愿意到上海来投资保护老建筑,并且都带着感激之情。
像这样的老建筑片区在上海有许多,如被称为“文化名人一条街”的多伦路。这是一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街。在这条区区500多米长的老街上,两侧耸立着一座座铜制的名人塑像以及伟人故居,让人仿佛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多伦路,当时文艺圈的名人雅士如鲁迅、郭沫若、茅盾、丁玲等人都在这里留下过足迹,成为文人圈子颇负盛名的据点。如今,这些富有怀旧味道的建筑虽已被改装成咖啡店或餐厅,但建筑风貌依旧,展现了英、美、法和上海独特石库门建筑的风格。因而,它成为国内外游人寻找老上海时流连忘返之地。
老建筑在,记忆就在,用阮仪三先生的话说就是:“老建筑给城市留了条‘回家的路’。”(文 / 冯雁军) 回家建筑
上一篇:
最大的慈善是给予尊严
下一篇:
留点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