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问题在场馆运行团队里解决” ——专访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副部长姚辉

作者:贾冬婷

(文 / 贾冬婷)

三联生活周刊:奥运会特有的场馆运行模式对北京来说是一个新挑战吗?

姚辉:尽管我们5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大赛经验,但是举办奥运会是第一次。对中国的奥运会组织者来说,如何将中国传统的办赛经验与在上百年发展史中形成的奥运会场馆运行模式结合在一起,是现实的挑战。中国已形成一套大型活动组织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是“条条管理”——管礼宾的管礼宾,管媒体的管媒体,管竞赛的管竞赛,管后勤的管后勤,形成一个树状的单独系统。但这种模式与国际奥委会要求的场馆运行模式不一样。场馆运行是奥委会基本的组织模式,尤其是最近几届,从悉尼开始,国际奥委会的场馆运行模式逐步深化,雅典奥运会成型,到北京进一步规范。

奥运会场馆运行和以往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惯常的组织管理方式相比较,呈现出明显的特性。一是复杂性,场馆运行涉及业务领域众多,各项业务与保障工作相互交错、关联紧密。二是专业性,场馆运行应遵循奥运会特有的运行操作规范,同时需要与国际奥委会、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媒体、转播机构、各类赞助商等方面密切衔接。三是规范性,场馆运行应确保不同场馆同类型服务项目的标准一致,工作流程规范。四是整体性,场馆运行强调统筹整合,不是专项工作简单叠加,空间布置和工作流程要同时满足竞赛、转播、观赛等多方面需求。五是服务性,竞赛组织按照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章程和规则落实,场馆运行团队主要为竞赛组织提供周到细致、标准规范的服务。六是国际性,场馆服务对象包括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各国媒体、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其他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和志愿者等,场馆运行团队要熟悉奥运会运行规则,具备对外交流能力。

“90%的问题在场馆运行团队里解决” ——专访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副部长姚辉0

8月23日,捷克运动员杜布诺娃在跳高决赛中受伤后得到及时救助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奥运会更适合以场馆为单位的运行模式,而不是树状的?

姚辉:这是由奥运会场馆运行的几个特点所决定,运动员多、媒体多、业务领域多……我们的一般业务口有30多个,各个业务口相互衔接、相互交叉,沟通量非常大。总不能成立30多个专门的委员会,什么事情都由上头来决定。

因此,为保障场馆运行的有效落实,北京奥组委提出了“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办赛理念。我们采取场馆主任负责制,由他来组建一个专门团队,负责所有跟赛事有关的工作。面向7大客户群——运动员和随队官员、技术官员、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电视转播人员、文字记者和摄影记者、赞助商、观众,为每类客户群都设计了流线,也制定了各类客户群服务标准和服务程序。90%的问题由团队自己来解决,不用层层上报到主运营中心,提高了整个奥运会场馆的运行组织效率。除非涉及变更赛程、有些大的紧急突发事件,需要外围的统一协调才上报。

“90%的问题在场馆运行团队里解决” ——专访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副部长姚辉1

姚辉

三联生活周刊:场馆运行如何把国际惯例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姚辉: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是,中国人从来没有办过奥运会。我们奥组委主体的这些人绝大多数没有组织过,甚至连奥运会都没有现场看过。只是奥组委前期2004年的时候,往雅典派了极少的一部分人,都灵冬季奥运会也派了一部分人去实习,拿回来一部分理念上的东西。学习国际惯例,然后深入了解我们的国情,把两者结合,设计我们的场馆运营模式。

我们不能照搬西方。人家是商业化的、公司化的运作,雅典是由CEO一个人说了算。我们成立公司不现实,那就要充分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外国人在某些方面羡慕死我们了,因为很多事情他们办不了。墨尔本在英联邦运动会期间就察觉了。我去过这个运动会,他们设立了一个英联邦运动会公司来运作,这个公司和维多利亚州政府一起办公,在一个办公楼里,充分借助了政府的运作能力,公司的人和政府的人每天轮换值班。大家都发现,必须借助政府力量,调动社会的资源,才能办好奥运会。完全按照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纯粹商业化的方式运作,在我们国家没有办法实现,而且做起来也很费劲,好多地方都要增大开支。比如我们北京这么多的场馆、地铁、马路,你能让公司来给钱吗?付不起。你不能把这些记到奥运会的成本上。

而且我们的场馆不存在一个赛后利用的问题。很多场馆设在高校,而高校里面就缺这样一个比较好的室内体育场馆,用于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健身。而改造的那些体育馆——首体、射击、自行车、奥体中心,本来就是国家运动员的训练基地,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地方,利用不成问题。沙滩排球场是朝阳区里的,丰台的垒球馆仅此一个,而且这个标准在北京市内甚至全国都是高标准的球场,所以国内、国际的赛事都会频繁使用这些场地。“鸟巢”、“水立方”在设计的时候就很好地考虑了赛后的利用问题,比如“水立方”可以作为嬉水乐园和小型游泳池,击剑馆本来就是一个大的国际展览中心,比赛台一撤就是一个大的展览馆,现在展会已经订到了2010年以后。网球馆9月份马上就有中网公开赛。射箭、曲棍球这些场地是临时的,赛后要拆除。因此在设计的时候,考虑了服务于高校、服务于人民群众、赛后利用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奥运会的场馆运行模式是如何成型的?

姚辉:我们选择了一个场馆做示范——北京工人体育馆。为什么选这个呢?第一,这是个中型馆,规模适度;第二是一个老馆,本身组织比赛比较多,最早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就在这里举行。从2005年的4月开始,抽调了奥组委的相关部门,设立了一个场馆示范工作小组,开始运营设计。根据不同业务口制定不同标准。细到什么程度?比如说一个运动员来了,下车、走路线、到赛场、更衣、热身、比赛、洗澡、采访、新闻发布会,什么都有。包括什么样的人,给他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服务的程序是什么。像这样的7大客户群,30多个的业务口都要提供服务。到2006年6月份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场馆进度计划的雏形,这时候就开始组建团队了,每个场馆核心的几个人,做初步运营设计。主要是做空间设计,包括分区设计和流线设计,配合硬件和工程建设。接着做详细的运营设计,从进度计划到点计划。这么多房间,这么多区域,分几班,每个班多少人,都要做点计划。比如工人体育馆北门多少安保人员,都用点画上。物资设计,每个房间多少家具,多少电器,都要用点画上。从进度计划,到初步运营设计、空间流线设计,然后做详细设计,包括人员计划、物资计划、赛时的运行计划。场馆里少时几百人,多时几千人,这些人从赛前到比赛结束都要做什么事情,每一个时间点上,具体到每一分钟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在表上列出来。

计划阶段做完后,从2006年底,开始向赛时的团队规模逐渐过渡。但是计划适不适用?我们的演练也是挺有意思的,分业务口来做桌面推演。相关业务口坐在一起,就某一件事,比如说礼宾接待,这涉及交通、安保、志愿者服务、礼宾、医疗、颁奖。大家来设计一个场景,比如说贵宾从国际饭店上车了,谁来通知他,怎么走,谁来接……从单一业务口,到桌面推演,到全业务口的合成演练,再到实战演练。

经过这些演练后,2006到2008年一共举办了46项“好运北京”体育赛事,这是完全意义上的实战演练。通过这46场测试赛,我们一是测试检验了场馆的硬件设施,二是磨合了我们的运营计划,三是锻炼了团队,四是磨合各个方面的工作协调关系。有计划、有培训、有演练、有测试,一直到奥运会召开。

“90%的问题在场馆运行团队里解决” ——专访奥组委场馆管理部副部长姚辉2

8月22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日接待量达50万人

三联生活周刊:场馆运行团队如何构成?

姚辉:悉尼和雅典都只有一个场馆主任,一个竞赛主任,两个人就行了。我们除了这两人之外,还设了设施与环境副主任、媒体副主任、安保副主任、服务副主任,还特别设了属地关系副主任——因为每个场馆都不是孤立的,周边还有属地区县,场馆运行要和城市运行和外围保护运行紧密结合在一起,需要来自属地的干部加入进来作为一个桥梁,内外才能做到无缝衔接。

刚开始可能只有几个人,作为团队的雏形,然后逐步形成经理层。他们是各个业务口的负责人,有从奥组委各部门派的,有属地推荐的,有全国招聘的,举全国之力,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组建了我们的团队。

一个团队少至数百人,多至数千人。主任是奥组委任命的,经理是各方面推荐后团队自己任命的,副经理主管一级的工作干部,就是广纳贤才。我们所说的P1就是奥组委任命了,P2是从各个方面借调来的干部,P3是实习生,来自北京各大高校,他们是“研二”学生,可能要延长一年毕业,学校一年,我们这儿工作一年,再回去写论文毕业一年。还有V,志愿者;C,大量的合同商人、国外的设备提供者、清废的,共同组成一个场馆运行团队。90%以上的问题在场馆团队里解决。

三联生活周刊:场馆与属地如何相互作用?

姚辉:举例说,“鸟巢”外是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外面是朝阳区。场馆是蛋黄,公共区是蛋清,蛋壳是朝阳。

这3层怎么配合呢?出了“鸟巢”就是公共区的范围,那就离不开公共区给的保障,也离不开全北京市的保障,水电气热都是从外面进来的。不能说观众离开“鸟巢”就没事了,如果公共区的组织疏散不好,观众就还是聚集在那儿;同样出了公共区,外面的交通组织不好,观众还是聚集在这里。大家互相配合,互相协调。除了竞赛,那是“鸟巢”自己的事,离开了赛场,公共区和朝阳区就要负责更多,交通、餐饮、引路等。

三联生活周刊:北京奥运会场馆的类型,相互间如何统筹?

姚辉:北京奥运会共有竞赛场馆31个,非竞赛场馆15个。

31个竞赛场馆,只建立了24个场馆团队,就是说有的团队要掌管几个场馆,组建“场馆群”,“群”的各场馆位置相邻,又都在统一的一个安保线内,可以共享相关的工作区域,这是集约化设计的结果。场馆群有5个:五棵松体育馆是一个,棒球、篮球馆挨着;射击馆和飞碟是一个;奥体中心是一个,那里原来是亚运会时兴建的,有奥体中心体育馆、英东游泳馆、奥体中心体育场,3个都在一个圈里;还有北区场馆群,网球、曲棍球、射箭场,这也是在一块的;老山自行车场,上个坡就是小轮车馆,往下走就是山地自行车赛场。一个团队就负责这个场馆群里各个场馆的服务工作,同一拨人不打架,计划安排不会有不协调的地方。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不算一个场馆区,虽然它有一条安保线,这个是比较特殊的。

非竞赛场馆是指不承担竞赛任务,但是要为奥运会直接服务的。比如说,奥林匹克公园公共区、北京饭店、奥运村、新闻中心、安保中心、物流中心、主新闻中心、IBC国际广播中心等等。包括奥组委这个总部大楼,它也是非竞赛场馆。还有40多个训练馆,为运动员提供训练。再有就是服务场所,两个呼叫中心,一个对观众的,12308;还有一个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言服务中心。6个交通场站,22家定点医院,100多家定点饭店。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处理每个场馆的运行规范和个性?场馆间有级别差异吗?

姚辉:奥运会场馆运行有一个特点,就是标准统一。同一类客户群在同一个工作区域内,他在不同场馆应该享受的服务待遇是完全一样的。

大小、区域、竞赛类型不同的场馆在服务标准上没有什么不同。在小的场馆,比如说丰台垒球场、理工大学体育馆,跟“鸟巢”、“水立方”一样,发什么小点心,给什么饮料,什么地方该有冰箱,什么地方该给人提供上网服务都一样。不能说在这个场馆,这个客户群可以吃到巧克力,另一个场馆却只能喝到水,这是不行的。

我们制定了一个通用政策,给每个场馆一个总体要求,然后各个场馆根据项目和比赛时间的不同,去指定自己的运营计划和方案,这就是通用政策和你个性化的结合。比如说其他的颁奖都是有颁奖台的,只有赛艇比赛按惯例是没有这台子的,一、二、三名都平着站,这就是个性化的,国际赛联皮划艇项目就是这么规定的。奥运会是国际奥委会来主办,我们来承办,但具体某一项比赛,在某一个场馆里,是由国际单项体育组织来办的,就是要符合它的规定。

三联生活周刊:如何设定场馆运行中突发事件的预案?

姚辉:我们要求团队做计划的同时,就要把突发事件的预案也准备出来,而且预案要进行演练。比如说停电怎么办?比如说这场比赛非常精彩,延时了,下一场观众的入场和这一场观众的疏散时间交叉怎么办?羽毛球和乒乓球都遇到了,打得非常激烈,延长时间了,那我们就通过志愿者让进场观众稍等一下,那边赶紧组织观众退场,另外注意退场路线别交叉撞一块了。再比如遇到极端天气怎么办?调整赛程的事不是由团队决定的,这是由奥组委和国际奥委会的竞赛日程变更委员会来定。21日下雨,小轮车就没法比了,通过气象预报,知道什么时候变天,他们决定变更竞赛日程,然后第二天一早赶紧通知媒体,广大观众调整观赛。这要求各个业务口做计划时都有相应预案,而且要进行演练,让志愿者工作人员都知道一旦出现这种极端情况,怎么样去应对。■

(感谢实习记者王诤、蒲实对本文的帮助) 奥运会项目姚辉国家体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