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破坏性创造的时代

作者:爱乐

(文 / 小贝)

美国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的人被称作“X一代”,无名的一代、后婴儿潮的一代,他们从小就习惯了看MTV、吃甜麦片,被认为愤世嫉俗、好吃懒做。

《福布斯》杂志说,如今他们都已三四十岁,成了被人遗忘的一代,在他们前面,是被神化、受到赞美的婴儿潮一代,在他们之后,是互联网的一代,没人去注意夹在中间的X一代。《懒人经济学:创造性破坏时代的X一代》一书的作者莉萨·张伯伦(Lisa Chamberlain)则认为,X一代的时代就要来临了,“X一代正在接管时代精神。《一夜大肚》的导演贾德·阿帕图又把逃避工作变得酷起来,摇滚乐队音速青年在时尚品牌发布会上演出,奥巴马虽然不会把自己称为X一代人,但他正在威胁婴儿潮一代对白宫的垄断”。

莉萨的书一半是对被遗忘的一代的颂歌,一半是经济学和文化研究,她在书中记录了这一代人的遭遇和他们取得的成就。X一代运气很不好:他们中的第一批在大学毕业时欠了很多学费;参加工作之后起薪大幅度降低;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的时候,他们在股票市场上的投资中所占比例最高;他们还要为他们的前一代人支付越来越多的养老金。

生活在破坏性创造的时代0

生活在破坏性创造的时代1

《懒人经济学:创造性破坏时代的X一代》

但他们也变得更加现实:经济的不稳定让他们不再梦想变得特别富有,他们学会了用更少的钱过上幸福的、工作和家庭兼顾的生活。他们拒斥对生态不利的大型公寓,喜欢住在郊区,“浪费和愚蠢都是奢侈品,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们都消费不起。问题是要学习用更少的东西过活”。在就业市场萎缩的时候,他们转而从事非传统的、像业余嗜好一样的创意产业,经济的不稳定和摆脱公司束缚的自由使他们获得了优势,让他们变得比他们的父母更幸福、更平衡、生育了更多的孩子,虽然不一定像他们的父母那样有钱。

更重要的是,他们处于经济的“创造性破坏”阶段。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用“创造性破坏”一词描述资本主义如何通过突发的经济动荡来实现自我更新:每一场经济萧条都包含一次技术革新的可能,经济创新不断地从内部使经济结构革命化,不断地破坏旧结构,创造新结构,新的、创造性的观念和企业兴起,旧的、停滞的观念和产业遭到破坏。莉萨说:“工业革命时发生过一次创造性破坏,在信息技术革命时又在发生。X一代已经证明他们的适应和恢复能力非常强,因为他们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拥抱这一轮创造性破坏。”

在经济不稳定的时候,去适应它的一种方式是变得具有企业家精神,自己去创业,把自己的爱好变成生意,如果你喜欢拳击,可以去开一家拳击馆。这样就可以从创造性破坏的牺牲品变成创造性的力量。她列举了一些成功的典型:一位酒店的接线员珍·贝克曼(Jen Bekman)拥有了自己的画廊;一位涂鸦艺术家跟主流艺术圈建立了联系;一位瘾君子成了一名政治顾问。

莉萨在每一章探讨这一代人的一个侧面,经常运用文化产品和社会学书籍说明她的观点。关于X一代的爱情的一章思考了理查德·林克莱特的电影《日出之前》,广泛地引用了斯特凡妮·孔茨的《婚姻史》一书。书中更多的是X一代人的自白。该书将流行文化、统计数字、个人观察和奇闻轶事融于一体,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纽约观察家》说:“你可能会感到别的作品已经记录了这些人的生活,像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戴夫·艾格斯等作家和传记作家的作品。如果你住在纽约,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已经认识了他们,知道他们的动机、他们的奋斗、他们的心理状况和他们的就业情况。”

这是X一代的宣言:“X一代很有追求,想对世界产生影响,他们从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开始,学到一些技能,然后开始将本领用于更广泛的范围。婴儿潮一代就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开始的时候有着美好的梦想和远大的理想,从事抗议活动,但后来就撤退到个人的世界中去了。”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