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尔普斯的成功是个特例” ——专访美国国家游泳队政策顾问

作者:贾冬婷

( 吉姆·斯汀(左) 和尼尔·斯蒂格 )

三联生活周刊:大家都在讨论“菲尔普斯现象”,很多人把他的“超人式”成功首先归因于他独特的身体特征。您怎么看?

斯蒂格:的确,菲尔普斯似乎天生为游泳而生。他个子很高,自由泳的选手一般都是有很高的个子、很长的胳膊和腿、很大的手,这些是共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如果没有这样的体型就肯定不能取胜。有些亚洲选手,身材没那么高大,但也很成功。

当然你还可以列举他的“海豚式”打水,他超常的肺活量等等,但在美国,菲尔普斯还有一点特殊处,就是他和他的教练一对一的关系。在菲尔普斯10岁的时候,鲍博·鲍曼就已经是他的教练了,之后菲尔普斯参加中学联赛,参加大学联赛,他都没有随队的教练,都是和鲍曼待在一起,这一点很不寻常。

三联生活周刊:菲尔普斯是一个可复制的模本吗?奥运会后会把他的成功经验推而广之吗?

斯蒂格:菲尔普斯的成功经验只是特例,照搬他的经验时需要我们特别谨慎。比如,我们说到的“海豚式”打水——有人形容为“第五泳姿”,对菲尔普斯来说那是非常有效的手段,但是对于别的运动员可能并不那么好使。我们给运动员介绍这项技术,结果往往是每个运动员都去练习这项技术,每人都向菲尔普斯看齐,认为那是有利的武器。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怎么用,反而会产生负面的效果。

“菲尔普斯的成功是个特例” ——专访美国国家游泳队政策顾问1

我们的运动员们分布在全国各地,教练员也分布在全国各地,并不像中国那样一对一的关系。一年中只会有一两次,50到300位教练集中在一起互通技术,并不会只针对某一个人。

斯汀:没有人给单独的运动员制定计划,运动员都按照参加奥运会的标准来,还会有专门介绍这些运动员如何训练的指南。但这一点在游泳项目上很有争议。我们有结盟式的训练方式,不同联盟的教练用不同方法。教练会选择自己的一套训练方法,有些教练也会像在中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那样训练。在美国最大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运动员和他们教练之间的关系,这可能比训练技术本身可能更重要。像菲尔普斯与他的教练,是非常成功的关系,教练会在情绪上、心理上照顾运动员的感受。

三联生活周刊:菲尔普斯刚刚超越了“前辈”施皮茨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上的“7金”纪录,创造了新历史。据说施皮茨当时一直在印第安纳大学训练,您认为两人有可比性吗?

斯蒂格:马克·施皮茨是历史上极为成功的游泳运动员,但他却没有菲尔普斯那种天赋条件。菲尔普斯身高1.93米,而施皮茨只有1.77米,低于美国男性的平均身高。我认为,施皮茨更多来自于他近乎完美的技术。

我在想,如果施皮茨当时穿上了“鲨鱼皮”泳衣,掌握了“海豚式”打水,谁知道他能游多快呢?两个人是不可比的,至少在新式泳衣这一点上。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队针对此次奥运会运用了哪些新的训练方式和科技手段?比如高原训练在世界范围内非常流行,听说菲尔普斯也曾在科罗拉多基地进行此项训练。

斯蒂格:在我看来,在新技术应用上,欧洲和日本反倒更先进。我并不认为这是我们成功的原因。其实各国技术差不多,比如通过影像手段来观测运动员在泳池中的表现,在水下从3个角度来看比赛是不可思议的。在运动员训练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他们游泳的信息反馈给他们,这样对帮助他们找感觉比较有帮助。我们在做研究的时候,也可以通过这一设备来测算水的阻力、压力等等,一帧一帧地来算。

至于高原训练,我认为这是一种应该而且正在消失的训练方式。这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奥运会在墨西哥城举行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有很多这方面的研究。但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的数据并没有表明,这种训练对提高成绩是有帮助的。后来多年的研究,并没有证据确信地证明这种训练的有效性。

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中心也有过这方面研究,但是这个过程很复杂。以50米自由泳为例,并没有证据表明对心跳和血液的一些变化相关,高原训练对50米自由泳来说就是没有效果的,这在90%的置信区间内都是有效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训练和比赛看,“鲨鱼皮”泳衣对成绩提高有多大帮助?

斯汀:作为一个教练,我对如何运动更感兴趣。对运动员来说,新式泳衣不是一个激励他们提高的手段,他们或许会认为穿上这个泳衣就可以提高成绩。其实,在美国大学联盟锦标赛(NCAA)上,这种高科技的新泳衣是禁止使用的。我所执教的肯尼恩学院大学游泳队,基本都没有用这些高科技的东西,但是我们的游泳和跳水队曾连续26年赢得全美男子冠军,在女子比赛中也多次取得名次。

而据我观察,女游泳运动员穿那种包着腿的泳衣,对成绩可能会有负面影响,这会成为我们奥运会后的一项研究课题。有件我觉得非常有趣的事情,在看“水立方”其中一场800米自由泳的预赛中,我们注意到一个中国小姑娘,我记不起她的名字了,身材非常小巧。在她那个场次的比赛中,其他运动员都穿着新的高科技泳衣,而这个小姑娘的泳衣是在20年前的比赛中经常看到的那种,皮肤的很大部分都与水直接接触,并不像现在的泳衣把人都给包起来。在众多人都穿新泳衣的压力下,她游得非常好。在我看来,经过训练后,她应该是比较有发展的。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美国队的整体高水平来源何处?

斯蒂格:上世纪50年代末,一些很有想法的人决定训练儿童游泳,于是就有了分年龄组的比赛,8年后美国队就成为了世界强队。现在这是一个常规的比赛项目,我猜大概有5万名参加这种年龄组比赛的运动员,同年龄的队员只能跟同年龄的其他队员进行比赛,比如16岁以下组,分7~8岁组、9~10、11~12、13、14、15以上等等。5万个高中队,高中联赛;900个大学队,大学联赛。总之大约有100万名游泳队员在美国各地的各种队伍里。我们印第安纳大学游泳中心就有这样的训练基地,为6~25岁的运动员提供。某种程度上,我们的游泳队比美国国家队还强,菲尔普斯也曾在这里训练过。美国的游泳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这整个系统。

斯汀:要说有什么不同,我们有一点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不同,那就是美国的高中训练和大学训练。俄罗斯、中国、德国将同等类型的年轻选手集中起来进行训练,但却缺少对团队精神的重视。而这在美国中学和大学很普遍,事实上95%的游泳者都进入大学学习并在大学竞争,即使菲尔普斯也是团队中的一员。这不是单纯的训练所能得到的,或者我们最好说是意志训练、心灵训练、灵魂训练。由于有了高中和大学比赛经历,运动员们习惯于承受高度比赛压力,他们知道如何处理比赛压力,并做好决赛的准备。

三联生活周刊:很多人都在谈论这一届奥运游泳比赛屡创新纪录的现象,您认为这种突飞猛进是何因素影响所致?

斯蒂格:我们研究中心的数据库包括从1964年开始的比赛成绩,通过统计分析来看比赛结果是如何变化的,分析这些变化是如何生成的,然后对即将到来的比赛进行预测。等比赛结束后,我们通过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的比对,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别,以及形成这种差别的原因。这些数据会对运动员备战比赛、分析失误原因、制定未来几年的训练计划等提供帮助。

最近,公众和科学界对游泳比赛中多项纪录被打破的原因都很好奇。为什么是现在?这是一个关于特殊的优异才能的问题?这个纪录到底能提升到多快?这真是一个不平常的现象?打破纪录的比率是空前的?这些新纪录的诞生,是要归因于新的训练方式,还是运动员日益加强的营养?又或者,我们认为那些新式泳衣或是新奇药物,在帮助运动员提高成绩方面在起作用?通常来说,提出这些问题会比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容易,然而,仍然有证据能够清楚解释这个关于“纪录”的问题。

三联生活周刊:是什么样的证据呢?

斯蒂格:基于过去比赛记录的模型,可以帮助解决最近围绕游泳比赛的一个争议。新引进的紧身衣式泳衣导致游泳纯化论者直接攻击此间的商业利益,争论的核心是能否允许游泳比赛中使用含有高科技的泳衣。直到最近,国际泳协在规则上更注重于游泳运动员的泳衣覆盖面积,并强制执行这样的规定。这样的举措是为确保比赛能够受到社会广泛的接受。而最新一代泳衣——这种泳衣据说是用了“低阻力”的纤维和材料——以覆盖运动员大部分皮肤的方式回避了这一问题。基于商业本性和所谓的“知识产权”问题,只有极少的数据可以确定这种新泳衣对游泳成绩影响的程度。因为现有的游泳规定限制使用技术手段提高成绩或改变浮力,所以这种泳衣的生产商宁愿只说细节,而不愿意去谈论关于成绩提高的事情。而那些基于这类泳衣引进之前的数据所构建的数据模型,却可以测量这些新的高科技泳衣能否影响游泳成绩。有趣的是,因为这些新泳衣在2000年前并未使用,因此,当运动员使用了较新版本的泳衣时,运动员和他在比赛中的表现可以被用来检测这些泳衣的使用是否不正常地提高了比赛成绩。

另一个假设可能是,近期由于奥运会所吸引到的注意力和经济利益可能是促进创造游泳世界纪录的催化剂。这不仅是在奥运会之前比赛中创造更多的纪录,同时也是在奥运会(和残奥会)期间所创造的。尽管其他重要的体育赛事,如世锦赛、泛太平洋运动会、英联邦运动会等,都有游泳项目,但是在公众心目中,奥运会游泳比赛仍然是最高水平的,同时也是给运动员带来最多经济赞助的机会。■(文 / 贾冬婷 实习记者:李凌达) 菲尔普斯游泳教练游泳菲尔普斯施皮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