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股市重回廉价时代
作者:谢九2008年8月8日,中国股市在“维稳”数天之后,在北京奥运会开幕之日突然大跌,让众多期待奥运行情的投资者遭受当头一棒。随后的两天是奥运会全面展开的日子,而对投资者而言,则是一个有些不寻常的周末,股市在奥运会开幕当天大跌之后,他们依然充满期待,认为管理层会在周末出台救市的利好。让投资者失望的是,市场在周一开盘后再度重挫,数百只股票再次集体跌停。
在奥运会期间目睹股市大跌而没有出台任何救市政策,其实已经非常鲜明地表明了管理层的态度。在奥运会开幕式次日,新华社发文劝诫投资者“逐渐从心理上摆脱对政策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投资者予以暗示。尽管关于是否应该救市的话题还会无休止地争论下去,但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时候放弃救市的幻想了。
对于一个各方面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的新兴市场,贸然以最市场化的方式来对待,多少有些超前意识。告别政策市,短期内阵痛难免,奥运会期间的大跌已经予以证实,至于阵痛期会有多长,长期效果又会如何,是否真能将中国股市改造成理想的市场化,也只有时间才能给出答案。不过对投资者而言,至少有一样好处,那就是不用再去博弈所谓的政策底,而是可以更专注于宏观经济以及上市公司本身。
经历过前两年牛市行情的投资者大概都有过这样的感慨,在很多公司的股价飞涨之后,很多人会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在股价便宜的时候买入,比如牛市启动前的2005年,低于10元甚至5元的股票遍地都是,但那时并没有太多人敢于买进。在过去两年的牛市行情中,当众多公司的股价都动辄站在30元以上甚至更高时,踏空的投资者往往会望洋兴叹,不知道公司股价何时还能再回到过去的低价?但是,当那些高高在上的股价果真跌回到两年前的水平时,投资者再次面对几年前的那些廉价筹码,却反而失去了买入的勇气。按照简单算术法推算,目前沪深两市的平均股价大概为9元,以绝对股价看,中国股市重回廉价时代。
如果是一位坚定的长期价值投资者,在面对中国股市上几乎是历史最低的市盈率水平时,自然会毫不犹豫地进场,但是短期内,政策断奶期带来的阵痛或许还将持续,在习惯了近20年的政策市之后,投资者总相信政府不会放任股市下跌,一厢情愿地认为管理层总会在某个时间出手救市,而奥运会期间的大跌无疑粉碎了投资者的幻想。所以,市场就呈现出这样一种局面——成交低迷,无人抄底。
救市与否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市场的走向,比如单边征收印花税之类的举措,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效果,但是可以给投资者极大的信心鼓舞,而市场目前最为缺乏的就是信心,没有外力催发,单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在短期内走出反转行情。投资者信心丧失殆尽之后,市场连续不断的大跌也就毫不意外了,尽管从价值投资角度看,这已经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市场。
如果市场的问题交由市场自己来解决,那么,也只有中国的宏观经济和上市公司业绩出现明显回暖的迹象,市场的力量才能最终显现出来。尽管中国经济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悲观,但是外围经济的恶化和中国自身的宏观调控,还是让众多投资者忧心忡忡,尤其是国内紧缩的货币政策,几乎成为悬挂在股市上方的一柄利剑。紧缩政策何时松动,也成为投资者判断股市走向的重要风向标。
8月15日,央行发布了《2008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对下半年政策进行展望时,提出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微调”。在货币政策紧缩近两年之后,央行有关“微调”的说法让外界浮想联翩,这是否意味着货币政策将会就此从紧缩转向放松?答案显然没有这么乐观,微调就是微调,并不等于放松。
在央行的“报告”公布前,市场已有关于调整今年信贷规模的传言,声称“下半年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即便市场传言属实,这样的调整幅度其实也只是正好符合“微调”,而不是“放松”。最近几个月的通货膨胀虽然连续环比下降,7月份的CPI回落至6.3%,但是绝对值依然不低,尤其是距离4.8%的目标仍有相当距离。而且,PPI依然保持高位运行,给CPI指数继续施加压力,对于以反通胀为目标的央行而言,如果CPI没有回落至6%以下,紧缩的货币政策恐怕很难有放松的空间。正如央行在报告中所说,目前引发价格上涨的因素依然存在,资源能源价格扭曲矛盾仍在继续累积,且要素成本上升也较快,通货膨胀风险不可忽视。
至于让市场充满想象空间的“有保有压”,其实并非针对所有行业,而是具有极强的针对性,“有压”是指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进行限制,“有保”是指增大对“三农”、灾后恢复重建、小企业、服务业、自主创新、节能环保等的信贷支持力度。
目前期待货币政策松动的不仅是股市,房地产行业以及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无不等待信贷政策松动,但是和整个中国宏观经济相比,这些领域的短期阵痛都只能暂时忍受,信贷政策不会为房地产和中小企业松动,更不会为股市松动。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了股市在中国经济的地位,也就可以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长期来看自然不应悲观,从外围环境看,国际油价从接近150美元的高位快速回落至110美元附近,其他一些大宗商品价格也随之回落,这将极大减轻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下一步理顺资源要素价格提供了一定的调整空间。美国的次贷危机在“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暴露风险之后,其实已经处于不可能更坏的境况,即使是在过去半年时间内,美国次贷危机给中国贸易顺差带来的影响也并没有想象中巨大。今年前7个月,我国累计贸易顺差123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9.6%,下降幅度显然没有人们想象的悲观。中国股市总是容易陷入过度反应的情绪,比如外围经济恶化,中国股市立即下跌得比当事国还多,比如说通货膨胀加剧,中国股市的跌幅甚至超过越南。中国股市今年以来的跌幅,已经过度体现了中国经济应有的困难。
再来看国内经济,国内生产总值在经过连续几个季度的增速回落之后,经济过热风险已经消除,同时,中国经济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不合理的增长格局,也开始有了明显改善,在外需放缓导致贸易顺差回落的同时,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越来越强劲。今年1~7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9672亿元,同比增长21.7%。这一数据说明,在外需放缓的同时,我国的内需市场开始有效启动,这也正是我国经济发展所期望的方向,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所占比例过重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弊端所在,潜在的庞大内需市场一旦有效启动,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投资者在目前的点位上仍然不愿意入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落入估值陷阱。也就是说,现在大盘20倍的估值水平虽然看起来很低,但是如果上市公司业绩在未来几年持续下降,那么,到了今年底或者2009年甚至2010年的时候,大盘的市盈率将不再只是20倍,而是有可能逐年上升到30倍。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现在20倍的市盈率水平依然不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安全边际。
对于成熟的投资者而言,估值陷阱的确不得不防,不过具体到中国股市,发生这种估值陷阱的可能性并不是很大。比如去年底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我国南方发生冰雪灾害时,很多投资者就开始预期今年上市公司业绩会大幅下滑,但是从今年已经披露上半年业绩的公司来看,很多公司的业绩增长依然强劲,并没有出现人们想象中的悲观景象。不过中国股市的上市公司结构并不合理,一些大盘股比如中国石油等占据了过大的权重,一旦这些大盘股的业绩下滑,将会严重影响市场的整体水平,尽管其他大多数公司的业绩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如果权重股的业绩大幅下滑,有可能将整个市场带入估值陷阱。权重股大多集中在能源、金融和地产等领域。能源行业的问题在于要素价格扭曲,比如石油、电力和煤炭等行业的价格都面临或轻或重的行政管制,解决能源行业问题的关键在于要素价格改革。金融和地产的突出问题在于紧缩的货币政策,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货币政策何时能够松动。
于是,目前的市场便进入这样一种状况,一方面要度过政策断奶期的适应阶段,一方面要等待宏观经济好转的明确信号,所以,盘整或者下跌也就成为市场的常态。■(文 / 谢九) 经济股票股市投资中国股市货币政策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