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流美元

作者:邢海洋

回流美元0

8月11日,黄金跌破了维持近一年的850~1000美元/盎司的高位震荡区间,随后的一周更下跌100美元,低见777美元/盎司。货币市场抛非美货币买入美元的风潮很快便波及贵金属市场。

此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8月8日正是美元大涨的日子,欧元/美元从1∶1.53涨到1∶1.50,创下了8年来最大单日涨幅;澳元/美元从1∶0.91涨到1∶0.88,一日内涨幅接近3%。此前5个月的时间内,欧元/美元都在1∶1.53到1∶1.60之间波动,一个强势的突破足以证明弱势美元的逆转。资金从非美货币乃至黄金回流到美元也就顺理成章了。此后的汇率动态也证明了这一点,截止到8月15日,欧元/美元已经涨到了1∶1.47,澳元/美元则涨到了1∶0.86。不过,石油、农产品和贱金属等大宗商品却在这一轮汇率波动中相对平稳。8月11日的油价只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0.5美元/桶,大豆甚至小有上升。

分析大宗商品、汇率和贵金属的涨跌次序,也就很容易勾勒出此轮美元转强的原因。7月中旬,石油开始下跌,当时的美元指数还在低位徘徊,7月底8月初石油已经跌幅甚深,且毫无转强征兆,此时的美元才开始了升值的步伐。不难推论,美元上涨虽与大宗商品的弱势互有因果,却是“卖美元,买商品”资金惯常趋势的逆向流动,当商品市场上的投机资金找不到投资渠道的时候,大量资金开始回流美元,于是使全球汇率市场发生了逆转。这一流动中,投机者最先抛弃的是非美货币,而黄金的最终被抛弃,只不过是美元回流的余波而已。

欧元只用了二十几个交易日就狂跌1300点,可谓一泻千里,历史上都难找到如此大的动荡时刻。究其原因,除了油价下跌引起资本回流美元,欧元区经济衰退才是资金流动的最大推动力。欧盟统计局8月14日公布的初步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欧元区经济比前一季度下降0.2%,这是自1995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欧元区经济首次环比出现负增长。对于如此差的经济表现,经济学家多归因于大宗商品价格高涨造成的成本压力,7月份,欧元区通货膨胀率高达4%。就在欧元区数据发布后仅数小时,美国经济数据显示,CPI年增率达到5.6%,为1991年1月份以来最高值。如此出乎意料的大幅上涨,降低了美国通胀压力迅速减轻的希望,意味着美联储决策者将继续担心物价上涨。美联储将因高通胀而升息,欧元却因经济减速而不得不维持利率不变,对两大中央银行不同的政策预期于是引发了资金的转移。

此前,投资者多把眼光盯在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上,忽视了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殊不知,美元持续了7年的下跌早把欧元区置于“高处不胜寒”的境地。欧元区15国区内贸易还可以勉强维持,但区外的贸易却越来越陷于被动,今年初,欧元区对外贸易连续失利,继2007年12月份出现41亿欧元的外贸逆差后,今年1月份外贸逆差额升至110亿欧元,创下自1999年欧元问世以来的单月最高纪录。随后虽有好转,但到了5月外贸逆差再次回升,达到46亿欧元,欧元区外贸出口遭受的强势欧元压力越来越大。

美元一再贬值,早已偏离了其内在价值。按今年6月《经济学家》发布的“巨无霸指数”,欧元区汇率相对美元已经高估了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欧元汇率也高估了30%。美国货币当局维持如此“低价”美元,除了托高乃至孤立欧元,以摆脱自己的次级债危机,似乎看不出别的原因。美国也做到了,至少其经济增长数字远好于欧元区,美国商务部公布的美国经济2008年第二季度按年率计算增长了1.9%。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财政部长鲍尔森表示,美国经济最艰难的时刻也许已经过去,美国不会陷入明显的衰退。也正是这个时候,过低的汇率引来的高成本、高通货膨胀成为美国货币当局最需解决的问题。6月初,伯南克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演说中“罕见”地提出强势美元政策,而通常汇率政策是财政部分内的事。对伯南克的言论,汇市交易员自然是心领神会,美元的由弱转强在那个时候已经埋下伏笔。

全球资金回流美元,欧元区经济暂时得到喘息时机。而美国,随着美元升值,加之大宗商品价格随着投机资金开始退潮,将可得到平抑通胀的机会。然而,这却是以非美国家的经济“硬着陆”为契机的。西班牙房地产业崩溃,日本第二季度2.4%的经济收缩,英国的经济萧条,都和这一持久的美元欧元僵持有关。一轮弱势美元引发的商品投机,也终于物极而返。■(文 / 邢海洋) 美元欧元经济学回流美元大宗商品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