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19”重现日本?
作者:宋晓军比起派拉蒙公司1990年推出的虚构影片《猎杀“红十月号”》,该公司在2002年花费1亿美元打造的再现苏联核潜艇真实事故的《“K-19”:寡妇制造者》票房要惨了很多。但有意思的是,一艘曾参加过前者拍摄的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休斯顿号”,最近被发现了有放射性的冷却水泄漏。8月1日13时,日本外务省接到美国政府的通报称曾经在日本港口停靠过的“休斯顿号”在7月17日被发现了有泄漏现象。8月7日日本方面称,根据从美国方面获得的信息,“休斯顿号”从2006年6月就发生了泄漏,而且停靠过日本横须贺、冲绳和佐世堡3个港口。这一消息,对唯一遭受过核袭击而随后还要“接待”美国核动力航母和多艘核动力潜艇的日本来说,会不会有“K-19”再现的恐惧呢?
1961年7月4日,苏联弹道导弹核潜艇“K-19”在挪威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时,核反应堆舱一回路的冷却泵发生故障,造成反应堆活性区急速升温,当时艇上有3枚核弹实弹,一旦发生爆炸将危害周围100公里范围的地区(包括美军在挪威的基地)。在这种紧急情况下,“K-19”潜艇上的官兵冒险进入反应堆舱,用2个小时安装了临时冷却系统避免了灾难,但其代价就是先后有14名艇员受到辐射死亡。目前世界上所有核潜艇都采用了压水式核反应堆,其原理是通过核燃料的核反应产生热能,将密封在反应堆舱的一回路管路里的纯净水(与核燃料棒直接接触)加热产生热能,随后热能通过蒸汽发生器里的管路将不与燃料棒接触的“干净水”变成蒸汽,蒸汽通过喷嘴喷出经管路进入机舱的二回路。蒸汽进入二回路后,变成两路经过海水冷却后分别驱动发主汽轮机和电机,经过减速齿轮后驱动潜艇螺旋桨。前者的能量流程为:核能—热能—动能—机械能—动能;后者为:核能—热能—动能—机械能—电能—动能。目前除法国核潜艇单一采用后者外,其他国家的核潜艇都是两者兼有。如果直接用一回路的水产生蒸汽,就是沸水式反应堆。
已经有两年泄漏历史的“休斯顿号”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虽然美国海军最新公布的资料显示,“休斯顿号”在母港关岛的泄漏浓度为8微居,在珍珠港为0.4微居,在日本的3个港口为0.605微居,而且此前美国海军发言人也称泄漏的水并不是直接来自一回路。由于直接与核燃料棒接触的一回路纯净水不仅要带出热和冷却反应堆,而且还要慢化中子参与链式反应,因此一回路的水放射性显然要非常高。但是美国海军并没有说明这些水是不是由于一回路管路出现裂缝渗入进了阀门有问题的二回路,而这恰恰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根据以往的记录,大部分核事故的诱发都来自一回路。
虽然使用压水堆可以在结构上保证核潜艇设置由数百吨铅包裹的反应堆舱与机舱隔离,但是两个舱相互连通的数千根管路和管路上的数百个阀门一旦出现问题,特别是处在反应堆舱的一回路的管道和阀门出现了问题,就可能出现泄漏的危险。核潜艇的反应堆与核电站不一样的是,由于体积的限制并经常要控制潜艇加速与减速,所以它的燃料棒的浓缩铀的浓度要高一些。这就造成一回路的管路和阀门受到强辐射,而强辐射会使金属脆化进而产生裂缝。虽然管路和阀门都采用了昂贵的特殊金属,而且管路由于重量的限制不能做得太厚也加了衬膜和衬壁,但是对于长期使用核潜艇而言,其危险系数会随着艇龄增加而加大。
平均单价2.2亿美元的洛杉矶级核潜艇,是美国目前量产最大的一型核潜艇,共62艘,目前在役的还有49艘。从1976年11月第一艘“洛杉矶号”服役到1985年7月第31艘“火鲁努努号”服役的艇被认为是第一批艇。由于这批艇上的S6G核反应堆加装是D1G-2堆芯,而后面建造的潜艇装备的是D2W堆芯,因此按照美国海军冷战期间的计划,第一批艇在堆芯失效后将进入备役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1982年9月25日服役的“休斯顿号”和8月4日停靠在日本遭到抗议的“拉霍亚号”(1981年10月服役),都是属于第一批艇。而目前替代第一批艇的单价在22.1亿美元的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刚刚有4艘服役。对于在8月9日刚刚纪念完遭受核袭击63周年的日本民众而言,如果为了减少“K-19”重现的恐惧,恐怕只有寄希望于美国加快弗吉尼亚级的建造了。■
(注:弗吉尼亚级核潜艇的第5艘——“新罕布什尔号”将在8月31日比计划提前8个月交付美国海军)(文 / 宋晓军) 重现日本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