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乐奥运的安保代价
作者:吴琪慕尼黑的黑色记忆
1972年9月4日夜,6名从黎巴嫩难民营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年轻巴勒斯坦人,到达靠近慕尼黑火车站的沃尔夫伊甸园饭店的一个房间,等待着之前毫不知情的命令。巴勒斯坦秘密部队“黑九月”的成员达德将武器弹药、食物和急救药品分别塞进8个运动包里,每个运动包上都有奥运五环的标志。成员伊萨告诉6名敢死队员:“从现在开始,把你自己当成死人,一个在为巴勒斯坦争取自由的活动中牺牲的烈士!”这些“黑九月”成员在9月5日凌晨3时30分,搭乘的士向奥运村进发。
当时的慕尼黑正试图向世界展示一个和平奥运的新形象,几乎没人预料到奥运村会成为恐怖分子的袭击对象。虽然39岁的联邦德国警方的心理顾问乔治·塞伯博士曾预测了26种危险情况,但是这位慕尼黑奥运安全顾问的设想在当时不仅没有引起重视,还被认为过于离奇。塞伯设想的情况包括绑架、劫持人质、劫持飞机、遥控炸弹等。塞伯设想的第21种情况的细节是:某天早晨5点,十几名武装的巴勒斯坦人爬过奥运村的铁篱笆,侵入以色列代表团所驻的大楼,杀死一两名人质,要求释放被以色列监禁的巴勒斯坦人,并要求用飞机把他们送往某个阿拉伯国家的首都。塞伯还预测,即使巴勒斯坦人没有解救出他们的人,他们也会将行动变成一种政治示威,准备去牺牲,无论如何不要指望他们会投降。
塞伯的设想在当时真的上演——“黑九月”的突击队员甚至不用炸弹炸开以色列代表团的公寓大门,因为大门一撬就开了。之前他们在6箱行李中藏着冲锋枪、半自动冲锋枪和子弹,居然顺利通过了法兰克福的海关检查。达德等人谎称自己是巴西人,要进奥运村看望老朋友,就这样被善良的门卫放行,两次进入奥运村勘测地形。他们记下了每个房间的细节,包括电话接口的位置,每个窗户的视野范围。直到9月5日巴勒斯坦恐怖分子进入以色列代表团公寓,开枪打伤了一名人质,甚至两名以色列人死里逃生跑到其他代表团住处打电话报警,警方才知道出事了。
恐怖分子把手无寸铁的以色列代表团人员赶到了两层公寓的1楼,联邦德国警察立即包围了奥运村。5时零8分,在袭击发生一个半小时后,“黑九月”首席谈判代表萨伊把一张纸从阳台扔下,纸条上列着以色列监狱中关押的234名罪犯的名字。联邦政府立即成立了一个危机处理小组,但是以色列总理梅尔拒绝与恐怖分子谈判,德国人只好自己解决这个难题。危机处理小组想出了好几个办法,却被萨伊拒绝,因为知道所有电视台都在对这一事件进行直播,恐怖分子一再推迟最后期限。警方的13名警察装扮成运动员试图从导热管进入被劫持者占领的31号楼,他们好不容易爬到屋顶的通风孔时,没想到由于各大电视台直播,恐怖分子把他们的行动看得一清二楚,警察只能从导热管里退出。
在恐怖分子的威胁下,德国警方答应用两架直升机把他们送往自己的军用机场,然后换乘一架波音727飞往开罗。
慕尼黑市警察局副局长沃尔夫负责机场的解救计划,他安排了17名乔装为空乘人员的警察,准备最后的营救。但是当时毫无反恐经验的队伍很难实施解救,在直升机到达前的15分钟,波音飞机内的17名警察发生内讧,他们都想躲在飞机后舱,害怕门口会有手榴弹炸到自己。而扮演驾驶员的警察也强调,他正好处在后舱警察的射击线上。警察们还认为,他们所穿的汉莎航空公司的制服也不一样,毫无疑问会引起恐怖分子的怀疑。于是17名警察来了一次集体表决,一致决定放弃行动,不愿意参加这次无异于自杀的解救行动。
身负重任的5名狙击手成为解救人质的最后希望,可是警方匆忙找到的5名狙击手2名来自警察防暴队,3名是警局官员,都没有受过正规狙击手训练。当指挥官沃尔夫下令开火的时候,只有3名狙击手听到了。恐怖分子尽可能射掉了机场的照明灯,狙击手连夜视仪也没有配备,根本看不清现场。前去救援的装甲车却被看热闹的车流堵在路上,一些救援人员因为情报不清晰,跑去了其他民用机场……最后9名人质全部被恐怖分子击毙的结局,成为奥运安保历史上永远的伤痛。
慕尼黑惨案的细节直到几十年后才被逐渐披露,巴伐利亚州的公诉人仍然在为惨案奔走,希望揭开更多的秘密。而惨案发生后,当时的联邦德国和奥委会饱受世界舆论的批评。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因为一场毫无防备的恐怖袭击,被看作奥运安保工作的一个分水岭。
安全问题有多大?
1972年慕尼黑惨案后,接下来的主办方应对奥运如临大敌。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组委会动用了超常的警力来执行任务,不得不为安保工作付出昂贵代价。运动员从奥运村到比赛场馆均由全副武装的军警接护送,以色列代表团被全副武装的加拿大皇家骑兵重重保护。罗马尼亚的体育明星科马内奇,除用军车接送外,还动用武装直升机“保驾”。这时的加拿大正处在经济萧条中,物价暴涨,建筑工人长期罢工,再加上奥运工程管理不善,建设费用大大超出预算。
当时蒙特利尔市长德拉保认为,奥运会不该花费天文数字的经费,德拉保市长最初估计奥运会只需要1.2亿美元,这样不会让加拿大纳税人负担一分钱。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最终蒙特利尔奥运会花费了12.7亿美元,造成巨大的财政亏空,该市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才把这笔债务还清。在经济上如此得不偿失的奥运会,使得原本热情高涨的申请国开始对奥运望而却步。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由于美国带头的联合抵制运动,使它成为奥运历史上一次投资最大、收益最小的奥运会。这届奥运会由于安保措施严密,并没有出现安全问题,但是莫斯科奥运竟然花费了90多亿美元。
好在彼得·尤伯罗斯的创举开创了民办奥运的历程,尤伯罗斯充分利用了美国职业体育形成的机制,奥运会从此开始赢利。这样也保障了主办方能够承担起奥运会几乎越来越高昂的安保费用。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用于安全防范的经费近1亿美元,几乎占奥运总开支的1/5。洛杉矶给奥运会“戴上钢盔、披上马甲”的做法得到普遍认可。虽然经费由企业承担,政府没有任何补贴,也未向纳税人征收附加税,但是为了防止慕尼黑事件重演,这届奥运会的安保成本还是大大出乎主办方的意料。
洛杉矶奥委会内部有自己的安保部,对奥运村、赛场以及训练场提供安全检查等,开支并不大。不过奥运场馆以外的城市安全和社会治安,落在了洛杉矶警署、市政府及好几个城市的警署肩上。主办方越来越意识到,奥运安保不等同于某个大型活动的安全保卫,它要求整个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整体能力。为了吸取慕尼黑的教训,洛杉矶奥运会安保机构成立了一支精干的人质救援队。在FBI的协助下,洛杉矶警方设立了一个安全计划委员会,下设情报、应变反应、安检、空中支持、爆炸物检测等机构。“反恐怖行动中心”监视40多个国际恐怖组织的动向。安保费用一超再超。
美国警方从全国60多个政府部门和私人机构抽调了1.7万名警察和私人警卫,以及8000多名不带武器的大学生。比赛期间,美国海陆空三军一起出动,特工人员乘坐直升机在空中巡逻,机上配有“红外线伸缩式滤光器”,对赛场内外的人员进行扫描。百艘海岸警卫艇日夜在海上巡逻,以禁止载有危险品的船艇进入洛杉矶和长滩港。
洛杉矶奥运会是一次在安保方面投入巨资、风平浪静的奥运会,它为今后奥运安保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
经过前两届大规模的抵制风潮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全球化特征更明显,非政治化的奥林匹克精神似乎在回归。汉城奥运会开创了官办奥运会赢利的纪录。在汉城奥运会开赛前半年的1987年11月29日,一架从巴格达至曼谷的大韩航空公司KAL858航班,在仰光上空爆炸,机上115人全部遇难,对汉城奥运会造成了心理影响。奥运会由此也越来越成为各类恐怖分子试图表达各种诉求的场所。为了防止航班爆炸的事情再发生,韩国警方对参赛的92架社会主义国家飞机都实施了特别保安措施。
FBI在汉城奥运会上开始了与各奥运举办城市安保方的情报合作,他们把洛杉矶安保方案推荐给汉城警方,并且帮助他们制定更本土化的安保计划。为了保卫航空安全,汉城奥运会开始强调国际社会的合作。
安全是目的,还是手段?
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笼罩在西班牙民族分裂组织“埃塔”制造的恐怖阴影中。他们接连制造了广场汽车炸弹爆炸事件、奥林匹克城的五星级饭店失火事件等,让组委会官员不得不再次重视安保投入。于是西班牙政府不惜耗费3.6亿美元,买来最新安防设备,抽调1.5万名警察驻守各场馆要道,军方的战舰和直升机也派上了用场。
极力设防的巴塞罗那奥运会,给人留下的印象是,“进入奥运村的安检和查验证件的手续繁琐得让人敢怒不敢言”。由于西班牙王子菲利普参加了奥运会的帆船比赛,西班牙政府动用了2000多名安保人员。开赛后,除海面上的巡逻快艇,海底筑起了深海防御网,配有声纳探测系统,电视深水监控设备及多名水警安置在200米深的海底处。巴塞罗那奥运会的安保机构被认为空前复杂,可谓全国安保力量总动员。它由86个安保机构和部门组成,上至国家事务,比如国家安全、边境安全等,下至奥运会特殊事务,约有2.5万执法人员和志愿者参与了安保工作。
这时奥运会主办国的安保措施,仍旧在细致严格方面下功夫。参赛者虽然感受到对严厉措施的不适,但与安全相比,很少有人质疑安保措施是否严格过当。
亚特兰大奥运会几乎完全采用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安保模式。让人吃惊的是,亚特兰大在当时被看做美国治安最糟糕的城市,美国媒体对于亚特兰大能够获得第26届奥运会的举办权表示不理解。雅典原本希望能够获得百年奥运的举办权,让奥运回家,但是他们600万美元的申办经费,还不及美国750万美元的游说经费。
比较于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亚特兰大追求的是技术支撑奥运安保。美国政府对这届奥运安保投入了2.27亿美元巨资,动用了3万名安保人员。这时候主办方已经有意将高科技广泛运用到奥运安保中,他们希望高科技将安保措施变得低调,“避免整个城市像1992年巴塞罗那和1988年汉城奥运会那样如临大敌,通过停在街道上的坦克和随处可见的全副武装的安保人员对恐怖分子进行威慑”。
奥运村的第一道防线高3米,由拇指粗的钢筋编成围栏,惊动一只小鸟都会使围栏里的感应装置启动,从而触动快速广角摄像机。摄像机能以远胜于肉眼的速度捕捉异常情况,然后传给数百台监视器。安全检查口有极为精细和灵敏的“感应门”,使用的是三维辨别技术。进入奥运村的人,要将其右手放在三维感应“手钥匙”读写器中进行光学扫描,每人右手的几何图形被记录到计算机系统里,同时也保存在感应身份证的芯片中,只有两者信息相吻合,持有证件者才能进入。奥运会的每个通道都有“强磁计”,检查来者包内是否有武器。
慕尼黑惨案过后,为了防止奥运场馆以及奥运村等场所过于分散,不便安全管理,亚特兰大组委会将几乎所有比赛都集中在以亚特兰大市中心为中心、半径2.4公里的“奥林匹克圈”内进行。如此狭小的区域内必须容纳所有的运动员、工作人员和观众游客等等。人流过于集中给安保工作带来了压力,如果场馆过于分散,安保成本势必大量增加;场馆过于集中,人流密集带来的安全隐患也相当多。
虽然几乎武装到了牙齿,1996年7月27日还是发生了奥林匹克百年公园爆炸案,一名观众被当场炸死,100多人受伤。奥林匹克百年公园是新建场所,安保人员配备不足。后来美国警方花费数百万美元,追捕7年之后才在无意中逮到嫌疑人艾克利·鲁道夫。鲁道夫声称自己制造爆炸案是为了让允许堕胎的美国政府在全世界人民面前难堪。爆炸案后,这届奥运会剩下的一半赛程笼罩在恐怖阴影中。虽然1996年的百年奥运汇集了197个成员国,成为一次奥运历史上的“全家福”,但恐怖阴影却使它没法成为历史上最好的奥运会。
快乐与安全之间——奥运安保的火候
世纪之交的第27届悉尼奥运会在安保工作上空前成功,虽然零星的安全事件不断,但是严密的安保措施使此次奥运没有留下遗憾。记者发现,国际奥委会对悉尼安保工作的评价充满了人情味:“与亚特兰大安保人员过于严肃不同,悉尼很好地把握了火候。安保人员的工作恰到好处,既不过分热情,也不令人畏惧。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文明优雅,乐于助人,完全不同于美国警察的那种‘军事化’。”在交通护卫方面,“对要人的交通护卫没有超过以往历届奥运会时的惯例,虽然有少数人的确需要超过以往的特别保护”。
悉尼奥运安保工作由新南威尔士州警察局主管,局长彼德·瑞恩亲自统帅。警察局特意成立了一个奥运安保指挥中心,由具有38年反暴力反恐怖经验的首席警官麦金农任中心总指挥。另外还设立了悉尼湾指挥中心,负责协调港湾通航和整个港湾赛区的安全。虽然技术装备非常先进,但是总指挥麦金农说:悉尼保安行动的特点是低调、友好和无妨碍。
悉尼奥运前,澳大利亚发生了让全国人心惶惶的连环邮包炸弹事件。澳大利亚政府决定斥资600万澳元,专门订购10辆“宝马7501”改装成装甲防弹车,配备给国家元首和顶级运动员。奥运安全指挥中心情报人员设想的风险,从足球骚乱到鲨鱼袭击,从自然灾害到恐怖袭击,一共设想出包括邮包炸弹在内800种可能出现的危险情况。
澳大利亚国防部拨款1000万澳元,给有关国防科研机构做研究经费,针对2000年奥运会的安全进行了一系列课题研究。他们认为,信息掌握、电子技术运用,将是悉尼奥运安保工作的关键。并且悉尼奥运成功地将武装部队和警方行动结合起来,陆海空三军联合指挥部调集了4000多名官兵,指挥官拜尔斯称“这是澳武装部队和平时期最大的一次集结”。他们还配备了一支专门的排险专家队,这支队伍不但配备了机器人、X光仪、水下核磁性扫描仪,还配备了警犬队,其中8只警犬是从美国请来的纽芬兰犬,能嗅出1.9万种不同炸药。此外,组委会还聘请160名有经验的谈判高手,组织了一支与恐怖分子谈判的小组。在全部1.15万名警力中,除去4500名警察,消防队和海事救助组织选送志愿者3500名,另外从私人保安公司招聘了3500人。
被舆论称为“反恐奥运会”的雅典奥运会是“9·11”后的第一届夏季奥运会,仅安保预算就达15亿美元,创历史之最。与其他国家相比,希腊在安保上还面临新的难题:希腊有着绵长而且容易渗透的边界线,位置刚好处在巴尔干半岛、地中海和中东地区的十字交叉口,这些都为国际恐怖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虽然压力巨大,雅典奥运安保官员也试图营造出轻松气氛,他们说,安保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隐蔽的地方进行保护:“有些内部隐蔽的安保措施,一般是看不出来的,特别是美国和以色列运动员,他们面临的潜在安全问题更大,所以对他们有更严密的保卫方案。”
在安保措施具体操作过程中,受到好评的悉尼和雅典奥运会仍然不断遇到麻烦,安保工作看上去永远不可能完美。悉尼的国际广播电视中心(IBC)是那届奥运会中唯一没有安装X光探测安检设备的场馆,国际奥委会说,“这是安保部门与媒体之间的一场持久战,这一次媒体赢得了暂时的胜利,但今后我们还要继续斗争”。希腊奥组委从美国购进一套经过军用转民用改造的世界上最先进的综合作战指挥平台——C4I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协作和集成系统,以提升奥运会整体安全网络的工作效率,花费2.55亿欧元。但是因为双方在付款问题上发生争执,最后该系统终于到达希腊后,这套包括几千件摄像机、感应器、汽车定位器和其他一些情报采集装置的设备根本不可能在奥运之前进行测试,因此留下一些安全漏洞。而装满摄像头和通讯设备的飞艇,在距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才到达雅典,并在雅典的微风中升空吃力。
雅典公共秩序部几乎动员了全国的警力,直接参与雅典奥运安保工作。军队启动了一级战备机制,采取了二战以来最大的军事行动。动用作战飞机和直升机234架、舰艇51艘、防空导弹及发射装置28枚……据统计,希腊为雅典奥运会动用的安保人员共7万多人,是悉尼奥运会的3倍。
雅典奥运建立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安保项目是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和以色列7个国家团组共同合作实施。一个包括希腊警察局、海岸警卫队、消防局、国家情报部门和武装力量在内的现代化控制、指挥和协调指挥模式,确保了奥运安保和公共安全部门的协调工作。为加强奥运安保措施的威慑力,希腊政府还请求北约助阵。奥运会期间,北约共派出4至5架预警飞机在希腊境内全天候值班,还启动了代号为“杰出运动会”的多国部队防生化以及核辐射特种安保作战计划,向希腊派出专门从事反恐和应急的小股机动部队。
雅典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为“梦幻般的奥运会”。国际奥委会对雅典奥运安保工作的评价是,“奥运会安保计划促进了在国际合作框架下培训和情报工作的发展,同时留给希腊诸如在CBRN(化学、生物、辐射、核武器)和危机谈判领域的新技术和专家”。而奥运的安保工作也越来越像一场竞赛,到底投入多少、如何戒备才能有效保证安全?主办方希望显示得更严厉还是更友好?安保工作是奥运会的目的抑或手段?在感受奥运的快乐和安全之间,人们试图一点点地寻找到平衡。■
(本文主要资料来自第29届奥运会安全保卫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历届奥运会安全事件回顾》)(文 / 吴琪) 安保奥运